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中欧共同凝望文明合作图景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9日00:31 新京报 | |||||||||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于昨日开始,展开了对欧洲国家英国、德国和西班牙的访问行程。据外交部部长李肇星介绍,这次访问的目的,是在中欧之间增进互信、扩大共识、推动合作,也是为了向欧洲介绍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政策。 近几年来,中欧关系发展很快,双方合作不断加深。
中欧拉近距离,反映了世界总体的权力分散化趋势,两者在平衡国际力量方面,彼此可以合作。一个经济上日益合为整体、政治一体化程度不断加强的欧洲,基于自身的文明自豪感,在其内部整合初具规模后,不可避免会寻求独立表达自己的意愿。 对中国来说,随着近些年来的高速经济增长,在综合国力获得较大提升后,目前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就是强势国家对中国的戒心也在日渐增强。中国与既存的强势国家之间,会形成什么样的关系,西方一些国际关系理论正在不断重复一种偏见,认为伴随中国的经济起飞,它必然会在国际上产生更多的权力欲求,从而难以避免会与强权守成者发生冲突。 如何回应这种挑战?实际上,中国所处的亚洲世界,在历史形态上与欧洲及后来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世界,是非常不同的。中国在亚洲世界存在了几千年,中国文明也绵延了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在处理国家间关系方面,中国有其自身历史传统,其“协和万邦”的天下国家文化理想,长期以来主张和平。这决定了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并不能完好处理中国文明复兴问题,它所提供的视角难免有失客观。 除要在知识上作出回应外,中国还要以实际的对外交往,向世界表明中国的和平发展不是一句空话。 在这方面,欧洲是中国可以借重的一个力量。欧洲是世界近代文明的一个主要生产地,同样创造了深厚而丰富的文明传统。如中国一样,欧洲也善于从自身经历中,反思未来走向和对未来作出长远规划。特别是在经历二次大战的浩劫后,欧洲人对国际关系的认识,已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传统的权力政治观念,而重视国际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讲究规则与规范。 欧洲对中国文明复兴的感受与认识,是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可以造福世界。 在历史上,曾有过欧洲以中国为镜像,遥遥羡慕中国文明的精深博大的时候;也曾有过中国以欧洲为镜像,惊叹于欧洲在物质精神诸领域的强盛创造力的时候。 欧洲与中国的交往,是两种文明间的交流与碰撞,在过往时光,虽然也有过战争与冲突,但进入20世纪中下叶以后,两种文明更多是互相凝望,彼此欣赏其优长并互相促进。欧洲与中国,共同打造了“文明合作”而不是“文明冲突”的文明往来图景。 中欧形成良好的交往局面,能够在西方世界打开一扇窗口,使世界通过欧洲观察到一个致力于和平发展的中国国家形象。中国文明的宽宏内涵,只有放到国际社会中,让其他国家和区域能够真切了解和感觉,才能在更大的国际空间,绽放出它的美丽。 同时,中国走向欧洲,也是学习其建设现代社会的智慧。在建构现代性国家方面,欧洲文明积累起了远比中国为多的良好资源,值得中国用心学习,以解决中国在文明复兴中所遇到的诸多问题。比如,在这次访问中,中国将与英国进一步协商,请英方协助中国建造至少五个可容纳数十万人的“生态城市”。今天中国正面临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何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从而减少发展成本,欧洲社会能给中国提供许多先进的技术、经验等支持。 当一个更加富有现代性特征的文明国家在世界东方屹立时,中国将因处理内外各种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巨大活力,而展现出温和而有力的国家形象,从而在世界赢得更多尊重。 相关专题:胡锦涛出访英德西韩四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