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子:不让孩子掉队?连"老师不掉队"都成了梦想?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6日16:16 人民网 |
评论由头: 甘肃代课教师调查:梦想拿到300元(图文) 甘肃省渭源县县委副书记李迎新经过调研写下了《渭源县代课教师状况调研》,这份调研报告指出,渭源县有600余名乡村代课教师每月仅拿着40元到80元不等的工资,每月拿 40元工资的又占了代课教师的70%,部分代课教师这样的工资已拿了20年。推荐参考: 关注点一:新京报:代课教师超低工资涉嫌违反现行法律 当时,有的生产队分值高,队里分农产品价格低,民办教师的实际收入还有比公办教师高的。因此,那时也常有由民办教师转公办教师的指标,还有人不愿意转呢。应该说那时民办教师为教育作出的贡献,与他们获得的报酬是相当的。不过那时人们很少议论报酬,更多谈奉献。但实际上,经济杠杆也在起作用,民办教师工作比较安心,有了缺员,争相替补的大有人在。民办教师的安心,也使得当地的基础教育有了一定的保障。 改革开放以后,实行了市场经济,按劳取酬的原则已经写入了《宪法》。劳动后收取相应的报酬是天经地义的事。我们认为,西部出现的代课教师贡献与报酬严重失衡的现象,不管有什么样的历史原因和现实的理由,都涉嫌违反我们的现行法律。 关注点二:以公平的教育资源分配拯救"代课教师" 据中国社科院2004年发布的《当代中国社会流动》报告显示,2002年全社会的各项教育投资是5800多亿元,其中用在城市的占77%,而占总人口数60%以上的农村人口,仅获得了23%的教育投资。义务教育资源在城乡和区域之间的分配很不均衡、很不合理,存在着严重的“马太效应”现象。而这种“马太效应”一个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贫者越贫、富者越富”。 而事实也正如中科院报告所显示的。我们看到,目前甘肃省渭源县全年的财政收入大约只有2000万元,只够付全县5000名教师及公务员一个多月的工资。指望地方财政想要使“代课教师”们尽快“脱贫致富”,无疑是不现实的。要从根本上来解决代课教师问题,要想拯救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挽留住这些基础教育的脊梁,使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不至于走向崩溃,也只能依靠国家财政的转移支付,依靠义务教育资源在城乡和区域之间的分配能公平、合理,走出“马太效应”的陷阱。 关注点三:美国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应该给我国教育以启示 我们有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但我们没有《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是有感召力的,但是很遗憾,电影毕竟仅仅是电影。而且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一个都不能少》女主角魏敏芝的母校――河北省赤城县镇宁堡学校,以及电影拍摄地水泉小学,目前处境非常尴尬:前者因教育资源外流陷入困境,“有一半的学生都流失了”;后者则只剩了1名教师和6名学生(11月3日《新民晚报》)。在欠发达地区,别说“学生一个都不能少”,连“老师一个都不能少”都困难;别说“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连“不让一个老师掉队”都成为了梦想。每月拿40元工资连拿20年的山区教师――甭管他们被称为什么类型的教师,他们无论是工资待遇,还是教育设备,无论是生存条件,还是教育水准,都不知道掉队掉到哪里去了。这,绝不是他们愿意看到的情形。但是,管着教育的人,就看得下去吗? 教育的责任,是国家的责任;教育的耻辱,是民族的耻辱;教育的虚弱,是人民的虚弱;教育的穷困,是未来的穷困。想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仅有16个字的名言吧,“面向”了那么多年的教育,距离现代化,距离世界,距离未来,究竟还有多远! 编辑点题: “代课教师”先前被称作民办教师。当前,在旷远的西部地区,却还有一个庞大的“民办教师”群体存在。11月3日《南方周末》一篇关于甘肃省渭源县70%代课教师月工资40元的调查文章,读来让人感慨万千。对此事您有何看法,欢迎网友畅所欲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