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是什么让“农改超”两度夭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6日07:23 南京报业网-南京日报

  【南京日报报道】2003年7月,当第一个生鲜超市“鑫荣生鲜超市”诞生在南湖二号路时,作为一个准备替代传统农贸市场的新生业态,社会给予了很多的关注;创造这个新生业态的生鲜超市老板姚宁陵当时也气壮山河:要用3年时间,在南京开出50家这样的连锁店。

  然而仅仅1年,包括紧随姚宁陵开生鲜超市的其他店家带着他们的梦想全军覆没。

  几个月后,曾经死亡的龙蟠生鲜超市改弦更张,创办起了生鲜市场,同时还在秦淮区扇骨营小区开办了连锁店,生鲜市场总经理廖女士对生鲜市场信心十足,同样打算用最多两年时间在南京开出8家连锁店。

  然而,还是仅1年时间,廖女士不得不将惨淡经营的生鲜市场关门。可以说,生鲜市场的关门几乎宣布了“农改超”走进了死胡同。

  沉重的负担

  所谓“农改超”就是用超市化的模式改造现有的低层次的农贸市场,给老百姓提供一个优美的环境、便利的购物方式。当时,农贸市场多数还处于露天市场,即使是室内农贸市场也难免脏乱差,从政府到百姓都希望农贸市场能改观。

  政府为了强力推进“农改超”,曾经给予参与“农改超”的投资者的优惠政策,每平方米政府给予补贴,一般情况下,一个300平方米的生鲜超市,可以得到10万元左右的补贴。这给了众多参与“农改超”投资者以信心和鼓励。

  但是即使如此,生鲜超市还是死亡了。死亡的直接原因恰恰就是超市化的特征:统一收银。为了统一收银,一家生鲜超市安排了14名收银员,围绕收银机,配备了6名防损员、4名理货员,增加了包装袋、打码纸等费用,1年陡增近40万元成本。沉重的负担,直接反映在价格上。而大量没有“改造”的农贸市场甚至露天市场包围着“农改超”超市,生鲜超市生意当然一落千丈,死亡是必然的。

  高不成低不就

  同时开办了龙蟠里和扇骨营生鲜市场的老板廖女士承认:在两个生鲜市场的附近都有一个农贸市场,老百姓还是愿意到那两个农贸市场去买菜,尽管那里环境不如生鲜市场,但价格低,即使她的两个生鲜市场价格和他们一样,终究只能平分当地的市场份额,对成本比较高的生鲜市场来说,一半的市场份额也不足以维持生鲜市场的正常运转。

  其实,在许多地方,大卖场都纷纷扩大生鲜经营,他们品种多,深加工产品更丰富。与几百平方米的生鲜市场相比,消费者更愿意到动辄上万平方米的大卖场去购买生鲜食品。现在各大超市的生鲜比例都接近50%,其规模不亚于农贸市场,夹在农贸市场和大卖场之间的生鲜市场高不成低不就。

  “农改超”担子该谁挑?

  市菜篮子工程办公室认为,当初鼓励开办生鲜超市和生鲜市场,主要是积极鼓励农产品龙头企业参与“农改超”。这些农产品龙头企业有能力建立产品产销联盟,通过他们建立超市,或者让生鲜超市加盟他们的供应链,可以实现订单农业,形成“公司+基地”的经营模式和产销一条龙的服务体系。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的变化,这些龙头企业更愿意与大卖场结成伙伴,对生鲜超市或生鲜市场兴趣不大。由于这些龙头企业不屑与之合作,生鲜市场只好引进一些菜贩设摊收取租金,与农贸市场几乎没有两样,根本谈不上优势,也就吸引不了市民。

  苏果超市负责人认为,在大规模流通企业出现后,改造农贸市场、改变市民买菜习惯、最终取代农贸市场的“农改超”,历史性地落在连锁大卖场的肩上,生鲜超市和生鲜市场在全国各城市的失败已经证明这个道理。

  南京日报记者蒋维祥(编辑涵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