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南方都市报:有一种施与,本不图回报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30日08:54 南方都市报

  街谈

  41岁的海南割胶工人梁正任为了救治重病的女儿不惜倾家荡产,他们的窘迫和艰难感动了一位好心人,慷慨捐赠1万元。殊料梁正任坚决拒绝了这笔善意的捐赠,原因只是自己无法回报(11月29日《南方都市报》广州新闻)。

  梁先生的坚拒,使得很多人打心底里表示不理解。按常理度之,谁在这种山穷水尽的时候,都不会拒绝别人的善意,怕的只是自己的苦难不能引起关注,而陷于走投无路的境地。可梁先生有自己的处世原则: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既然无法报答,自然不能受恩。

  知恩图报,作为一种品质,在当下社会的稀缺已被人们议论得很多了。其实,感恩何曾稀缺,稀缺的只是发现的眼睛,也许是激愤的心灵蒙蔽了我们的眼睛。在底层,在那些濒临困境甚至绝境的人群中,我们都能看到这种品质。从用生命最后一段时光踏上感恩之旅的湖南绝症少年,到坚辞资助的梁正任,我们看到的不是稀缺,而是对知恩图报的一种近似顽固的执着。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梁正任身上有一股令人肃然起敬的硬气。佩服归佩服,但在人命关天的当口,到底是坚守自己的做人准则,还是接受捐助为女儿治病,梁先生尚需三思。我想,在任何一位父亲的世界里,子女都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甚至是全部。为了挽救女儿的生命,梁先生倾家荡产都可以,为什么一些原则就不可以稍稍权变呢?又有“什么样的美德能超过接受的勇气和信任”(纪伯伦语)呢?其实接受捐赠,也不一定就是对自己做人理念的背弃,只要感恩之情长存心底,何愁今后无法报答?

  何况,从这位施以援手的好心人不愿留下姓名的举动来看,她原本就没有要求回报。如果说世上有单纯至爱的话,这就是。她体现的是生命对生命的馈赠,爱对爱的传递;而受惠者,也不必因此负上感恩戴德的重担,为自己和施与者套上沉重的情感枷锁。梁先生更不必耿耿于欠了人情债,否则就是对好心的施与者的怀疑了。

  我们每个人在生命的道路上可能都会遇到一些槛,不能因为贫穷等因素就被挡在了槛的这边。梁先生现在无疑正在一个槛边,但个人的伤痛困苦有时候并非属于一个人的,整个社会都感同身受,因此没有理由要一个人独力扛下一切。我们相信,有了梁先生的信念,有了好心人的大爱,还有什么槛过不去呢?

  果然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