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吊脚楼印象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7日09:53 人民网

  童年时代我是在川东北一个叫下两的小镇上度过的,那时由于父母两地分居,便全权委托给外公、外婆照看。外公在镇上集体商业合作社一个地处街心的杂货店工作,经营着日杂小百货。每当我蹦蹦跳跳穿过长长的石板街,一路好奇地瞅着两旁吊脚楼板壁上红红的字体各异内容不同的“毛主席语录”来到外公的小店,回家时兜里准有几粒引得满街小朋友眼馋的糖果。

  小镇位居两河交汇处,河宽水深,当地人又称“两河口”。河道两旁陡立着房屋般大小的巨石,天气晴好时是居民们晾晒被单、棉絮以及萝卜干、洋芋片的好地方,一般情况下就是我们这一帮穿着开裆裤的玩伴们的天下了,藏猫猫、办锅锅窑、玩堆沙,一直到大人们“威胁”地叫着:“河里要起‘齐头水’了,打起跑了妈都喊不到一声咯”。想到下街的幺女子跟她爸到河边挑水被上游突发的洪水冲得不见了踪影,大家发一声喊,扑鸭儿似地往家里跑,穿过河岸坡地上零零星星的小菜园,顺手扯上一根嫩黄瓜,很快就到了吊脚楼下。

  由于地势限制,为留出街道位置和防洪需要,小镇靠河边的房屋都是清一色的吊脚楼,所谓吊脚楼,一般为一至二层另外穿逗结构楼房,人字型屋顶铺青瓦。修建时从河岸半坡上打基础,挖到老底子(指岩石或坚硬的土层)就开始用青条石码砌堡坎,堡坎以上为房屋,与堡坎平行立两根木柱,支撑延伸出来的房屋,从远处看,就象人的两条腿,这可能就是“吊脚楼”称谓的由来吧。吊脚楼大多是两个口面,一进二或一进三结构,共四至八间房不等,最前面两间无隔壁,作为堂屋,为待人接物之处,乡下亲戚来赶场歇脚喝开水,或寄放背兜物品,大家在一起闲聊,说些街上或乡下的趣事。也有作为门面,卖些小面、汤圆、糍粑或针头线脑等日用小百货。中间两间为卧室,吊在空中的两间则是厨房或杂物间了。吊脚楼下空间较大,主要是厕所、猪圈和堆放柴禾,由一架安放在楼板下或楼边的木扶梯上下。厕所、猪圈虽在楼下,但那时因为没有化学肥料,每天都有附近的农人付出隔三岔五送些时鲜小菜的“代价”来挨家挨户挑粪清理,因此楼上闻不到什么气味。

  小镇上的人们虽然怕河里发大水,但内心又隐隐期盼每年能起一次洪水,因为那样他们能从河里捞起足够一年烧的柴禾。每当河水泛滥的时候,强壮的男人们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顶端箍着铁打尖头弯钩,称之“挠钩”的竹竿,各守一段,站在河边的巨石上,眼睛紧紧盯着波涛汹涌的河面,发现上游冲下来的树木,就用力甩出挠钩,牢牢地钉在树干上,利用水的浮力拖到岸边,有时树木较大,三五人就合力搭上挠钩,共同拉到岸边。妇女们则用其它工具将河边漂浮的小枯枝打捞上岸。小孩子们胆小的,在高处聚成一堆,指点着河面上漂浮的物体,兴奋而紧张地看着大人们的行动。胆子大点的,就用网兜在浅处舀鱼,运气好时捞到一两条二三两的鱼儿或嫩南瓜,简直比大人们钩住了大树还高兴。天快黑时,男人们抬树,女人和孩子们用背篼背枯枝,都堆放在吊脚楼下等待自然风干。以后的几天里,我们便在吊脚楼下忙活,翻找能够做弹弓的枯枝,经过一番加工后,就拿到街上互相炫耀了。

  每到夏天的晚上,石板街上便有大人们点起一堆堆用陈艾、青蒿组成的驱蚊烟火,浓烟缭绕中,大人们在昏暗的街灯下摆好桌子,抓一把胡豆或包谷扯“川叶子”(川牌),或打扑克“粘胡子”,或泡一壶“老鹰茶”偏着脑袋听广播。我们则在街上三五成群地疯跑打闹,玩得上眼皮搭下眼皮的时候,才由外婆牵到吊脚楼上,扯一张竹席铺在楼板上,枕着窗外隐隐约约的涛声,伴着外婆用篾扇摇出的习习凉风,沉睡于小镇连绵的吊脚楼群中......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