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环球时报专题 > 正文

《茶馆》商业巡演在美很火(文化纵横)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7日08:26 环球时报

  

《茶馆》商业巡演在美很火(文化纵横)
《茶馆》第二幕:散兵和巡警在茶馆里捣乱,威胁王掌柜(右四,梁冠华扮演)。

  刘玲摄

  近一个月以来,话剧《茶馆》在美国的商业巡演场场爆满。伯克利大学演出中心,甚至破例以全场最高价68美元卖出30多个加座。难怪美国著名戏剧评论家维尔博·汉普敦先
生,在《纽约时报》12月1日的专题戏剧评论里,高度赞扬了中国戏剧的卓著成就:“在西方文化里,还真没有一种类似中国茶馆的场所。与浮现在我们脑海里的酒吧和西方的社交沙龙相比,北京人艺把老舍笔下的《茶馆》演得栩栩如生、美妙绝伦,更清清楚楚地说明,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能像《茶馆》一样,尽收其社会的全景!”

  圆中国话剧半个世纪的梦

  自《茶馆》1958年首演以来,于是之、蓝天野、郑榕、英若诚等老一辈话剧表演艺术家们的精彩表演,使《茶馆》成为中国话剧家喻户晓的经典。上世纪80年代后,《茶馆》又相继登上了德国、新加坡、法国、瑞士、日本、加拿大等国的舞台。如今,梁冠华、濮存昕、杨立新等三十几位北京人艺新一代实力派演员,协力推出的新《茶馆》,作为中国文化节的压轴戏,首次来美献艺。随后,《茶馆》又在中国大使馆、领事馆和众多美国文化团体的大力支持下,在美国巡回演出十余场,让美国观众大饱眼福。

  肯尼迪中心首演的3场票,早在演出前好长时间就卖光了。连参与组织中国文化节的不少中国大使馆文化处官员都得“走后门”,从舞台经理和艺术总监手里“讨票”。巡回美国各地的商演也是场场爆满。在洛杉矶演出时,尽管这部话剧长达3个小时,但近3000位观众似乎一直沉浸在《茶馆》的世界里。演出结束后,观众热烈的掌声持续了5分多钟,演员们不断鞠躬谢幕。在伯克利大学演出中心,2033个座位的剧场除了卖出30多个加座,还有一些人自始至终站在最后一排看完了整场演出。

  一位84岁的老华侨,早年间曾与赵丹等人一起拍电影,她紧紧拉着梁冠华的手说:“太好了!太好了!”一位年轻观众因为没买到洛杉矶演出的票,特地坐了8个小时的飞机和4个小时的汽车赶到伯克利看《茶馆》。

  老舍先生早在1946年访美时就表示,中国的话剧并不比美国的舞台剧逊色,但一直没有机会把中国话剧拿到美国舞台上来。如今,老舍先生,也是中国话剧的梦终于得以实现。北京人艺副院长、常四爷的扮演者濮存昕,首场演出后激动地告诉记者:“演员们今天都是带着一种兴奋和期待在表演。早在20多年前,我们人艺的前辈们就期待着将《茶馆》搬到美国的舞台上。”

  美国观众能接受京味文化

  《茶馆》最突出的特色就是用富有个性的京味儿台词塑造人物,既诙谐精练又语重心长。但这种东方化的艺术手段能否得到美国观众的共鸣,导演林兆华和《茶馆》剧组内的不少演员都多少有些担心。即便是首战告捷后,濮存昕仍当着中国大使馆文化处一等秘书韩红女士的面,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将在纽约连演6场的不安。

  剧组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工夫。为让美国观众了解剧情,《茶馆》的每一句对白都被做成英文字幕,强光投影到舞台帷幕的正上方。这些英文字幕大多出自我国已故艺术家英若诚先生之手。英老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著名演员、导演、翻译,也是原版《茶馆》里反面角色刘麻子的扮演者。早在1980年,去欧洲演出时《茶馆》就被译成了英文。在翻译中,英老结合亲自演出几百场的经验,保持了老舍笔下大小人物的浓厚色彩。

  首场演出后,曾在北京留学7年、肯尼迪中心负责本次演出的朱丽女士,兴致勃勃地对记者说:“虽然我对故事的所有政治和历史背景不是很熟,但他们演得实在是很好,很有戏剧性。”肯尼迪中心副总裁阿丽莎·亚当斯女士在演出后的酒会上冲着刚刚卸完妆的梁冠华、濮存昕、杨立新等主要演员,和在场的中国驻美国大使周文重先生用地道的汉语喊道:“恭喜!恭喜!”她甚至还对《茶馆》的结局提出了疑问,认为应尽量反映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民族性格,更好地教育美国人,不该让观众为主人公们最终屈服于恶势力的悲惨遭遇而感到绝望。

  普通美国观众也看得津津有味。他们不仅要目不转睛地盯着舞台帷幕正上方的投影字幕,还得不停地观察舞台上发生的一切。有意思的是,美国观众有时只注意读英文字幕,在演员精彩逗笑的台词还没出口时,就已经哄堂大笑了。几秒钟后,当华人观众对精妙的对白给予热烈掌声时,美国人又开怀大笑一次。

  中国文化进军美国的新尝试

  当然,《茶馆》不但让美国人欣赏中国雅俗共赏的戏剧艺术,而且也给普通美国人上了一堂历史课。《茶馆》最后一幕中,狗仗人势的刘麻子要借洋人势力,在北京城里大办跨国娱乐公司“大托拉斯”。当被问及是谁在后台支持这种有伤风雅的商业操作时,演员何冰轻轻吐出“美国人”3个字,逗得美国观众前仰后合。在笑声中,他们明白了小小“裕泰茶馆”走向没落的美国因素。这说明能够让广大华人观众共鸣的京味艺术,同样在美国观众中得到回应。

  《茶馆》只是中国文化进军美国的一种新尝试,反映了一向惧怕国外市场的中国话剧产业在心理和商业运作上的成熟。语言的障碍和表现手法的陌生,至少没有让这部中国戏剧头牌戏在美国舞台上逊色。

  业内人士认为,向来以新求生的美国舞台也意识到,《茶馆》给他们带来了新的生意和新的角度。以中国纯朴的写实主义艺术为主色的《茶馆》,在超现实主义笼罩下的美国舞台的成功,正好给缺乏生活深度的美国文化沏了一杯地地道道、令人回味的“中国茶”,也为雄心勃勃的中国文化产业在美国的舞台上,开了第一家热热闹闹、人流不息的“裕泰茶馆”。今后,不论《茶馆》在戏里的生意如何惨淡,靠《茶馆》打头阵的中国话剧的生意一定会越办越火。▲

  《环球时报》(2005年12月05日第二十二版)

  相关专题:环球时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