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也说“孩子为什么怕读鲁迅”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6日16:10 人民网

  最近在媒体上读到不少“孩子们为什么怕读鲁迅”的言论,分析为“时代距离太远”,我想这不会是主要原因。这给人提供了一个信息:是对教材的反思。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文章是一流的。但不一定适合上教材,不一定适合孩子阅读。别说是中学生,甚至大学,都不可能一时半刻理解得了鲁迅的文章。

  实际上,鲁迅虽然名传天下,但真正能读鲁迅作品的人不多。鲁迅的作品,不只是

孩子感到难读,就是社会上的成年读者,包括那些有一定阅读经历的经验的读者,对鲁迅的作品大多望而生畏。因为鲁迅不同于一般的作家,鲁迅是思想家,他的作品,不仅杂文是这样,小说散文同样具有深刻的思想,所以,一般人不易读懂。鲁迅的思想和文章,幸亏有那些读鲁迅作品的人在进行“二次传播”,使更多的人能了解鲁迅。我见我身边的很多“半文学家”,也少见他们读鲁迅的作品,原因就是有个“怕”字,发怵。鲁迅的作品确实难懂。我也是个喜欢阅读的人,一开始因为特迷信鲁迅,读不懂也硬着头皮去读。有一天忽然读懂了,发现它与读者地距离只有一层薄薄的窗纸,原来先生的文章是那么好接受,那么能深入读者心灵。可困难就是这层窗纸很难捅破。

  鲁迅的《故乡》被选入日本中学教材。我想这个作品对于中学生来说是能有一定程度理解的。我们的教材入选鲁迅的作品,有一个很大的误区,这与我们教育多年形成的对孩子的社会性、政治性教育有关。比如古代的作品,不管艺术性,只要是抨击黑暗的无不视为“经典”。对鲁迅的作品入选教材也是这样。《祥林嫂》不是鲁迅最好的作品,既不适合中学生阅读,更不适合让孩子当教材学。它太沉闷,对人的心灵压迫太大了。这样的作品入选教材,对孩子的心灵是一种残害。成年人都难以接受这种压力,何况孩子。这个作品再怎么有揭露封建黑暗的意义,现在来说,对孩子都没有多大的必要。这不只是“时代距离太远”,对孩子这些小生灵来说,最好不要让他们现在接触。

  鲁迅是名作《阿Q正传》,我在读高中的时后,老师在台上讲,台下的学生哄堂大笑,都觉得阿Q好笑。可是,中学生是读不懂阿Q的。有位叫王冶秋的学者读《阿Q正传》叫“煮书”,他“煮”《阿Q正传》的体会,最精妙不过。王先生认为,要读懂《阿Q正传》,至少要读14遍以上:看第一遍,我们会笑得肚子痛;第二遍,才咂出一点不笑的成分;第三遍,鄙弃阿Q的为人;第四遍,鄙弃化为同情;第五遍,同情化为深思的眼泪;第六遍,阿Q还是阿Q……

  《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同样也不是鲁迅最好的散文,鲁迅最好的散文是写人物的。《一件小事》从前我在读本上学过,能学什么?实在没有入选课本的必要。《论“费厄泼赖”应当缓行》近年从课本上拿掉了,这就减轻了孩子的负担。翻开《鲁迅全集》,孩子能读的好文章很多,为什么要执著于传统的教材选法,比如《药》,真的适合进教材吗?倒是《社戏》这样的作品,孩子一定会喜欢,那种朦朦胧胧的意境,那种优美的散文文笔,那种活泼的气氛,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礼物。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