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环球时报专题 > 正文

内地学生在香港收获大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7日08:26 环球时报

  

内地学生在香港收获大
11月25日,浸会大学的内地学生正在上广东话课。

  赵刚摄

  今年,香港8所大学共招收了1000多名内地学生,创历年最高纪录,招生范围涉及全国17个省市。开学3个月了,这些内地学生在香港学习和生活还好吗?

  香港家庭“认领”内地孩子

  由于香港高校一般实行全英文授课,内地学生虽通过了严格的笔试面试,但英文水平与香港同学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英语绝对是我们在香港求学的一大困难。我们读写能力还可以,但一开口讲话,和本地生的差距就拉开了。”一位内地同学告诉记者。

  为使内地学生尽快适应环境,香港的大学并没让新入学的内地生从大学一年级读起,而是安排了一年预科时间,在此阶段,新生每周有11—15堂课,英语课程在其中比重最大。

  同时,各大学还安排了香港概况和广东话课程,帮助内地学生融入香港社会。浸会大学举办了“亲善家庭一对一”活动,邀请香港本地家庭“认领”他们的“内地孩子”,一名内地同学告诉记者:“我的香港‘爸爸’、‘妈妈’常常邀请我到他们家里做客,还带我出去吃饭,游览香港。”

  有的大学还鼓励内地生和本地生同住,一名内地学生告诉记者:“香港同学对学习普通话也有强烈的兴趣,因为会普通话在香港更好找工作。我们与本地同学结成语言学习对子,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学习勤奋是多数香港学生对内地生的印象,而内地同学夸香港同学“有创新能力”。

  每个宿舍楼都有不同的名称和文化氛围

  与内地大学不同的是,香港的大学校舍常以著名人物命名,如“杨振宁堂”、“周树人堂”。每个“堂”有不同的文化氛围,学生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提出申请。同学们都对这样的宿舍组织形式赞不绝口:“每个‘堂’都很有家庭的味道。我们经常在校舍里聚餐、演节目、做游戏,有时还组织爬山野营。”

  香港理工大学的北京姑娘刘若佳说:“我们和博士生待遇一样,都是两人间,室内装有电话和小

冰箱,24小时提供热水。每层楼都有公共休息室,里面电视、
微波炉
一应俱全,电视可以收到央视大部分节目,还可以看到《环球时报》、《读者》等大家熟悉的内地刊物。”校园里的体育娱乐设施也相当完备,学生公寓里有免费健身房、卡拉OK室、乒乓球室,凭学生证到学校的游泳池、网球场锻炼只要几块钱就可以了。

  理工大学工程学院的于雯烨告诉记者,她最喜欢学校“国际化”的教学氛围,老师个个都是海外名校毕业,教学方法也很灵活高效,“特别是教学反馈系统给学生很大的自主性”。在理工大学,每门课程都有教学反馈系统,学生可以对与课程相关的问题畅所欲言,使教师迅速调整课程,及时适应学生的需求。

  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令于雯烨大开眼界:“我们学校老师绝不会‘满堂灌’,学生可以随时提出异议与老师辩论。大多数课程都不设固定的教科书,老师常常开出一批书目,列出研究题目,让学生组成团队,共同攻关。大家分工协作,既独立自主,也培养了团队精神。”

  图书馆是内地学生最爱去的场所之一:“香港的图书馆资料太丰富了,尤其是英文资料,我们可以一次借30本,还可以通过馆际互借,免费借到其他大学的学术资料,提出申请后一个星期内就能拿到,太方便了!”

  在“富人区”保持平和心态

  特区政府规定,香港高校学费为每年6万港元,加上生活费,每名学生一年估计需要花费10—

  11万港元。但各校都为特优、特长学生提供全额或半额奖学金,最高金额相当于攻读4年本科课程的学费和生活费。

  尽管衣食无忧,但出门在外的内地新生大都养成了节俭的好习惯。“我们都知道学校附近哪家超市物美价廉,哪种电话卡最实惠。”浸会大学的一位同学对记者说,“同学们一有这种信息就会马上分享。”学生宿舍一般设有公共厨房,同学们常自己做饭吃,来自北京的曾逸林同学一个星期做两次饭,她说:“校食堂的饭菜油比较重,青菜较少,自己尝试做饭,一来可以调节一下口味,二来也比较节省,还可以提高生活能力。”

  香港人的节俭意识也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上海姑娘蒋伊蒙兴奋地讲述她的惊奇发现:办公用纸重复使用;饮用水和盥洗水分离,用海水冲厕所;寝室里的空调需要用IC卡充值使用,绝无浪费。她的同学魏志成感慨道:“香港虽是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但香港人仍很节俭,生活设施中的各个细节都体现环保节能意识,这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来港之前,不少家长对孩子来港读书顾虑颇多,怕香港太多的“诱惑”对孩子有负面影响。城市大学和浸会大学地处九龙塘,是香港有名的“富人区”,尽管身处被豪宅名车包围的校园里,但内地学生大都保持了平和的心态。来自宁波的浸会大学高凌翔同学说:“没有必要羡慕有钱人的生活,从简朴、充实的学习生活中同样能够找到生活的乐趣。作为学生,学业还是第一位的。”▲

  《环球时报》(2005年12月05日第十八版)

  相关专题:环球时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