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国化”让台湾变穷(详细报道)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6日08:25 环球时报 | |||
陈水扁上台以来,虽然以“积极开放、有效管理”取代了李登辉时期的“戒急用忍”政策,但是仍限制岛内企业赴大陆发展,要求它们“根留台湾”。5年多来,台湾失业率不断上升,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为此,岛内媒体大声疾呼,“去中国化”毁了台湾经济,不少专家及企业界人士也不无痛惜地表示,“台湾真的越来越穷了”。 在“亚洲四小龙”中发展最慢 据香港媒体报道,台湾多名工商界领袖近日发出号召,要求当局认真召开第二次“经发会”,希望借此重振岛内经济。台湾商业总会理事长王令麟指出,经过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快速发展,台湾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但现在其经济成长却落后于其他3个地区。有统计表明,目前香港的“国民所得”已经达到2.7万美元,新加坡2.4万美元,韩国也有1.7万美元,只有台湾还停留在1.4万美元。 不仅“国民所得”成长停滞,台湾所得分配也在恶化。“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员吴中书指出,过去5年,台湾经济成长不佳,工厂数目不断减少,仅2004年便关掉6000家,不少人因此失去工作。有数据显示,台湾“国民所得”高低差距已从7.1倍扩大到十几倍,高所得者平均年收入超过170万元新台币,低收入者只有14万元。 “去中国化”毁了台湾经济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台湾越来越穷呢?“立委”赖士葆认为,台湾的“国民所得”已经原地踏步好几年了,而香港和新加坡却在这段时间里迅速增长,主要是因为实行了开放政策。《联合报》也指出,陈水扁当局一直坚持“去中国化”,拒绝“三通”和直航,使两岸的经济关系没有快速发展,台湾产业和民众孤守一岛,断了许多生路。如果没有种种限制措施,台湾的“国民所得”应该可以上升到2.5万美元。 过去,台湾经济规划是由“经建会”负责,亚洲金融风暴前,“经建会”提出“亚太营运中心计划”,作为未来10年台湾经济发展的蓝图。陈水扁上台后,经济和两岸关系重大决策都掌握在“总统府”手里。但是,民进党内真正懂经济的人很少,更不用说制定什么经济规划了,顶多就是在选举前聘请大量临时员工,以取巧的方法降低失业率,再以此作为自己的选举宣传。这个降低失业率的方案现在还在执行,花费了近200亿元新台币。 2001年,台当局针对两岸关系提出“积极开放、有效管理”的方针,但从这几年执行的情况看,只进行了“有效管理”,“积极开放”根本没有什么进展。对此,一位经济学者指出,如果过去几年当局积极推动两岸关系,推动“三通”、直航,至少外商和台湾主流产业不会跑光。目前在传统工业方面,台湾的竞争力已经远远不如大陆,大陆的投资环境无论是在市场、人力以及当地政府的支持方面都远胜台湾。台湾唯一暂时能和大陆一争高下的,是其高科技产品。生产高科技产品,全靠高级人才运作,但岛内人才流失情况很严重。岛内著名晶圆生产厂家联华电子集团董事长曹兴诚曾透露,他们对联电内的500名中层员工进行过调查,想了解他们最愿意到什么地方工作。结果显示,愿意前往大陆工作的中层员工高达54%,愿意到美国工作的只有20%。 台湾经济靠大陆支撑 开放“三通”及直航、允许岛内企业到大陆投资将给台湾经济带来哪些好处,当局心里一清二楚。但是,出于“去中国化”的政治考虑,当局仍然千方百计阻挠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不允许具有优势的高科技产业到大陆投资,不允许石化等上游产业到大陆投资,更严格禁止先进技术转移大陆,目的就是防止台湾经济对大陆产生高度依赖感。这种阻挠最终造成台湾经济优势的迅速流失,也意味着台湾经济的衰落。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局“去中国化”的结果造成了台湾经济“中国化”的加速发展。2003年,两岸贸易总额突破500亿美元,2004年达到783亿美元,超过台湾外贸总额的1/5,相当于台湾与整个欧洲的贸易总量。到2006年,两岸贸易总额将超过1000亿美元,占台湾对外贸易总量的1/4以上。从某种程度上说,目前台湾经济是依靠大陆这个火车头拉动与支撑的。岛内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赖士葆以香港为例,指出香港就是靠“自由行”吸引大批内地观光客,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台湾当前可以做的就是开放“三通”、开放大陆民众赴台观光,借此摆脱越来越穷的窘境。▲ 《环球时报》(2005年11月14日第十三版) 相关专题:环球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