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邛崃专家献良策 助推一体化建设新农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1日06:59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工作中,作为成都市远郊农业大县(市)的邛崃,结合市域实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一方面着力于城市经济壮大和区域经济实力的提升,增强城市经济对农村辐射和反哺作用,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另一方面,努力构建现代农业强市,实施畜禽、优质粮油、果蔬、林竹、茶桑“五龙出海”产业化经

营,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农村经济的自我增长活力,促进农民增收,加速推进一体化、建设新农村。

  2006年1月22日,由四川省科技顾问团主办、邛崃市承办的“邛崃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家咨询会隆重召开。会上,与会专家就邛崃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的工作思路和主要做法各抒己见,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意见。专家们认为,邛崃立足实际,抓住发展生产的关键,选点示范,真抓实干,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小城市带大农村发展的途径,且已初见成效,就传统农业大县如何城乡统筹推进一体化、建设新农村的新路子作出了有效的探索。

  辛文(省科技顾问团副主任、著名宏观经济学家、原省政协副主席):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其根本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就是要解决“三农”问题,这也是我们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一、城乡统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都是解决“三农”的重要战略部署和重大措施;二、现在不能再扩大城乡差别、城乡差异、城乡差距,而要更多地采取措施,缩小这三大差别、差距、差异;三、解决“三农”问题一定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从当地实际出发,不可强求一律。无论条件好或差的地区,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为重要的条件或最为重要的基础就是要有经济实力。四、解决“三农”问题的最重要最根本出路,就是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让更多农民从事二、三产业。要为农民提供其发展和致富的条件,切不可搞运动,大干快上,要求政府、社会、农民各方面必须共同配合。

  赵文欣(省科技顾问团副主任、著名农业经济专家、原省政府顾问):党中央去年底专门讨论部署了新农村建设问题,全国出现了一个新农村建设的热潮,每个省每个地区都在做规划,定措施。邛崃市行动快,立足实际,大胆实践,对新农村建设进行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专家参观后深受启发,认为邛崃的做法比较稳妥。新农村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抓生产发展。邛崃抓住契机,通过土地整理,将农村的资金全部用在农村。此外,邛崃狠抓农业产业化,引进了一批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发展现代农业,这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条件。

  舒维双(省人大农委主任):邛崃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从上到下,积极性非常高,并且找到了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一方面通过土地整理改变生产生活条件;另一方面通过产业发展解决农民增收和农民就业问题。新农村建设要抓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政府公共财政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政府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也就是说公共财政要让农民、农村享受到公共财政提供的公共产品如医疗、教育、卫生、文化、基础设施等。二、新农村建设要强调农村自身的发展,这也是我们地方政府需要努力的方向。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为农民增收多想办法;同时要考虑城乡统筹后,如何克服县域经济自身的劣势和主导产业不强的问题。在邛崃看到很多非常有希望、发展非常有前途的作法,如农业产业化的“五龙出海”等,就是结合农产品加工,为农民提供新的就业机会,让农民住进新村社区后有业可就、有增收致富的门路。新农村建设要起好步,必须有自己的载体,从哪里入手,邛崃的做法给了一个很好的启示。

  文心田(省科技顾问团顾问、四川农业大学校长):邛崃地处成都市远郊,但却在“六山一水三分田”这样一个环境下创造出以小城市带动大农村发展的新农村建设经验,在全省具有借鉴意义。特别是对广大丘陵地区如何建设新农村而言,很有代表性:一是在谋划新农村建设中要认识到位,理清思路,科学规划,有序推进。二是要以发展生产为关键,因地制宜定规划,分阶段进行,分步骤实施,大力壮大产业,想办法让农民转向二、三产业。三是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新农村建设,积极探索长效机制,保证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朱钟麟(省科技顾问团顾问、省农科院名誉院长):邛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维清晰、求真务实、规划科学、发展迅速。一是以生产发展为基础,推动新农村建设,以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推动农村生产发展。二是以“金土地”工程为契机,推动农业生产条件的转变。邛崃在建立项目库方面工作力度相当大,申报了67个项目进入项目库,2005年实施了16个项目,在全省名列前茅。三是依靠科技推动生产发展。数字农业、信息农业是邛崃发展的一个特色,与产业化密切相联。邛崃的“电脑猪”正向国际上利用信息来发展、指导产业化经营迈进。建议今后在推进农业产业化时,一要在现有发展的基础上,认真、科学地做好“十一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进一步理清思路。二要把农业资源的多重利用和循环经济纳入新农村建设,在具体实施中充分利用秸秆、沼气、猪粪等资源,实现多重利用,减少污染。三要进一步实施名牌战略,增强产业化经营实效。

  王雪梅(省科技顾问团顾问、原省财政厅副厅长):邛崃在新农村建设中,始终把生产发展、农民增收放在非常显著的位置,并且在实践中对机制和体制创新作了很多探索,真正抓住了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为此,就新农村建设的机制和体制创新提几点建议:一、资金使用的机制问题。要进一步完善农村资金的使用办法,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努力完善各种资金的配套使用机制,建议在同一项目区内,配套使用各种农村资金,使之发挥更好的综合效益。二、产业化的机制和体制问题。在农民与产业化龙头企业间的真正的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之前,农民的利益始终未充分得到体现。要通过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使农民能够和龙头企业平起平坐,这样才能保证农民的利益,也才能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此外,龙头企业要加大科技开发力度,在深加工上下功夫。政府财政资金要想办法支持龙头企业进行科技开发,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增强企业带户能力。三、服务体系的改革和创新问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涉及经营的事权一定要放开,让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实体去做。政府要做的就是做好政府职能工作,如加强对药品、病虫害的监测等。此外,地方政府在发展资金的筹集上一定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严格控制负债,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尹世用(省科技顾问团顾问、省农业发展银行原副行长):邛崃建设新农村思路正确,上合中央要求,下合民意;规划较好,抓住了重点和关键;措施积极可行,并且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建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全面地落实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在农村的体现,重点应抓住经济建设,即以生产发展为基础。从理论和实践上讲,县域经济要持续、快速、稳定地发展必须具备两个必要的条件:即要有骨干企业或骨干产业,必要的投入即资金的(包括物质、资料)、科技的投入。邛崃农副产品加工已有了很好的基础,酒业、化工也已有了好的基础,要想方设法发挥优势潜力,把这些产业、企业培育成骨干产业和骨干企业,同时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

  罗毅(省科技顾问团顾问、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邛崃市委、市政府关于新农村的建设指导思想是明确的,建设的思路是清晰的,做法是可行的,效果也是很好的。就邛崃而言,有三点建议:一是要正确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句话的内涵和标准,切实做好规划。二是要定好位。邛崃对农业非常重视,在仅有的1.8亿元中,拿了1.5亿用于农业。邛崃现在的发展相当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达地区的发展水平,按照发达地区的经验,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放活农村,调整农村内部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邛崃市新农村建设“选点示范、试点推广”的作法无疑是正确的,也符合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建议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稳步推进,稳中求快,稳中求好,不宜大干快上。三是要培育支撑产业,解决好农民就业问题。农民就业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和核心,支撑产业是基础。羊安、平乐是邛崃的两翼,发展较快的原因是这两个地方有“五龙”支撑产业。其它镇的支撑产业又是什么,这些镇农民增收致富的出路又在哪里?这些问题需要认真研究。

  郭晓鸣(省科技顾问团顾问、省社科院农经所所长):邛崃是成都市区位条件相对不优越、经济基础又不是很强的县级市,但在新农村建设的工作上力度之大,创新点之多,进度之快和成效之显著,在整个成都市都处于相对领先的地位。由此启示我们,新农村建设不是单纯决定于一个区域的经济实力,而是决定于一个地方政府的发展观的根本转换。新农村建设是实现“多给予农民”的政策选择,各级地方政府在这个过程中要分摊政策成本,把以城市为中心的传统发展战略,真正转换或逐步过渡到以农村为中心这个战略上来。邛崃市的经验证明,只要政府高度重视,真正实现了这种发展观的转换,是能够看到新农村建设更广阔的前景的。针对新农村建设目前存在的两种理解上的重大差异,提出如下建议:一、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注意合理区分政府的职能和农民自治组织的职能。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扮演着主导性的力量。政府应管企业和农民都管不了的事情,如新农村建设的宏观规划、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政策的制定和明细规范等等;而新农村建设中社区资金的筹错、以及投工投劳等等,更多地要交给农民和农民的组织来管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能单纯实行政府给予,而要实施“以奖代给、以实物补贴代给”,要让做得好、动作快的一些村及社区,得到更多更好的奖励和激励,而不能把资金集中起来以简单的拨付方式给予;三、要注重对农民的政策支持。大规模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也是农民对资金的、技术的、销售的需求依赖程度不断提高增大的过程,这就要求将新农村建设的支持政策延伸到普通农户特别是农业大户。四、要注重对农民的能力建设。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使其适应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必须把农民自身的能力建设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要在培训中倡导互助合作、勤奋的精神。五、在新的发展模式运行过程中,要注重构建新的风险分散和防范机制。六、农民新村的建设要注重适度集中。结合当地实际,采取适度和循序渐进推进的原则。

  江渝(省委党校、省行政管理学院教授):邛崃的做法为小城市带动大农村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探索出了新的途径和模式,且已初见成效。目前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是:一、政策的开发问题。在政策的创新开发上,目前成都市正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而新农村建设虽与城乡一体化相联系,但它在政策的实施空间上还是有一定差别的。邛崃处于成都市第三经济圈层,显然和温江及附近地区不一样,要充分考虑好这方面的衔接,特别是在移植政策方面。二、体制创新问题,即政府职能如何转移出去的问题。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初期,政府应占主导性,但其开发成本是非常高的。而从发展趋势来说,能够用市场化的方式去解决,就尽量用市场化。通过在市场和政府之间形成的非政府公共组织,将政府的部分职能转移出去,由非政府公共组织来承担,使政府真正成为“小政府”。三、做大做强产业。四、软硬平衡。推进新农村建设硬件软件要同时抓,如新增劳动力的培训要尽量和国家的职业教育接轨等,统筹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梁其洲(成都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对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系,我想说明几点:一、就成都市而言,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建设新农村,两者是有机相融的整体,不能搞成两张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城乡一体化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容更广、要求更高。城乡一体化是指城乡一体发展,即城乡同发展、共繁荣,并不是城乡一样化,建议邛崃市在下一步的工作中,着重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系统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解决好农村富余人口的离乡离土问题,尤其是就业和社保的问题;二是抓好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三是大力发展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现代化的农村集体经济;四是搞好科技成果的应用,靠科技进步来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

  (注:以上专家发言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