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特别关注:私营部门:劳资关系及协调机制(上)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7日09:00 人民网

  New Page 1【编者按】今年年初,国务院通过了《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为非公有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从这些可以预见到在今后一段时期,非公有制经济将会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然而,功不能掩过,近年来非公经济的发展除了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还引发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劳资纠纷就是常见的焦点之一

。正视问题、解决问题,是促使非公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唯一途径。

  《私营部门:劳资关系及协调机制》是国家发改委研究所非国有经济课题组的阶段性专题报告,曾发表在《管理世界》2004年第6期上。报告执笔人夏小林研究员将报告推荐至本频道,“以配合今天解决收入分配、社会公正、和谐社会的讨论”。他认为:“如果政府不能有效地解决初次分配的公平机制问题(主要是协调劳资关系),二次分配很难缓解两极分化和社会冲突 的发展。当前,这个问题引起的重视程度非常不够。”

  我们在“特别关注”栏目中将报告分为上、中、下三部分进行连载,希望这些问题能够引起更多关注,也欢迎大家踊跃参与讨论(留言或者发稿至lilun@peopledaily.com.cn)!

  提要:中国的劳资关系失衡,主要表现是雇主主导劳动市场,违法违规现象严重,劳资纠纷快速增加。同时,劳资协调机制滞后于私营部门和改制企业的发展。近几年来,加快完善劳资协调机制任务的紧迫性在不断提升。解决这个问题,既需完善政府、工会、雇主组织的职能和组织建设,也需要调整或校正存在于政府和工会某些部位中的不当目标和行为。治理失衡的劳资关系,首先要完善“吏治”。发展企业外的区域/行业性集体谈判机制,对于完善私营部门工会的维权职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应该修改《劳动法》和配套法规的有关条款。

  关键词:私营部门劳资关系政府工会雇主组织农民工1

  在中国的经济增长中,私营部门(本报告仅包括内资个体私营企业)发挥着比较重要的作用。2003年在这个部门就业的城乡人员已经占全国就业人口的11.7%,达到8726万人,比1989年增加了4.1倍。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由于修宪和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等制度变革因素的拉动,这个部门在增长和就业等方面的作用还将获得比较快的提高。

  私营部门在发展中也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了与自身相适应的存在内在矛盾的劳资关系。目前,由于我国调整劳资关系的机制不完善,劳资矛盾已经在广泛的社会层面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2003年8月的一份资料中说,目前我国劳动关系出现许多问题。劳动争议案件以每年30-40%的速度增长,远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2002年劳动争议案件的数量是1995年的5.6倍,涉及的劳动者也增加了5倍。最突出的问题是雇主拖欠、克扣、压低劳动者的工资。2并且,由于这些问题在企业内部缺乏调解机制,一是导致群体性突发事件增多,二是导致劳动争议出现严重的诉讼化倾向。稍早些时候的一项研究也表明,在20世纪90 年代后期的劳资关系中,突发事件已经急剧增多,且规模也越来越大,具体表现为罢工,并且是职工“抛开工会而自发组织的行为”。其中,问题突出的分别是私营部门和效益不好及改制的公有企业。3目前的情况仍然是这样:非国有部门特别是其中的私营部门是劳资矛盾的突出部位。

  这些问题的出现,反映了我国劳资关系调整体制的建设滞后于私营部门和改制企业的高速发展。在我国的劳动市场中,普遍存在的买方(雇主)主导现象缺乏制衡机制的有力约束。劳资关系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性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并会对中国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走向等问题发生重要的影响。例如,当前在分配失序、 农民工和外来工问题、劳资纠纷、不公平竞争(包括“反倾销”)、内需不足、三产发展滞后和市场经济体制走向偏斜等问题的深处,都可以看到失衡的劳资关系在发挥着某种基础性的催化作用。但是,在国家层面的有关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中,都有一种反映,即现在缺乏在宏观上对劳资矛盾和解决方式的全面分析。

  在这种背景下,为了了解劳资矛盾的具体情况和探索完善劳资关系调整机制的途径,2003年末课题组在浙江省的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和企业进行了典型调查。同时,课题组在国家层面的政府和非政府组织进行了相关调查。

  浙江省私营部门的发展在全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一家全国性媒体称浙江是“中国民营经济的标杆”,温州又被称为浙江省的“先驱和典型”,是“朝圣取经的”地方。4浙江的私营资本也在冲向全国。同时,浙江也是公有经济布局调整的先锋省。2002年底,全省96.7%的国有和城镇集体企业已经完成改制任务;88.9%的国有和城镇集体企业职工已经实现劳动关系转换,涉及企业1.52万家,涉及职工181.4万人。5因此,了解、分析浙江省的劳资关系状况和调整机制的发育情况是有典型意义的。

  报告的基本结论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和公平的经济增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应该在劳动市场中加强调节作用,针对垄断因素,采取反买方(雇主)主导的政策立场,制裁买方(雇主)违反劳动法律法规、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政府需要加快劳动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和增强劳动执法力量,充分培育和发挥非政府组织(工会和雇主组织)的作用,积极建立有效的劳资关系调整体制。

  报告分为六个部分:“GDP”和就业的增长格局;增长背后的劳资矛盾;劳资关系各方的目标和行为;劳资关系调整机制;国际比较和评论;建议和宏观展望。

  一、“GDP”和就业的增长格局

  

  1979-2003年,浙江省的地区生产总值(原称为GDP)年平均增长约13%,从业人员年平均增长约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经从1978年的331元上升到2003年19730元。浙江省的这些增长指标在全国都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

  浙江省是私营部门比较发达的地区,私营部门在当地的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3年,浙江省的地区生产总值构成中,个体私营经济占的比重为52.1%,比上年上升7.1个百分点。全部非公有制经济(含外商投资企业)的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9.5%,比上年上升6.5个百分点。6

  2003年,据浙江省工商局的初步统计,浙江省私营部门的就业总人数是782.3万。其中私营企业的就业人数是484万。这两项指标可能和上年一样,仍然居全国第一。当年个体经济的就业人数是298.3万。私营部门的就业人员占全省就业人员总数的26.8%。在城镇新增就业人员中,2002年流向私营部门的比重达到61.9%。

  浙江省私营部门的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农村。2003年,在私营企业中占主导地位的制造业企业中,有63.4%的企业汇集在农村。

  2002年,浙江省非公有制经济税收收入达575.75亿元,占全部税收收入的45.3 %;直接出口额达129.4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44%;投资完成额达1422.5亿元,占全社会投资完成额的41.7%(比全社会投资年均增长速度高出10.2个百分点)。7浙江省外资企业很少,2002年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是7.7%。所以,对这些增长指标做出最主要贡献的是当地的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今后,促进私营部门快速增长的政策因素和经济因素是非常确定的。这意味着私营部门在浙江省的经济-社会地位还会有明显的提升。这与私营部门在全国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并且,20多年的历史也表明,浙江省的今天,可能就是一些地方的明天。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