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环球时报专题 > 正文

老苏联国家收入相差200倍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0日03:19 环球时报

  

老苏联国家收入相差200倍
格鲁吉亚人均月收入仅为50美元。图为格露天市场。

  苏联解体近15年,15个前加盟共和国走上了各自不同的发展道路。尽管其发展有快有慢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2月15日俄罗斯媒体爆出的一项统计数字还是让人一惊:这15国居民的月收入竟相差了近200倍。

  调查数据令人吃惊

  据俄罗斯《观点商报》2月15日报道,独联体和波罗的海国家2005年基本经济指标统计结果表明,这些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波罗的海三国居民平均月工资较高,最高的是爱沙尼亚,它2005年第三季度人均月薪约合593美元。其次是立陶宛(460美元)和拉脱维亚(430美元)。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分别以302美元、260美元、220美元和214美元居4到7位,处于中游。紧随其后的是阿塞拜疆140美元、摩尔多瓦121美元、亚美尼亚115美元。其他独联体国家居民月平均收入均不足100美元,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均在60美元左右、格鲁吉亚50美元、土库曼斯坦不足40美元、最低的塔吉克斯坦仅为28美元,其中最低月工资仅为3美元,与最高的爱沙尼亚相比,相差近200倍。

  无独有偶,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05-2006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也显示,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两极分化严重。从竞争力排名看,爱沙尼亚在所有原苏联加盟共和国中独占鳌头,连续两年排在世界第20位,比独联体国家中排名最低的吉尔吉斯斯坦(第116位)高出近90位。其中,俄罗斯排第75。

  日常生活凸显差距

  如果走遍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就能感受到各国的经济活力明显不同。在波罗的海三国以及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这些发展较好的国家街头,年轻人衣着时尚,大型超市、各色酒吧应有尽有。而且可以看到外资的广泛存在。从惠普到通用电气,跨国公司纷至沓来。而在塔吉克斯坦等国,连网吧都少见。

  承包商、建筑师纷纷拥向发展较快的国家,一幢幢新式住宅楼拔地而起。而在自诩为“中亚民主之岛”的吉尔吉斯斯坦,记者看到首都街头最大的变化就是多了一些修葺一新的汽车站台。从汽车保有量来看,人口总数约1000万的俄罗斯首都莫斯科,汽车总量已飙升到300多万辆,差不多每3个人就有1辆车。波罗的海三国的街头更主要是欧美车的世界,一辆辆崭新的沃尔沃、宝马、奥迪都在告诉人们,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而在中亚,马路上更多的是破旧的拉达、日古力等老爷车,好不容易碰上一辆大众或奔驰,也是从欧洲买来的二手车。记者的一个朋友就曾花2000美元买了一辆1987年产的奔驰。

  百姓抱怨“不如苏联”

  一些独联体国家百姓的生活不进反退,以至很多百姓抱怨“还不如苏联”。一位亚美尼亚老司机对记者说,苏联时期,他几乎跑遍了苏联各地。当时他的工资高,出差补助也多,妻子想买什么东西就买什么。现在,他妻子望着商店的橱窗,也只有叹气的份儿了。据说,亚美尼亚普通百姓的退休金每月只有5000德拉姆(约合12个美元),只够买几十个面包。

  雅尔塔是乌克兰的旅游胜地,当地盛产葡萄酒。每到秋天,附近的居民就将多余的葡萄拿到路边来卖,以换取零用钱。2000年和2003年10月记者曾两次到雅尔塔。让我吃惊的是,时隔3年,不但路边的葡萄没有涨价,就连居民的衣着也没有变化。

  差距从何而来

  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社会经济发展差距为何如此之大之呢?原因之一是资源分布不均。俄罗斯是世界上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各种资源的储藏量占世界的22%—

  28%,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等国也是资源富集国。这些国家一旦渡过难关,有效利用这些“上天的恩赐”就能迅速发展。

  第二,政治转型也是造成各国发展差距的关键因素。波罗的海三国在苏联解体以后迅速实现了政治稳定,很快走上了正常发展轨道。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也基本摆脱了政局的动荡。而从一开始就陷入内战的塔吉克斯坦、格鲁吉亚等国错过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期,至今仍在改革的路途上艰难跋涉。

  第三,苏联按照地区和国别对加盟共和国实行了不同的经济分工,波罗的海三国以及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等国主要生产技术含量高的产品,而其他国家则处于生产末端,提供原材料。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等国的发展自然相对能更快。

  第四,从地缘角度看,波罗的海三国紧邻北欧,近水楼台,并拥有出海口或者过境国的地缘条件,较之中亚五国以及外高加索国家的发展自然便利得多,其在苏联时期就是最发达地区,发展基础扎实。另外,波罗的海国家和俄罗斯等国一直有良好的教育体系,公民素质较好。这也是一个因素。▲

  《环球时报》(2006年02月17日第三版)


本报特约记者 常喆 杜军 本报驻南高加索特约记者 刘铭

  相关专题:环球时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