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摩擦将是长期的(北大学子看世界)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4日12:55 环球时报 | |
●近现代世界贸易史差不多就是一部贸易摩擦史,真正的自由贸易在历史上几乎从来没有出现过 ●贸易摩擦反映了国家在现有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变化,背后更深层次的是国际政治领域的权力消长 ●当前中美贸易摩擦的起因大多来自美国,对华政策中的矛盾之处将使原本十分复杂的中美贸易摩擦进一步复杂化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在WTO的条款框架下的基本诉求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在与美国企业的博弈过程中深入学习 编者按:美国经济高官近期相继访华,双边贸易再次成为两国关注焦点。8日,经历数月的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终于达成协议,则使两国贸易人士都受到鼓舞。中美贸易是两国关系中最有活力的部分,其背后隐藏着许多错综复杂的问题。此次,四位北大学子聚焦中美贸易,阐发了他们相当有趣的观点。 中美贸易摩擦为何会发生 曹文:翻开近现代世界贸易史,差不多就是一部贸易摩擦史。真正的自由贸易在历史上几乎从来没有出现过。近百年来,国际贸易日益频繁,贸易摩擦越来越与国家主权、人权、环境保护等政治领域的敏感问题缠绕在一起。在贸易摩擦的背后,更多的是国际及国内政治博弈过程,比如早期殖民贸易中搀杂着许多不光彩的政治事件,当前穷国与富国间的贸易也有许多政治交易。 于福坚:当然,无论是早期远距离奢侈品贸易,还是近代西方殖民者凭借坚船利炮开拓世界市场时的殖民贸易,或者现代的电子贸易网络,国家权力在几乎所有贸易中都处于主导地位。1783年,美国的“中国皇后号”开启中美直接贸易的先河,两国政府在背后实际上都起了一定的作用。 上世纪50年代末,欧洲和日本经济实力复苏,美国农业和工业甚至商业的领先优势逐渐向他国转移,在贸易上出现了许多逆差。为了维持“往日美好时光”,美国与他国的贸易摩擦频频发生,最著名有美欧“冻鸡战”、美日欧之间的“钢铁战”、“汽车战”等等。这样看来,中美贸易摩擦并不足为奇。 本质上说,中美贸易摩擦反映了两国在现有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变化。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美国越来越感觉到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大实力和雄厚的竞争力。可见,中美贸易摩擦的背后更深层次的是国际政治领域的权力消长。 李晟:当前中美贸易摩擦的起因大多来自美国。其根本原因是美国对中国在经济上的突飞猛进仍缺乏准备。 曹文:中美贸易摩擦包括进口和出口两个方面。美国向中国出口的摩擦集中在知识产权与市场准入等两大问题上。1989年以来,中美之间的知识产权争端始终是热点问题。在这段时间里,中美巨额贸易逆差、人民币汇率、纺织品设限等热点问题已被炒得沸沸扬扬,但美国贸易代表罗伯特·波特曼认为,中美贸易摩擦首要解决的应该是知识产权问题。 美国从中国进口的摩擦主要集中在反倾销和反补贴问题,行业大多集中在如纺织、家电、家具等制造业。其中反倾销是中美最频繁的贸易摩擦。2003年,美国一半以上的反倾销案都与中国有关。近几年来,中美两国贸易摩擦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美国常常将经贸和政治、人权等问题相互联系,因此中美贸易摩擦中必须避免问题政治化给经贸关系的不良影响,尽可能用技术性手段来解决摩擦。 贸易摩擦背后的国内因素 曹文:国际贸易摩擦从来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其中,国内政治因素是影响贸易摩擦重要原因。 李晟:在贸易摩擦中,国家的立场最终离不开国家的根本利益。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始终坚持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国家的最高经济利益。 林影:在我国的贸易政策制定中,政府的主导性和独立性很强。政府在国内的贸易政治中,立足于对各方利益的协调,在制定贸易政策和决策过程中保持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国许多非行政性利益集团,比如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的影响较为分散,除了一些大型企业或国有企业享有一定政策优惠外,大部分企业都没有西方国家所谓的“游说”功能。 当然,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中国的对外贸易往来进一步受到了国际规则的约束,贸易摩擦及其解决也融入相应国际机制,我国贸易政策决策权力结构开始逐渐转变,向着贸易自由化推进。 李晟:与中国政府主导的贸易政策决策体系不同,美国各行各业都拥有发达的行业协会等利益集团组织。这些利益集团受不利影响时,很容易组织起来通过选举投票、游说国会、民间动员等方式给政府施加压力,对贸易政策影响巨大。他们的积极性和组织性虽然很高,但通常只代表了少数人和集团的利益。 他们屡屡对政府施压,不仅影响了政府的工作效率,也导致了美国保护主义政策的出台。 当前,为了避免过度的保护主义,美国先后设计了“快车道”、“贸易促进权”等平衡权力分配的机制,其总体目标是通过国会授权,把许多贸易权力直接转移给了总统。 中美贸易摩擦的未来趋势 于福坚:受现代世界体系格局转换的影响,在未来的数十年间,中美贸易摩擦将持续存在。在这个时段内,美国考虑的主要是如何在“三足鼎立”(美、日、欧)的经济格局中保持核心地位,同时期中国的考虑与美国有所不同:中国既要维护国家统一稳定,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更希望在世界经济不断增大的蛋糕中占有更大的一块,中美竞争与合作相互交织,而经贸领域的摩擦将成为这个时间段的一个鲜明特征。 曹文:中美贸易摩擦将是个长期问题,并可能随着中国经济的成长而进一步升级,未来几年,中美贸易摩擦很可能会集中在美国有很强的竞争力而中国想独立发展的一些产业,尤其是涉及到中国经济安全、特别是技术安全的产业领域,知识产权问题将会更加突出,成为中美贸易摩擦的首要问题,这些对于中美两国政府都是巨大挑战。 对于美国而言,这是战后第一次与非政治同盟国家拥有如此紧密的经贸关系,美国对中国的定位以及政策存在矛盾,政治关系的跌宕起伏、意识形态的长期对立使原本十分复杂的贸易摩擦进一步复杂化。作为体制的主要设计者,美国给自己抓了一副好牌,随时可以利用市场经济地位、特保条款等种种招数来制约作为后来者的中国。对于中国而言,这是中国第一次主动融入世界贸易体系后处理与霸权国的经贸关系,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李晟:贸易摩擦的解决必须考虑各自国内的承受能力。在中国,随着国内金融体系改革的推进,在以往被认为最不可能让步的汇率领域,中国迈出了改革的实质性步伐,人民币升值2%;相反,在纺织品配额以及其他一些反倾销反补贴产品的问题上,过去中国一直采取较为宽容的态度,但如今让步的空间变得越来越狭小,处于全球生产价值链底层的中国制造业不可能让出自己生存的底线。因此,如何调整各个问题领域的讨价还价条件,谋求一揽子的能够为各自国内接受的协调方案,将是中美双方处理贸易摩擦时可行的策略选择。 林影:在两国贸易摩擦中,在WTO的条款框架下解决争端是两国企业基本的诉求。但是,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这还远远不够。中国企业必须在与美国企业的博弈过程中深入学习,一方面要利用美国国内利益集团的矛盾,把握与美国零售商等支持中方的集团的合作机会,另一方面,要在合作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利用规则回避风险。中国的企业要真正走向国际市场,还应面对绿色壁垒、劳工标准等非关税壁垒、美国国内的政治局势以及自身对美国市场的反应速度等等。总之,中美两国企业间的博弈已不是单纯的市场问题。中国的企业迫切需要细致的学习和提高,充分考虑到国际贸易规则下各种条件。当然,短视的追逐利润不再是企业谈判的主题,如何规避规则风险,维持长期合作,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也将成为两国企业间的新课题。▲ (曹文、李晟、林影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经济学系2004级硕士研究生;于福坚,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 (本版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欢迎读者参与讨论,电子信箱:taolun@peopledaily.com.cn) 《环球时报》(2005年11月11日第十一版) 相关专题:环球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