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北京晨报聚焦栏目专题 > 正文

救助站 三成人天亮就走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0日02:15 北京晨报

  ■四类人经常出入 ■早晚两次检查身体 ■每周改善一次伙食

  [调查背景]

  自12月3日本市开始大降温以来,记者多次跟随公安、民政救助队伍夜间上街救助街头露宿人员。据统计,两周多的时间内,本市仅城八区就有上百人进入救助站接受救助。

  接受救助的都是哪些人?救助站里的生活怎么样?现在流浪街头的还有哪些人?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

  [救助站内·面孔]

  四种人出入救助站

  12月15日凌晨,记者再次来到朝阳区救助站。5点,3名接受救助者被送了进来。工作人员给他们登记后,再测量体温,然后带他们去存包、洗澡,并安排住宿。早晨7点整,接受救助者陆续走进食堂,开始吃馒头、咸菜等早餐。早餐后,记者走进寝室,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

  ■面孔一:天亮就走型

  流浪乞讨者、拾荒者,占救助总数30%

  39岁的赵某是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人,今年6月来京,一直在故宫一带拣一些瓶瓶罐罐的卖钱。这次是记者第二次见到他了,本月8日,他就曾被东城治安支队的民警送来。“天太冷了,城管这回发现我露宿,我什么都没说,赶紧来了,反正这里来去自由,避避寒、一会儿就乘公交车走。这儿虽有好吃好喝,可是我得赚钱啊!我拣废品,好的话一天也能赚好几十块钱呢。饿了就拣点人家扔掉的面包什么的,总之饭钱一块钱都不到。我的腰坏了,直不起来,干不了力气活,也就靠捡破烂赚点钱了。”当记者问他,为什么不在这里来住时,他回答:“太远了,每天从城里坐公交车过来也得两三块钱,要花上大半天时间,这半天时间我能拣很多瓶子,卖不少钱呢!要不是因为天冷,我才不来呢。”

  点评:工作人员对记者说,其实露宿街头者里有70%都是流浪乞讨者、拾荒者,他们一般都不愿意来接受救助,自愿走进救助站的很少。这类人宁可天冷也不愿意接受救助,就是因为觉得赚不到钱。天气转冷以来,被公安、城管送来的救助者基本上都是暖和缓和,当天就走。

  ■面孔二:几天短住型

  来京找工作或亲属无着落者,占救助总数的40%

  60多岁的王大妈是山西人,她一直半身裹在棉被里,早饭是工作人员打进来的。“刚来北京没两天,想找份保姆的工作,但是年纪大了没找到,身上也没钱了,这些天北京可真冷,我今天早晨缩在一地下通道里,是民警接我来这里的。我已经把家里电话、地址告诉工作人员了,他们说今天就通知我家里,很快,我女儿就能来接我了。”大妈连连喝着热水。

  点评:朝阳区救助站樊副站长说,接受救助者从一住宿开始,工作人员就会根据各方线索,帮助他们找寻家人、联系外地的亲属,争取让他们早日回乡。一旦亲属寄来路费,便立即返乡。转寒两个星期来,朝阳区救助站已经帮助20多人联系上了亲属、送回了家乡。这类住三两天的占四成。

  ■面孔三:长住不走型

  被遗弃者、痴呆者、逃避现实者,目前十几人左右

  “哟,姑娘,又见面啦?”在女寝室里,一个兴奋的声音响起。“大妈,这都一个星期了,您还没走呐?”“不想走了,这边好吃好喝、有人伺候、又暖和,我还能经常给不同的人讲课!”

  53岁的杨大妈来自河南郑州某村,是上星期四被民警发现露宿街头而被送进站的。她2004年2月就来北京了,一直以流浪乞讨为生,她手里一直拿着一个红色的本子。“姑娘,来,大妈给你上一课!”当时,她一直拉着记者和工作人员,要给大家“上课”。

  “在这里饿了有馒头吃,还吃了一次红烧肉呢。你看,我还换了身漂亮的红棉袄!”杨大妈在记者跟前转了又转。“那您就住这儿了?也不讲课了?”记者问。“这不,孩子学得好着呢!”大妈一把搂过有些痴呆的小男孩儿,又拿出红本儿,教他认字。工作人员对记者说,杨大妈并没提供任何亲属的线索,救助站目前正在积极寻找线索联系她的亲人。

  12月8日,民警将一名在香河园附近欲跳桥自杀的24岁女子送进了朝阳救助站。该女子一会儿说是平谷的,一会儿又说是大兴的,最后又说是通州的,救助站人员拉着她整整兜了4天。最后,刘小玉终于被感动了,说出她是密云人,因为与丈夫吵架才离家出走、想自杀,她想逃避家庭才故意欺骗救助站工作人员。12月12日,刘小玉的母亲从密云赶来,将她接回。

  点评:樊副站长对记者说,目前长期在站里居住的,有十几名因痴呆而被遗弃的老人、儿童,因为长期找不到亲属,只得让他们长期留宿在此。按照相关规定,本市救助站应该只接待外地人,不接待北京人,但是对于突发性事件,还是允许北京人留宿的。

  ■面孔四:骗火车票型

  随着春运返乡高峰的到来人数增多,近半个月识破3人

  “我想回家!就想要一张火车票,我家里人都穷,不可能寄路费给我。”12月14日,一个30多岁的男子主动拨打110,东城警方将他送来朝阳救助站接受救助。该男子自称叫王向西(化名),是黑龙江一农场工人,“我的身份证丢了,但是我可以背出号码!”该男子说他的妈妈在老家,经过与当地核实,确实有一个叫王向西的人家里很穷、在北京打工。救助站人员马上就要为他免费提供车票了,这时另一位工作人员提出了一个要求:“你给你妈妈打个电话吧。”“你是谁?你根本不是我儿子!”电话那端,王向西的母亲喊道,救助人员确定,此人根本不是王向西。

  救助站工作人员在他的大行李包里,发现了一些小纸片,其中有一张写着“王华丽”(化名)的电话号码,救助站与王小姐联系,对方说他确实有一个弟弟,叫王伟大(化名)、是大连人,目前在北京站卖票。救助站人员立即将其姐姐找来认人,面对姐姐,该男子终于承认了自己就是大连人王伟大,王向西是自己一个熟识的朋友,见过他的身份证,他就把身份证号背了下来。

  点评:樊副站长说,救助站若证实被救助者确实是家里无力支付路费,会送给被救助者一张火车票,上面盖着“救助”两个字的章,但北京站、北京西站经常有一些不法分子,用一种特制的墨水去掉车票上的“救助”两字,然后再转手卖给票贩子。眼看两节返乡潮来临,按照往年经验,骗票者将越来越多。在近半个月里,就有三名利用虚假身份证前来骗票,被工作人员识破。

  晨报记者 韦让

  [工作人员·感受]

  像照顾老小孩儿

  负责叫醒、倒水等服务的女工作人员对记者说:“我在这儿工作快一年了,就像照顾一些老小孩儿。长期照顾的,就是这些有些痴呆的老人和小孩儿,想想他们被遗弃,也够可怜的,工作起来也就没什么怨言了。说是整理内务,实际上他们的一切内务工作都是我整理的。有时候他们也挺逗的。”“那儿还有一个‘皇后’呢,不信你过去问问。”另一工作人员笑着说。记者走到一名头发乱蓬蓬的女子跟前:“您干什么来了?”“我是‘皇后’!”她迅速正了正身子、斜了记者一眼,摆出庄重的仪态。

  ■救助站·生活

  每人每天伙食费6元

  6:30 工作人员叫醒,叠被子;

  7:10 早饭 米粥、馒头、酱黄瓜、酱豆腐等咸菜

  7:30 自由活动 可在娱乐室或寝室里下棋、打扑克、看报纸,娱乐室里有电视

  8:00 站医检查身体 对于重病者送往

医院

  11:00 午饭 米饭、馒头、炒菜

  12:00 自由活动或午睡

  16:30 晚饭:米饭、馒头、炒菜

  17时以后 自由活动 可在娱乐室或寝室里下棋、打扑克、看报纸,娱乐室里有电视

  20:00 站医检查身体

  备注:每天伙食费用为每人6元标准,馒头、咸菜可随时上食堂领取;每星期六熬姜汤、

西红柿鸡蛋汤;每星期改善一次伙食,加青椒炒肉、红烧肉等肉菜;站内有站医,被救助者不舒服可随时看病;乡里村民文化宣传队不定期在大餐厅表演节目。 晨报记者 韦让

  [职业乞讨·揭秘]

  揣4万元存折路边乞讨

  ■有“地盘”的乞讨者

  日均收入500元

  这边是生活不能自理的肾衰竭患者,衣衫褴褛地躺在路边一个竹编的手推车里;另一边是身强力壮、衣着光鲜的中年男子——二者的身份职业却是一致的:职业乞讨。西城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咨询站有这样一份记录:经常出现在某个地方乞讨,并被多次救助过的人,他们的照片、籍贯和乞讨方式被记录存档,以便查询。“如果没有足够诱人的收入,也不会有这么多职业乞讨者。”西城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西单闹市乞讨的人每天收入能达到500元;春节期间的庙会上更是有乞讨者宣称“一天不到700元我不收摊!”;西城救助站曾经救助过的一个乞丐,竟然被发现随身带着4万元存折。

  ■职业乞讨者分两种

  在西城救助站的这份电脑记录里,记者看到了数十名职业乞讨者的身影。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职业乞讨主要有两种人。

  一种是外地灾民、打工找不到工作的、寻亲没找到人的,他们通常是从被迫乞讨逐渐转变为职业乞讨的。比如经常在西单商场附近出现的那父女俩:12岁的女儿患有肾衰竭,父亲带她来北京治病花光了钱,父亲只好以捡饮料瓶为生,并把女儿放在一个竹编的手推车里带在身边。后来父亲发现路人会给女儿一些钱,于是干脆每天把女儿放在西单的人行道边讨钱,自己去捡瓶子。西城救助站2次为他们买了火车票送他们回家乡,但过后父女俩仍会出现在老地方。

  另一种是有欺骗性质的主动乞讨。伪装学生、伪装残疾、假称丢了钱……都是他们的惯用伎俩。最典型的是王华(化名)。在西城救助站收藏的照片里,他的右腿小腿萎缩,缠着厚厚的破布,身上衣服又脏又破,趴在一个小滑车上沿街乞讨。“我们把他接进站,脱下脏衣服一看,人家的

保暖内衣是崭新的,身上还有500元现金!他的腿只是轻度残疾,完全能走路。”晨报记者 雷嘉

  [流浪乞讨·镜头]

  ■地点:东直门地铁站地下通道

  通道内生火取暖

  上周一下午4时,东直门地下通道,由于改建和降温,显得异常杂乱和寒冷,一个脸色黑黄的老头儿蜷缩在他用废纸箱、编织袋围成的“屋子”里,弄来一些废纸,自顾自地烧起来。老人身上的军大衣因为久未清洗,已经变成灰褐色,斑白的头发乱蓬蓬的。“怎么在这里烧火?”有人皱起眉头问。过了一会儿,城管的同志来了,蹲在他面前说:“大爷,送您去救助站吧,天冷了,那儿暖和。”这位老人摇摇头,眼睛盯着火堆。“那您不能在这儿烧火呀,这里人多,太危险。”大爷嘴唇嚅嗫了几下,但谁也听不清他在说什么。城管的同志没办法,只得用脚踩灭了他刚燃起来的火堆。无论大家怎么劝,他就是不理,城管的同志只能提醒他“千万别再点火了”,然后让大家散开。

  ■地点:安贞里过街天桥

  母子乞讨上天桥

  12月13日上午,在安贞里的过街天桥上,一个围着紫红色破旧头巾的妇女,抱着大概两岁左右的孩子,静静地坐在寒风中,面前放着一个掉瓷的碗,里面零星有一些硬币。由于风大,孩子的小脸通红,两行鼻涕也被冻出来了,母亲只得把她身上的毛巾裹得更紧些。“这么冷,怎么还带着孩子在外面?”一些热心的行人忍不住问。“不出来要钱就找不到吃的。”听口音,她是安徽人。“可以去救助站。”记者提议。她茫然地看了记者一眼,连忙收拾起行李走了。

  地铁车厢“生意”好

  12月13日中午,“各位善良的好心人,人生不幸,我们兄弟二人被无情的大火烧伤致残……”两位面带烧伤疤痕的中年男子一前一后走进地铁,开场白后,一人唱歌一人乞钱。疤痕使他们的脸变得扭曲,令人望而生畏,也因此博得不少乘客的同情。相比于露天乞讨者,地铁内乞讨环境要好得多,而且似乎效率也高得多,运气好的话,一节车厢能讨到六七块钱。

  趁到站停车二人赶赴下节车厢的空当,记者凑上去问他们是否愿意去救助站,他们只回了一句“去那儿干啥?”便不再理记者了。

  晨报记者 姜葳 赵王月 朱烁

  ●链接·提醒

  救助站来去自由

  救助站与已被取消的收容所不同。

  收容所强制收容,发现一起露宿收容一起;救助站接受救助全凭自愿,民警只能规劝,对不愿意走进救助站者不得强迫。

  一旦被收容,自由受到限制、封闭模式管理;救助站来去自由,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开放模式。

  进入收容所面临被遣送;救助站里,对于愿意回家的被救助者,由工作人员联系其亲属将其接回,或者邮寄来路费,对于没钱回家的,经过确认,救助站提供车票。

  114只能查询

  朝阳救助站电话

  朝阳救助站曹站长表示,目前除了公安、民政、城管的集中救助行动之外,热心群众打电话到救助站反映线索也十分踊跃。“由于114只登记了朝阳救助站的电话号码,我们每天都能接到全市十几个热心群众的电话。西城、海淀、房山、平谷……哪儿的都有,我们这里有各个救助站的号码,每每遇到除了东城、朝阳的其他区县电话,我们都会耐心地告知他所在辖区救助站的电话号码。”

  各区县救助站

  电话、地址

  东城区救助管理咨询站 64043861(地址:东城区五道营胡同81号)

  西城区救助管理咨询站 62210944(地址:西内大街高井胡同16号)

  崇文区救助管理咨询站 67160805(地址:崇文区左安门夕照寺街37号)

  宣武区救助管理咨询站 63464201(地址:宣武区广外小红庙甲11号)

  朝阳区救助管理站 84333463(地址:朝阳区金盏大街东路8号)

  海淀区救助管理站 82774171(地址:海淀区西北旺镇唐家岭村41区)

  丰台区救助管理站 83884107(地址:丰台区大灰厂路88号)

  石景山区救助管理站 88950503(地址:石景山区黑石头村中街2号)

  大兴区救助管理站 80234938(地址:大兴区安定镇敬老院后院)

  通州区救助管理站 89597911(地址:永顺镇社会福利中心)

  顺义区救助管理站 69471156(地址:顺义区京顺路南法信段5号)

  昌平区救助管理站 69779744(地址:昌平区南口镇敬老院)

  门头沟救助管理站 61891128(地址:龙泉镇中心寺街71号敬老院)

  房山区救助管理站 69370201(地址:房山区良乡西路10号)

  怀柔区救助管理站 60697046(地址:庙街镇卫生院后院)

  平谷区救助管理站 69960316(地址:平谷区府前街西街8号)

  密云县救助管理站 69086076(地址:第三驾校东侧)

  延庆县救助管理站 69184119(地址:延庆县延庆镇敬老院)

  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 67367174(地址:朝阳区王四营乡原南花园小学)

  晨报记者 韦让

  

救助站三成人天亮就走

  12月13日,西城区救助站工作人员上街救助流浪乞讨者。

  晨报记者 蔡代征/摄

  

救助站三成人天亮就走

  12月13日,西城区救助站工作人员将棉衣送到街头流浪乞讨者手中。晨报记者 蔡代征/摄

  

救助站三成人天亮就走

  救助站工作人员给孩子测量体温。

  

救助站三成人天亮就走

  接受救助者杨大妈(右一)给小男孩“上课”。

  

救助站三成人天亮就走

  接受救助者吃早餐。

  相关专题:北京晨报聚焦栏目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