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上涨,产油国也很担心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4日12:55 环球时报 | |||
本报驻外记者联合报道 编者按:毫无疑问,油价飙升给全球产油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高额利润。据全球能 ■中东:为后石油时代做准备 本报驻阿联酋特约记者徐惠喜报道:在不久前结束的第46届巴黎航展上,名不见经传的卡塔尔航空公司一口气向空中客车公司开出了60架客机订单,市价超过100亿美元。细心的人们还记得,在上一届巴黎航展上,卡塔尔航空公司也向空中客车公司订购了34架空客飞机,价值51亿美元,成为当年航空业最大的订单。人们不禁要问,国土面积仅1万多平方公里的卡塔尔,在国际航空市场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购买那么多飞机要干吗? 买新飞机,建世界一流的国际机场,大力发展旅游业,目前已经成为卡塔尔等中东产油国一个共同的特点,这是它们为后石油时代做准备的重要一环。这两年来,世界油价飙升,中东产油国的财富也随之猛增。据海湾合作委员会(海合会)金融机构发表的最新经济报告,2004年海合会六国原油出口收入超过18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这些国家的平均经济增长率也高达7%左右,其中卡塔尔的经济增长率更达到10%以上。尽管如此,中东国家对此并不满足,而是想要在石油天然气以外的领域做点什么,改变国民经济对油气产业的过度依赖。用石油美元打造“无烟产业”旅游业,自然是这些国家的优先考虑对象。以卡塔尔为例,卡塔尔政府白手起家,先是成立卡塔尔航空公司,订购大批飞机,然后又新建机场。据介绍,卡塔尔规划中的国际机场设计客流量为每年5000万人次,而目前北京首都机场年客流量还不到4000万人。卡塔尔机场工程共分为三期,其中第一期工程预算就要20亿美元。卡塔尔政府部门负责人不久前还称,准备投资150亿美元实施一项建设计划,包括投资数十亿美元的珍珠岛填海项目、伊斯兰博物馆和国家图书馆等,要把卡塔尔建设成全世界最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 如果说卡塔尔发展旅游业属未雨绸缪之举,那么阿联酋的七个酋长国之一迪拜,发展多元化经济则是迫不及待。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迪拜还处于石油生产的黄金时代,如今石油产量却仅能勉强满足自身需要,石油产业在其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不足一成,已经步入后石油时代。因此,近几年来,迪拜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信息、贸易、旅游、房地产等非石油产业,其中在信息产业方面,迪拜的因特城已吸引了微软、惠普、华为等400多家高科技企业入驻,被称为中东的硅谷;迪拜的转口贸易仅次于香港和新加坡,名列世界第三,已成为中东地区的贸易中心;迪拜豪华的旅游设施(如世界上惟一的七星级饭店“阿拉伯塔”)和众多的会议展览活动,更吸引了世界各国的游客,2003年迪拜的游客数量甚至一度超过旅游王国埃及。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迪拜经济发展道路大加赞赏,称其为中东国家乃至广大发展中国家树立了成功的典范。目前,迪拜已经宣布,要建一座高度为800米以上的世界第一高楼、一座营业面积超百万平方米的世界最大购 物中心、一座耗资近百亿美元的滨海商住旅游休闲社区以及初期投资为80亿美元的迪拜“曼哈顿”商业湾项目。 当然,那些石油储量仍然十分丰富的中东产油国,把赚来的巨额财富继续投入能源产业,希望利用当前的高油价赚取更多的财富。总部设在科威特的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日前发表最新报告指出,阿拉伯产油国计划在2010年之前,将其石油产量从目前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32.2%提高到38%至40%之间,同时发展较薄弱的石油精炼和石化产业。为此,阿拉伯产油国在今后几年内,将上马一批大型能源项目,总投资额约4210亿美元。另外,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中东产油国的投资也成为对美国、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日益重要的资金来源。如阿联酋的阿布扎比酋长国专门成立了投资机构,重金招聘世界理财精英,把石油美元投资于股票、有价证券和各种基金等,从中营利。有资料称阿布扎比在世界金融市场上的投资收益目前已超过石油出口收入,每年有几百亿美元进账。沙特等许多中东国家,还将大量投资用于海水淡化,在沙漠中种植小麦等谷物,目前已经实现自给有余还有出口。尽管这样做成本很高,但这使本国粮食安全得到保障,不再受制于人。 ■俄罗斯:不希望油价过高 本报驻俄罗斯特约记者常喆报道:作为仅次于沙特的全球第二产油大国,俄罗斯也从此次油价暴涨中捞到了实惠。据俄央行预计,今年俄罗斯的石油出口收入大约为900亿美元。11月3日,俄央行行长伊格纳季耶夫表示,国家从每桶石油出口收入中提留27美元,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稳定基金,到年底这笔基金将达到创纪录的1.5万亿卢布(28.5卢布约合1美元)。截止到11月5日,俄外汇储备也高达1649.71亿美元。 对于突如其来的庞大石油美元,俄罗斯却不知道该怎么花这笔钱。俄各界为如何支配这笔钱争论不休,主要有以下几种意见:以财政部部长库德林为首的一派建议尽早偿还外债,这能让俄罗斯节省60亿美元的利息;以俄联邦审计署署长斯捷帕申为代表的一派主张学习挪威等产油国经验,将石油美元部分收入用于扩充俄产油能力,确保俄石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俄联邦部分议员和政府官员倡议,动用部分石油美元充实退休养老基金;俄前总理、联邦工商会主席普里马科夫11月1日再次对外发表谈话,强烈主张将石油收入用于改善俄经济结构,用于国内的大项目投资,特别是诸如教育、卫生、公共服务等战略项目,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结构的转型,这一建议得到了总理弗拉德科夫、经贸部部长和通讯部部长等人的支持。 在俄罗斯经济界,专家对油价高涨的担忧甚至比当年油价低迷时更多。他们认为,每桶石油价格高达60美元以上并不能促进俄罗斯经济的增长,石油价格为每桶30多美元的时候对俄罗斯经济最有利,因为除石油企业外,高油价将使大多数非石油企业税收负担加重。另外,如果俄经济更加依靠石油出口,一旦石油价格下降,俄罗斯经济泡沫就会破灭。 ■荷兰:防止“荷兰病”重犯 本报驻荷兰特约记者金鳞报道:荷兰虽然只是西北欧的一个小国,但在国际能源市场上仍然占有一席之地。不仅闻名世界的北海油气田中有荷兰的一大块“蛋糕”,荷兰皇家壳牌集团也是世界三大石油公司之一。今年第三季度,荷兰皇家壳牌集团的利润就猛增了68%。相关统计还显示,国际市场油价每桶上涨1欧元,荷兰就能多收入1.7亿欧元。 面对油价上涨带来的巨额石油财富,荷兰是喜忧交加。在普通荷兰百姓看来,一方面对政府增收感到高兴,因为政府或许可以用这些钱增加福利,减少税收,改善民众的生活,但另一方面,百姓首先还是要直接面对不断膨胀的油费支出,过高的油价肯定不是百姓之福。 对于经济界人士,这些石油财富并未冲昏他们的头脑,反而令他们想起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北海油气田开发后所带来的“荷兰病”。当时,荷兰由于石油出口收入大增,大量资金流入国内,造成本国货币升值,大大增加了制造业的成本,从而弱化了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由于制造业往往在一国经济中承担着技术创新、结构调整、人才培养等重要使命,它的衰落使荷兰经济在后来相当一段时间内都一蹶不振。“荷兰病”至今仍令荷兰经济界深感不安,唯恐再次出现“乐极生悲”的情况。不久前,荷兰银行总裁威林克等经济界代表明确表示,油价持续上涨将阻碍荷兰经济发展,甚至不排除今年经济增长因此低于欧盟平均水平的可能性。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支配这些“石油财富”就成了荷兰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前车之鉴,政府也对这一问题慎之又慎。为了“花钱”,内阁多次召开专门会议进行讨论,唯恐这越来越多的“意外横财”招来祸患。部分执政党议员强调,这笔钱必须用于投资,尤其应当用于迫切需要资金的基础建设领域;反对党议员则认为,减轻中等收入群体的税负才是当务之急。经过几个月的反复讨论,内阁终于达成初步协议。根据这一协议,政府因油气价格上涨而增加的大部分收入,将被用在道路及公共交通等传统型基础建设,小部分用于宽带技术的软件开发等知识型基础建设,还有一部分用来削减政府财政赤字。 ■美国:对“趁火打劫”的石油公司可能征收暴利税 本报驻美国特约记者牛雨辰报道:11月9日,包括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在内的五家美国能源巨头的领导人被迫到参议院接受听证,为本公司是否存在牟取暴利的行为辩护。据财务报表显示,埃克森美孚、雪佛龙、奥菲、BP美国和壳牌公司第三季度的总利润高达250亿美元,其中,埃克森美孚的利润为100亿美元。今年以来,由于油价高涨,美国石油行业赚了个盆满钵溢。分析人士预计,全美29家大石油公司本年度的利润将高达960亿美元! 但是,高油价在给石油公司带来巨额利润的同时,也使普通家庭的水电费用大大增加,给人们带来了很大负担。石油公司收入全线飘红的消息加剧了民众的不满,他们指责石油公司操纵和哄抬价格,牟取暴利。一些加油站的管理人员称,“卡特里娜”刚过,埃克森美孚公司的汽油批发价就在24小时内上涨了24美分,简直是“趁火打劫”。 对此,石油公司的老板们极力为自己辩解。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董事会主席李·雷蒙德强调,石油公司每年的经营收入本来就起伏不定,公司已经为控制油价尽了最大努力。其他一些总裁也辩解,油价上涨是需求太旺的结果。 目前,美国国会许多议员也对石油公司损害消费者利益来牟取暴利表示不满。参议员皮特·多梅尼西表示,由于舆论对石油公司牟取不当利益的怀疑不断增长,“石油公司必须给美国民众一个说法”。一些议员表示正在考虑对石油公司征收额外的暴利税。在美国,28个州有关于重罚哄抬价格者的法律。▲ 《环球时报》(2005年11月11日第十七版) 相关专题:环球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