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环球时报专题 > 正文

沙龙与布什家族交往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6日09:30 环球时报

  

沙龙与布什家族交往深
二零零四年,沙龙在布什的农场。

  以色列总理沙龙不省人事已经9天了,这可急坏了大洋彼岸的美国总统布什。从沙龙4日住院那天开始,他就不断祷告,祈求上帝保佑沙龙渡过难关。因为沙龙病危,意味着布什将失去一个最亲密的盟友。

  总给老布什惹麻烦

  几十年来,美国与以色列的盟友关系就像钢铁般牢固。在两边分别为以色列与阿拉伯世界的天平上,美国向来“一头沉”。不过老布什当上总统后,却将在里根时期达到高峰的美以关系拽入了低谷。这其中,就有沙龙的“贡献”。

  1990年,沙龙被同样强硬的以总理沙米尔任命为住房部长。此前一年,老布什刚刚上台。当时,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已历史性地宣布间接承认以色列的存在。雄心勃勃的老布什正准备借此压以让步,使中东和谈在其任内实现突破。没想到,沙龙却接二连三破坏好事。沙龙进入内阁后,向沙米尔献策对阿拉伯人采取“三不”政策,即“不撤出1967年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不承认巴解组织”、“不承认耶路撒冷是阿拉伯领土的一部分”。在内阁会议上,由于沙龙的强烈反对,以内阁最终同意可以同巴谈判,但对象绝不能是巴解组织。沙龙的强硬,令老布什十分不悦。这还不算,沙龙还从原苏联大量吸引移民,建起了比前政府多出数倍的定居点。惹得老布什不断出面批评。当时的国务卿贝克曾忍无可忍地向老布什抱怨:“沙龙简直就是‘刺儿头’、“麻烦人物”。

  受挫的老布什决定“修理”一下这个“不听话的孩子”。当曾在一星期内从美国拿回6000万美元支票的沙龙再次赴美筹款时,老布什给他吃了“闭门羹”。1991年9月,老布什还要求国会推迟辩论对以贷款担保,以确保其参加中东和会。以色列只得乖乖参加了那年10月举行的

马德里和会。

  沙龙虽然给老布什留下“刺儿头”的印象,但私下里,老布什也曾赞赏沙龙坚持原则。不过,对以色列的打压,令老布什失去了连任的机会。1992年在与克林顿的竞争中,他只得了15%的犹太人选票,而克林顿的犹太人选票却高达78%。

  布什弥补父亲过失

  布什上台后吸取了父亲的教训,将中东政策完全扭向以色列一边,并且和沙龙建立起了亲密的盟友关系。

  早在1998年,沙龙与布什就已“惺惺相惜”了。当年,担任外长的沙龙接待了一个美国州长访问团,布什就是成员之一。这是两人的第一次会面。沙龙领着州长们乘直升机观看约旦河西岸。他告诉美国客人,以色列确易遭到攻击,而犹太人定居点为以色列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安全防护。当时,小布什对沙龙说:“有一天,我会成为美国总统,而你,会成为以色列总理。”2001年,沙龙在竞选总理成功的那天接到了布什的电话,布什得意地提起自己当年说过的话。后来,沙龙也在就职演说中盛赞布什是“天才的预言家”。

  直升机之旅令小布什印象深刻。“以色列的安全”成了他日后考虑中东问题的首要因素。于是,他在第一任内对沙龙听之任之:强行围困阿拉法特、修建隔离墙、实施“定点清除”,无不得到布什的默许。布什第二任内,沙龙的单边行动计划在国内严重受挫。布什突破美中东政策底线,以一封亲笔信助其顺利过关,送出了美历届政府从未送过的大礼:支持单边行动计划,默认以吞并西岸定居点,否认巴难民回归权。简直就是沙龙填单,布什签单。布什的偏袒连美国人都看不过去了,58名前外交官集体抨击其中东政策。还有人说布什像被沙龙“施了催眠术”,看不清真相。而布什却更欣赏沙龙了。2002年,正当沙龙大搞“定点清除”之际,布什却在公开场合称赞沙龙是“和平先生”。

  关系越走越近

  身材臃肿的沙龙轻易不出国门,一有空闲,就到他的农场享受人间野趣。不过美国他是必去的,并且年年都去。迄今为止,他已访美11次,频繁程度可能是各国首脑中最高的。而每次接待,布什也都给足了沙龙面子。2004年4月,他还把沙龙请到得克萨斯州克劳福德农场。如此礼遇,布什是不常提供的。布什陪着沙龙游览农场风光,午饭时又是夹菜,又是请他品尝巧克力,连巧克力的样子都与以国旗一模一样。

  布什常把“我的朋友沙龙先生”挂在嘴边,两人的谈话更是常在插科打诨中进行。在得州农场,布什曾对沙龙开玩笑说:“总理先生,您曾陪我在您的农场里转了一整天,我希望您能在这里看看农民是什么样子。”沙龙

幽默地回应道:“总统先生,我邀请您到我的农场,当然不仅仅是因为缺少人手!”布什接着说:“如果您把我也算成人手,那的确说明太缺少劳动力了!”还有一次,在白宫记者招待会上,沙龙拿出讲稿照本宣科。可读完前两页他就找不到下面一页了。沙龙中断讲话“哗啦哗啦”地翻起讲稿。记者们都大笑着看他出丑。站在旁边的布什着急了,他一眼瞟见了沙龙需要的那张稿纸,马上指给他。沙龙不愧是老狐狸,拿起稿纸,冲他一笑说:“谢谢你,总统先生,我说过,我们总是需要你的帮助。”▲

  《环球时报》(2006年01月13日第十版)


本报驻埃及、美国特派记者 黄培昭 唐勇

  相关专题:环球时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