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文明的“交响”(全国文明城市(区)巡礼)——深圳创建文明城市纪实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6日06:25 人民网-人民日报

  

文明的“交响”(全国文明城市(区)巡礼)——深圳创建文明城市纪实
叶绿、花红、天蓝,每天都在长大的深圳越来越美。

  胡谋摄

  本报记者胡谋

  改革的一块“试验田”,开放的一扇“窗口”,发展的一个“奇迹”……在中国,无论是改革、开放,还是发展,深圳都有着“率先”的位置。深圳正是在改革、开放和发展中,创建着属于自己、属于未来的“文明城市”。

  改革:孕育“文明”

  在深圳乘公共汽车,“前门禁下、后门禁上”是深圳人自觉遵守的规矩。人们正是从这个小小的规矩中观察到深圳的文明。

  到房地产市场购房,深圳人身边总有律师;活跃在楼间巷尾的500多个居民社区“维权工作站”,经常可以见到律师。诞生在深圳的国内首个“城市文明指数评价指标体系”中,万人拥有律师数是体现文明的重要指标之一。

  “小有‘规矩’大有‘法’”。自从1992年获得特区立法权,深圳已经制定了147项地方法规,成为中国地方立法最多的城市。

  深圳人讲“法”、讲“规矩”,更讲“公开”、讲“民主”。

  政府官员的任命、政策法规的出台、福利彩票公益金的使用、毕业生的高校保送,都必须向社会公示;大到立市战略,小到道路建设走向、地铁票价,都经过了市民听证。去年底,深圳市委、市政府领导人的公务邮箱向市民公开,率先在全国开通了市民对“当家人”说话的“直通车”;每年的人大、政协“两会”,都有超限额几倍的普通市民申请旁听……

  正是这些“最早”、“率先”、“首次”的改革之举,孕育了深圳的文明。

  开放:检验“文明”

  深圳是广东唯一不以粤语为主的城市,是全国普通话普及率最高的城市。外地人用“普通话”来检验深圳的文明。

  “谈生意不用解释是最起码的‘游戏规则’”,“出门逛街不用带翻译”。外国人用“国际惯例”和“外语”来检验深圳的文明。

  深圳市政府的办公所在地叫“市民中心”,21个政府机构设立了127个办事窗口,市民不仅可以自由出入,还可以在这里就餐、举办婚礼。深圳人以“没有围墙的政府”来检验深圳的文明。

  正是这些“文明”,吸引了800万来自“五湖四海”的创业者,包括6500多名“海归”到深圳落户创业。

  几年前,深圳的高楼大厦遮掩着乱搭乱建的“窝棚”,青山绿水夹杂着污水沟。逢有参观团,这些“家丑”就被“圈禁”。去年,深圳拆除了总占地面积达35平方公里的违章建筑,相当于内地一座中等城市的面积。

  今天的深圳,每个角落却完全开放,再没有“见不得人的‘禁区’”。开放的深圳,用开放检验着“文明城市”建设。

  发展:推进“文明”

  “深圳处处见‘绿’。”乍到深圳的人们,用“绿”作为对深圳文明的第一印象。

  森林绿化覆盖率53.7%、城区绿化覆盖率44.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35.2平方米,深圳的绿化在中国城市中名列前茅。深圳市民用“舒适”来体会深圳的文明。

  万元GDP能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万元工业总产值水耗和电耗国内最低、每平方公里土地产出的GDP全国最高。经济专家用“效益”来说明深圳的文明。

  以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深圳的土地不够使用20年,抽干东江水也不够满足深圳所需。今年初,深圳正式提出转变、创新发展模式,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文明之举,去追求有效益的发展。

  最新数据表明,深圳单位产出占用土地等资源下降;能源消耗增长率相对经济增长率下降;生态指标压力下降、科技贡献增加、绿色GDP增加,已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趋势。

  目前,深圳高新产业区每平方公里的产值达到90.6亿元,为全国之最;低能耗、高产出的文化产业已占深圳GDP的4.8%。

  记者点评

  小到“规矩”,大到“立法”,无论是市民的行为,还是政府的举措,深圳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始终围绕“特区”的特点,紧扣着改革、开放、发展的时代主题。适应开放环境,深化改革措施,推进城市发展,深圳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的实践,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发。

  《人民日报》(2005年11月06日第四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