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环球时报专题 > 正文

怎么看待“非中国制造”(越洋视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9日08:27 环球时报

  不久前,一家国外公司向欧盟提交“非中国制造”商标申请。这种带有明显贸易歧视有损我国尊严的行为理所当然地引起国人的愤懑。作为二十多年来游走于亚、非、欧、美的中国人,我对世界上“中国制造”和“非中国制造”的产品也有切身体验。

  记得上世纪80年代中期第一次出国是去法国,我托运了两大箱行李,每一件东西都是在中国购买的“中国制造”,除了衣物、各种各样的字典书籍以外,连酱油、菜刀、牙膏
、信纸、信封都带上了。到巴黎后给国内亲属寄信,在邮局里却找不到胶水给信封封口,发现旁边的法国人都是伸出舌头在信封上舔一舔就解决问题了,原来“法国制造”的信封与中国的不同,封口处带干胶,只要有点口水就可封口。当时,整个法国可能根本找不到“中国制造”的商品,换句话说,整个法国商场里都是“非中国制造”。

  几年之后,我从法国到地处西非的科特迪瓦工作。第一次到非洲,怕条件艰苦,行李里装满“法国制造”的生活用品。到了科特迪瓦最大城市阿比让,才发现根本没有必要,因为法国的商店里有什么这里就有什么,整个市场上的工业品多是“法国制造”,还有“日本制造”、“韩国制造”等等。非洲人不但没有抱怨甚至去注册一个什么“非法国制造”的

商标,而且还颇为自豪地说我们这里没有“假冒伪劣”产品,都是正宗的法国货。那时偶尔在市场上遇到“中国制造”,往往眼睛一亮,一定会抱着“为国家赚取外汇”的心态购买。不过有非洲同事颇有预见性地说,不定几年后这里就到处是“中国制造”了。果然,当我在90年代末离开非洲时,商店里的日常生活用品、家用电器几乎都是一色“中国制造”了,“法国制造”被挤的只剩下“人头马XO”、“香奈尔5号”香水之类的特色商品了。此后常常去欧美国家出差,发现不论走到哪里,到处都是“中国制造”,想不买都难。

  当前,“非中国制造”商标问题让人愤懑,不妨来个换位思考:为何没有人注册“非法国制造”,或者“非科特迪瓦制造”呢?一是因为法国出口商品多属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附加值较高的高科技和高档时尚产品,在世界消费者中有口碑,其他国家的产品难以替代。这样,假如有人注册“非法国制造”的商标,无异于自我矮化、做赔钱买卖。至于科特迪瓦,除了部分初级农产品,这个西非国家没有任何工业品可供出口,当然没有必要注册“非科特迪瓦制造”的商标,因为本来满世界上都是。

  这样比较下来,我们首先应该对“非中国制造”商标这个现象感到一定程度的欣慰,这说明中国作为“世界加工厂”(这个“加”字是我加的,可能更反映实际情况)所生产的“中国制造”产品在全球的覆盖率和影响力。

  同时,我们也感到某种无奈,因为人家既然敢于打出“非中国制造”的商标,也说明“中国制造”的产品大都是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且可以替代的产品。很多“中国制造”的产品,实际上往往是跨国公司利用中国作为他们巨大的全球生产网络的最终组装线,比如中国组装的电脑,机身上固然贴着“中国制造”标签,但是却往往内置英特尔处理器和微软操作系统。如果长此以往,随着

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劳动力成本提高,外商必然到劳动力更便宜的国家去加工。就如同当年一度流行的“日本制造”、“韩国制造”现在已经大部分被“中国制造”替代一样。

  如今从国外回国,我行李中携带的个人物品又是清一色的“中国制造”,不要说衣物等日常用品,连写这篇文章的电脑都不例外,只是都是从国外买的罢了。这20年里,我行李中的用品也反映出了“中国制造”经历了从少到多、从内到外、从粗到精的变化轨迹。从发展的眼光来看,我们大可不必对目前国际上出现“非中国制造”商标这样的小动作忧心忡忡。我们需有大国应有的心态。

  展望未来的20年,一个和谐的理想状态可能是,自己行李中的物品构成丰富多彩,最好是既有享誉世界的中国高技术知名品牌,也有非中国制造的物美价廉的大众消费品。▲

  (作者是亚洲开发银行项目官员。)

  (本版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欢迎读者参与讨论,电子信箱:taolun@peopledaily.com.cn)

  《环球时报》(2006年03月07日第十一版)


翟华

  相关专题:环球时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