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我的群生活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6日05:13 中国青年报

  编前:

  网络新生事物总是潜移默化地侵入我们的视野,当你能感到它的存在之时,多半已是盛极。QQ群的诞生就遵循了这样的规律,就在突然某一天,它上升为一种新的生存方式———个性化的虚拟群居。

  每次点开那个小企鹅,同时被点击的还有截然不同的心情:或充满期待,或不厌其烦。你喜欢它的群聚功能,让志趣相投的人畅所欲言;但你可能也讨厌它的混乱后果,打破了单独聊天的私密性,让本来两个人的事情变成一群人的事情。无论你怎样想,群的故事就这样不断发生着……

  地球部落

  吴刚

  都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话不假,在我的QQ上,有十来个群。这些群里,有爱好码字儿的,有喜欢玩游戏的,有老同学,还有一帮志同道合、嘴馋好吃的哥们儿……

  每次打开QQ,总会有一堆信息蹦出来,这个说昨天一把屠龙刀卖了80万(游戏币);那个说上个月发了一篇稿子,准备请大伙儿吃一顿;某个同学又说月底开个同学会,大家聚一下。

  群聊其实是蛮过瘾的一件事,大家畅所欲言,或词锋犀利一针见血,或柔中带刚绵里藏针,即使是不说话,光看别人聊也是一种享受。我就特喜欢看别人聊天,自己一言不发,偷着乐,有时候兴致来了,也一块儿凑凑热闹,但是说话得小心,不要招谁惹谁,要知道群众的眼睛都是雪亮的,稍不注意就有可能成为众矢之的。

  我曾亲眼见到一个愣头儿青的主儿,一句话不对劲,把一个群里的人都得罪了。结果大家群起而攻之,那架势就跟古时候围猎似的,十来个人张嘴咬他一个,十来只箭头对准他一只靶心,最后搞得他落荒而逃,销声匿迹。以后每当他在群里一出现,立马就硝烟四起。这战火一直烧了月余,直到他向群里的“老大”们挨个儿都道过歉,公开承认错误,立了保证书,这件事才算是平息。

  其实,群里啥都好,就是保密性太差,说点儿悄悄话都不方便。不过,群是死的,人是活的,我在群里聊得过瘾的朋友,就直接把他(她)拖进好友一栏,这样就可以私聊,说点儿体己的话儿。我曾经在群里认识一位美女,死缠烂打了半个月之后,终于可以和她私聊了,高兴之余,我把什么都和她说了,当然,也包括我对她的爱慕之情。结果,第二天在群里,我所有的肉麻兮兮的话全部被拿出来展览,我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同时加入几个群的好处有:一是可以资源共享,让所有群里的信息都为我所用;二是相互独立,互不干涉,并行不悖,井水不犯河水。在每一个单独的群里,我是普通的一员,和他们插科打诨,嬉笑怒骂;但说起群与群之间的联系,我就是纽带,不同的群通过我相互认识,我也通过群里的伙伴进入他们新的群,如果说每个群都是一个结点,四通八达的群就结成了我的小世界,我的生活因此而多姿多彩、生机盎然。

  我们有理由相信,地球就是一个个“群”的集合,所以,我加入的最大的那个群的名称,叫作“地球部落”。

  网海深处有洞天

  黄琴

  像爱丽斯跌进兔子洞那样,我来不及准备,来不及思考,一下子就进入了一个新天地……我的群生活开始了。

  老实说,我并不忠实于某一个群。好在网络上也不讲究什么从一而终,只要我愿意,我就可以像一个贪得无厌的小孩,拾到一个自以为很不错的群,就把它往小企鹅的肚子里塞。不过有时候,群里增加新成员完全不怨我,因为,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发生突发性的“绑架事件”———某位戴小王冠的好友突然想当“山大王”了,亲密的绑架事件也就发生了———你刚来得及喊出:

  天啊!我这是在哪里?

  便有许多熟悉的ID迎上来,漂亮的mm跟你亲亲热热地勾肩搭臂;帅气的先生殷殷勤勤地看茶让座,小企鹅的肚子就这样日渐一日地鼓胀起来了,以至于每一天,每一回,一打开Q,一个接一个的群便依次从小企鹅肚子里蹿出,排成长长的一队等我检阅……

  平时,日子也便这么过,有时,群主则会做出一些特别的安排,在广告栏里贴出告示曰:某日某时将有会议或讲座。

  电脑群的群主喜欢在群里开会,讨论他管理着的BBS。每当众ID开始谈论我听不懂的专业知识时,我就跟面板上在线的某位好友说悄悄话,不一会儿,那个敏感的“山大王”就该递“条子”过来了,问:怎么不说话?这个问题你怎么看?于是,一个榔头飞过去说:切!我小学的班主任还没你管得宽呢!

  故事群的群主常会在群里安排一些故事讲座,讲课的老师不是故事大刊的编辑,就是具有多年写作经验的故事名家,这样的讲座,听起来很是受用。每逢此时,我便会早早地守在电脑前,老老实实地听课,有时候,也会跳到台上向老师提问题。

  不过,偶尔,群里也会发出一两声刺耳的尖叫:把某个信息发到n个群里,否则,就会终生倒霉运云云。不知这信息的始作俑者是谁,反正应者寥寥,即使有人勉强响应,也会带着满脸的歉疚和无奈。

  曾有好友说,如果你不喜欢被群打扰,可以这么这么做。因为当时我听得漫不经心,所以,我一直都未能知晓“这么这么”到底是怎么怎么,一任活泼的群在电脑右下角闪烁,闪闪烁烁……

  世间的日头在走,群里的光阴也在流,但,ID的衰老速度比它的真身要快上许多,真可谓:人间只一年,网上已百载。

  当“网络儿童”渐渐变成“网络老人”的时候,小企鹅的肚子也逐渐瘪了下去,而视频右下角,群那红色的眼睛,也终于很久才肯眨动一次了。

  忽一日,静了许久的群忽然骚动起来,一个ID冒冒失失地大叫:大家好!

  哦,又一个“网络儿童”跌进兔子洞里了。

  公共话语空间 我的烦恼

  郭茗儿

  懒洋洋打开电脑,正犹豫第一步该做什么,桌面上的QQ窗口抓住时机率先弹了出来。聊会儿吧,反正闲着。

  一一输入QQ号码、密码,10秒钟内登录成功。在我看到在线好友的同时,屏幕下方的小喇叭开始跳动。我耐着性子关掉了4个系统广播和两个广告之后,“群”开始跳出来骚扰,而且这个骚扰严重到了无法容忍的地步———连续7条信息不断狂跳。每次点开一个群,都仿佛闯入一块陌生领地,那些洋溢着青春气息的或长或短或英文或中文的昵称很多都不曾在我脑海里留下过印记。可群里的人每说一句话,我还非要点开看,不然就接收不到下一条信息。简直要疯了。

  一狠心,决定退出所有群落!可真去退了,才发现不少群落都标记着自己的归属和某些特定的记忆,如“某某级某某班”、“理想主义俱乐部”、“桑梓阁”等等,想退出还真不仁义。忍着吧,不就每次开机多点几次小叉叉嘛!

  一个大学同学过来打招呼:“到群里来吧,这里热闹!”

  我回:“像大杂烩一样,还是私聊吧。”

  “那我可没有时间管你了。”居然一甩手走了,气死我也。

  心不甘情不愿地点开大学同学群,加上我一共九个同学在线。呵呵,大学室友小甜和丢丢居然隐身在这里活跃。

  打了声小招呼便挤身进去。大家对我的到来表示欢迎,心情总算好点儿。

  可没过一会儿就乱套了,群里充斥着:“你跟谁说的?”“什么呀?”“我问小甜呢!”

  费半天劲儿解释清楚,继续聊。不过约定专门说给谁的话前面要加上称谓。

  不一会儿,问题又出现了,有男生开始介入我们正在讨论的女生话题———化妆品。尽问一些弱智问题:“你们女生都用面膜吗?”“眼霜有什么用呀,又没长皱纹。”

  我们耐心回答了几个问题之后开始烦躁:“问你女朋友去。”

  小甜打出几个字:“茗儿,你男朋友怎么样?”

  我笑着刚打出两个字,突然发现这里是公共场所。不然什么琐事都天下皆知了。于是,我把刚打出的delete(删除),然后邀约:私聊吧。

  随着一个笑脸,我和小甜回到私聊状态,刚才的一切不适瞬间消除。看来我还是一个不喜欢在“群”这样一个公共话语空间里谈话的人,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第一,我不喜欢将自己暴露于公众状态下,尤其涉及私事。第二,我不习惯在一个群体的环境下找自己的位置,似乎总是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如何插嘴。第三,我不是个善于交友的人,对于加入到群里的陌生人,不存在任何好感,甚至有敌意。

  我想,以后某个时间,不胜其烦之时,或许我真的退出所有的群,甚至告别QQ,投奔更适合我个性的MSN。

  终于熬成掌门人

  袁宝龙

  千辛万苦,我的QQ在线时长终于达到了1520小时,眼看着四个月亮变成一个太阳,顿生一种十年寒窗一朝成名的感觉。而作为“资深用户”最大的特权莫过于可以建立一个“QQ群”了。

  “群”建好了。在校友录上昭告天下之后,原本四散零落的大学同学犹如鱼归大海般汇聚起来。作为开国之君,看着“群”上的成员日渐增多,一种莫名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不过下一个问题是,由于QQ提供的隐身功能,“群”里成员基本都保持24小时灰色。这样死气沉沉的现状自然与我当初重振班集体的雄心背道而驰。于是,某一天晚上,我破例在群上吼了一声:“大家请注意,现在开会了,在线的请举手。”

  这一声喊绝对有振聋发聩之效,十几个挂在网上的人当即响应,“群”里原来一贯的黑白色调立刻变得五彩斑斓。或许是这种没有确定对象的聊天模式反而更有效地刺激了大家的谈话欲望,许多经年不见不擅辞令的同学居然也能在“群”里滔滔不绝舌战群儒,久违的班集体感觉终于以“群”的方式再度重生。

  久而久之,以前那些隐藏在“群”的光环下的隐患日渐凸现出来。用一种夸张的说法就是许多人开始以“群”为生,他们可以不惜牺牲自己的时间与精力,以保证每一个人在QQ上线后都会听到一阵急促的信息声,随之蹦出一连串没有任何意义的文字或图像。那个似乎会永远不停闪烁的图标终于让我谈Q色变,经常不得不在刚刚打开QQ后就立即关闭。

  我相信厌倦的人不止我自己,因为作为“群”的掌门人,我时而会收到有人退出“群”的消息。我也一度酝酿退出,不过几经权衡,实在没胆量承担起取消“群”后的骂名。而且就在这个时候,得到高人指点,原来在“群”的设置功能里可以取消消息提示,直接把消息贮存在记录中。

  这无疑是一个对症良方,所有的烦恼由此一扫而光。我把这种先进的方法利用“群”公之于众,当日后“群”成员的数量又渐趋稳定的时候,我知道“群”历史上一次最为严重的危机过去了。

  现在我还是经常会打开“群”,回顾一下各位成员的饮食起居,原来某一位故人昨晚3点钟才睡觉,另一位由于不舒服而请了一天的病假,而还有另一个身在上海的家伙在昨天的这个时候郑重宣布他要去吃晚饭了。

  我们的距离在拉近

  王发财

  我所在的光明社区,几乎家家都有电脑。去年,我突发奇想建了一个“光明互连”QQ群。但我深知城市不比农村,邻里之间根本很少有什么往来,甚至住了十年连对门儿叫啥也不知道的都司空见惯。所以,虽然我在社区布告栏里做了宣传,但我对这个群能否有人加入还是持怀疑态度的。

  可没想到的是,我的宣传布告一发,申请加入该群的邻居还真不少,仅两天时间就聚集了50多人。

  刚开始谁都不说话,只是相互发着微笑、握手、献花等友善的表情,直到一个叫“闷罐头”的邻居自报家门之后,大家才跟着打开了话匣子:

  “朋友,你家阳台正对着我家。”

  “咦,你是不是前楼最胖的那个?”

  “呵呵……我就住你楼下!”

  别看平时大家连照面儿都不打一个,可在QQ群里却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相互猜测对方的门牌号,描述着彼此的长相,痛骂物业管理的种种不是。

  不出半月,群里的气氛就变得活跃起来,彼此之间也有了往日少有的亲切,大有相识恨晚之感。

  有一天,我一个人待在家里郁闷得要死,遂萌生了想和邻居们聚聚的想法。我在群里一说,没用上半小时我们QQ群里的邻居就齐聚饭馆,FB(腐败)了一顿。我们这些平时难得一见的老邻居们兴奋异常,尽情地唱啊跳啊,一种久违的邻里之情在我们中间渐渐弥漫开来。

  后来,我们社区的朋友们几乎天天在“光明互连”QQ群里见面、聊天,互泣互诉;我建的这个QQ群,俨然成为我们社区的另一个世界。不仅社区的一些实际工作网友喜欢在群里找邻居们一起商议解决,有些网友就连自己的老婆背着他在网上又结婚生了孩子的事,也上群里请求大家帮助。总之,只要是谁遇到困难了或是有不开心的事,只要发个话,群里的慰问声就会不断,而且不出10分钟准有邻居去敲他的家门。

  可以说,是群生活拉近了我们社区邻里之间的距离。现如今,我们社区已经有十个QQ群,我们邻里之间也不再像以往一样老死不相往来,邻里之间不仅相处的融洽、和谐,而且不论谁有困难彼此都会尽量帮助。

  我的“玉米地”生活

  雨狗

  曾经极度不喜欢QQ群,我的电脑本来反应就很迟钝,上网开了QQ就已经快死机了,再加几个永远在乱闪的群裹乱,那速度更是慢得让我抓狂。没想到的是,这个夏天,我竟晚节不保也成了浩荡的群大军中的一员。唉,谁让我不小心成了“玉米”呢?

  开始我只是潜水看看帖子,下下图片视频,压根儿没心思找其他玉米聊闲天,那时我想我一直会是一个自由的编外玉米。真正促使我主动接触QQ群的是从全国总决赛的第五场,那个满面狞笑连举两次白板让李宇春待定的评委着实让人火冒三丈。我当时就拍案而起,抓起衣服就要上街拉票。可转念一想,都这么大人了,难道像稻草人一样傻乎乎插在大街上,见人就抢手机投票?

  当我急得团团转时,终于想起了久违的QQ群。于是二话不说,输入群号,开搜!没想到玉米同胞有这么多,北京十几个“玉米群”竟然全是满员!好容易才挤进了一个叫“北京玉米地”的群。

  “玉米地”真是兴旺,平均每隔3秒就有条新信息,真能把你闪成白内障;每天群聊的内容更是多得能出本书。话题倒只有一个:拉票。从穿什么衣服举什么牌子到喊什么口号发什么宣传单,明明都是些琐碎到家的事,“玉米地”里每天却讨论得欢天喜地。有时候一群人只要有了共同语言,不管这语言在外人看来是多么无聊,都能讨论得热火朝天而不知疲倦。

  当神奇的玉米终于把宇春护送上冠军宝座后,“超女”也结束了。但是“玉米地”却没有因此萧条。比赛结束一个月了,“玉米地”的故事却远未结束,一次次准时守候的接机护航,一次次歌友会演唱会的捧场和鲜花,更有一声声关切的嘘寒问暖……看了这每天上映的一幕接一幕,我郑重其事地决定了:我要留守在这个叫作“北京玉米地”的QQ群,电脑迟钝点又如何呢?

  被他追得无处躲藏

  李阳

  无事的时候,喜欢到论坛去与别人辩论。辩论的话题很广,政治、历史、哲学、文学都有涉猎。去得多了,我就有了一群因观点相近很投缘的网友和一堆一见就吵偶尔又有点想念的辩友。

  柔然是我的ID,从字面上看有点暖意有点柔软有点暧昧有点布尔乔亚。网友们因此断定我是百分之百的mm,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之所以用这个名,就是因柔然曾是一个强悍、粗犷的民族,可借用它来扮演男子汉,却适得其反。我一千遍一万遍地告诉他们我是男的,柔然只是一个古代民族名字,可没有任何人相信,更晕的是他们很亲近地叫我柔柔。

  在现实中用真名说假话,在网上用假名说的一般都是些平日里不敢说的真话。论坛提供给我们的就是这样的一个场所。但是,当他们认定我是mm之后,竟然有些意见相左,平时吵得很厉害的辩友也来套近乎,不过他们都是插科打诨的人。当然,如果不太过分,大家也相安无事。但其中的一位突然大献殷勤,说非要追到我不可,我每发一主帖,他都想办法抢坐沙发,并不断地重复这段文字:“[柔柔定律]:1.柔柔永远是对的。2.如果发现柔柔不对时,参照第一条。”他的话没有几成是真的,我也是只把它当作玩笑一样对待,但是这样无营养的玩笑听多了,也很讨厌。就像一只老鼠在你耳旁吱吱乱叫,就是不咬人也无法对它友善。我去论坛越来越少了。

  一位较要好的网友在悄悄话告诉我说她注册了一个“群”,里面有很多要好的朋友。我加入了,并开始在里面与好朋友愉快地聊天。但很快“群”里的ID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他们通过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介绍进来,那只不咬人却以吱吱乱叫烦人的ID也来了。在“群”里,他的粘劲更足,简直就是24小时都挂在网上一样,只要打开QQ都能看到他。

  我的“群”已不是我的“群”。没办法,我只好废了这个QQ。

  相互鼓励上考场

  吴文燕

  今年1月,在一个自考网上我认识了一个名叫蜡笔陈的男士,我们相见恨晚地互相加了QQ,然后蜡笔陈又不打招呼地把我拉进了他的QQ群体里。走进他的群体,群里那80多个人纷纷对我表示欢迎。

  当时,我正为网上报考支付费用的事伤脑筋,跑了两个银行都没能开通网上支付功能,眼看报考的日期即将截止了,我急得在蜡笔陈的自考群体里大呼“SOS”。一呼百应,群里来自天南海北的同学们七嘴八舌地给我出主意,还有人留下了手机号码让我和他们联系,表示愿意为我支付报考费用。在这伙人的热心指导下,我第二天就把报考交费的事情办妥了。

  事情办妥后,我第一时间登录QQ要向大伙道谢,看到群里有人讨论不知我的问题解决了没有。就在那一瞬间,我有种找着队伍的踏实感。

  自考群体里的生活很精彩。这个小小的交流平台把天南海北的法律自考者汇集在一起,大家除了闲聊,还谈论学习、分析案例、模拟网上审判。群体设置得很丰富,留言板上贴了很多同学们原创的或转贴的美文,共享栏里有大家上传的有价值的学习资料,大家还很踊跃地把自己的相片贴在同学相册里来个大露脸。

  每当考试前一天晚上,大家不约而同地登录QQ,来个考前誓师大会,相互鼓励着踏上考场。8个月过去了,我在群里混熟了,群体里有点无赖的帅哥阳阳,令人哭笑不得的半支烟,热心善良的良柏,还有坚强勤恳的一泓,纷纷从群体里跳进我的好友栏里。

  自考是以宽进严出为原则取得学历的形式,在这坎坷的自学路上,有人放弃也有人前行,而我们这个200人的自考群体,自然每天都有不同的人加入和消失。

  直到现在,我们的自考群体,已经成了我们的队伍,我感激群主蜡笔陈把我带到这个队伍中,让我的学习不孤单不寂寞,更感激群里那些积极的同行者,他们的热情,鼓舞着激励着我随队伍一起前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