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巧运匠心绘蓝图(观察)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7日02:36 人民网-华东新闻

  走进安徽宿州,无论是干部还是群众,学生还是老人,交口称赞的是宿州的变化。环城河的水清了,绿地多了,街道宽了,道路长了,楼房高了,锻炼有去处了……人们欣喜地感叹,宿州变美了,变得更适宜安居乐业,不再是“刮风满城沙、下雨满街泥”的小县城,像个城市样子啦!初到这里来的人们也发现,皖北平原这座古老的城市处处透着绿色、焕发着蓬勃生机,平原生态园林城市颇具特色。

  开发新区转移过密人口

  建城市之基

  古老的宿州,是一个传统农业县城,1999年撤地建市前建成区面积不足20平方公里,市内水泥路面仅有几公里,而且“马路不平、电灯不亮”。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和规划滞后,个人自建房和单位布局密度过大,老城区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6万人以上,人抢车道,车占人道,道路等公共设施不堪重负,秩序乱、环境差……

  省辖宿州市的设立,给这座城市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按照“改造中片,限制南片,完善东片,发展北片”原则,宿州突出主干,形成框架,加快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和建设。迅速拓展建设新城区,把人口引向新区,居住向新区集中。

  2003年开始,宿州市委、市政府转变思路,组建市城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盘活城市存量资产,突破城市建设资金瓶颈的制约。通过招商引资、银行贷款和路权置换等方式,先后筹措10多亿元资金,开工建设新城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路网,已基本建成23公里的外环路和新城区、开发区内共45公里的一期路网,新增80多公里的城市道路,很快就使宿州市建成区面积翻了一倍多。

  建设新城区,改造老城区。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使宿州城区旧貌换新颜。近年来,全市共改造旧城面积108万平方米。配合小区开发,该市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城市功能逐步完备。在城市公用设施建设方面,市政府先后建造8万吨的污水处理厂、10万吨的新水厂,铺设了9公里的城市污水主干管网,25个居民小区的6000多户家庭用上了管道燃气。

  齐头并进整河道和建绿地

  孕城市之气

  “玉带飘拂、彩虹飞架、锦廊锁翠、众星拱月。”沱河、运粮河、环城河3个水系宛若玉带,镶嵌在宿州城。一座座彩虹桥飞架其上,一片片绿地好似众多星星围绕在沱河三角洲森林公园,为淮北平原这座城市平添灵气。

  而运粮河、环城河和沱河以前垃圾成堆、污水横流,两岸居民意见很大,历史上曾3次集资治理,由于截污等配套建设没跟上,水清了又脏。宿州市委、市政府决定筹资4400万元综合治理河道污水,去年夏天起河水开始变清,如今,沱河一河两岸景观治理已完成3公里……昔日的“龙须沟”成了宿州市的一道风景线,岸边花红柳绿,河里碧波荡漾,钓者与水同乐。东环、南环、运粮河、滨河等公园似这道风景线上的颗颗明珠,成为晨练者的乐园。

  过去,宿州只有建国初期建设的雪枫公园和1984年兴建的科技广场2个公共绿地。而今,城区的广场绿地纷纷建成,火车站广场、环城公园、运粮河、滨河公园等总面积达45公顷;即将建成的开放式雪枫公园和市政中心广场,更将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绿化面积由原来的38万平方米增加到147万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增加一倍。宿州还启动市内小区、小巷、小院见缝插绿工程,不断增加城市绿量,为城市铺上底色,增添生气。

  文明创建融入日常管理中

  铸城市之魂

  “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宿州在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狠抓文明城市的创建工作,铸城市之魂。

  建市时间短,意识改变难。20多万农民变为居民后,垃圾随便倒、随意丢的不良习惯却没有改掉,垃圾围城现象日益严重。为此,宿州开展大规模的治脏义务劳动,搬走了长期形成的4座垃圾山,清理卫生死角600多处。以城市出入口、城乡结合部、小街小巷、单位内部、公园广场等为重点,全面清理卫生死角和裸露垃圾,全部封堵老旧生活小区的垃圾通道,拆除了400多个露天垃圾池……

  针对摊点乱摆乱放、出店占道经营的现象,宿州划片经营,在安徽省内首创“摊群长”自治管理模式,让摊主逐步实现自我管理,达到人在地净、摆设不乱,人走地不脏。

  市民思想道德素质和城市意识的提高是文明创建之基。宿州以市民素质工程、文明示范工程、秩序治理工程为抓手,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城市意识教育和法律规范教育。通过开展评选“文明市民”、“五好文明家庭”、“文明社区”等系列文明评选活动,让文明的标准深入人心,形成人人争当文明市民的良好氛围。

  栽好梧桐引凤栖。宿州市委书记梁卫国说,城市是社会发展的推进器,城市环境的改善,不仅提高了城市品位和人的素质,同时也积聚了发展的要素,增添了发展的后劲。宿州市连续3年的招商引资增幅位居安徽前列,2003年20多亿元,2004年30多亿元,今年将超过40多亿元,60多个重大项目落地生根。

  《华东新闻》(2005年11月07日第一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