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唐山“亲人”洛阳人30年的不了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1日10:01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唐山“亲人”洛阳人30年的不了情

  

唐山“亲人”洛阳人30年的不了情
核心提示

  唐山大地震之后,开始了历史上罕见的全国范围内伤员大转移。和当年其他67名重伤员一样,唐山大地震遗孤张晓东对救治他的河南省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充满了感恩之心,

洛阳的“亲人”们30年来也始终挂牵着他们。当年,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不仅收治唐山大地震伤员,还派出医疗队赶赴唐山抗震救灾。这一“进”一“出”,让相隔千里的两个城市的人们结下了生死谊、不了情。上周六,当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有关人员从本报看到唐山地震遗孤要组团来河南感恩的报道后,十分兴奋,他们翻出仅存的几张当年的老照片,感慨万千:30年啦!音讯隔绝,他们没忘记我们,我们也挂牵着他们呀!

  地震噩耗——

  洛阳人纷纷报名参加救灾

  3月18日下午,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宣传科艾科长给还在唐山的本报记者打电话:“看到张晓东等人要来洛阳感恩的报道后,医院的许多老人都很激动,他们想把当年的故事和对唐山‘亲人’久远的牵挂通过记者转达。”当夜,记者赶赴洛阳。

  “1976年7月底,记不清具体是哪一天了。一大早,我收听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时,听到了那个噩耗。”那一年,王志军24岁,是医院的麻醉师。30年后,已经是手术室主任的他说,至今他依然记得消息的内容:“我国河北省冀东地区的唐山—丰南一带,7月28日3时42分发生强烈地震……地震为7.8级……尤其是唐山市遭到的破坏和损失极其严重……”

  王志军说:“当时我惊呆了,你想啊,7.8级!那要受多大的损失啊!”他隐隐感觉到医院会需要他,就匆匆去了医院……

  “我也是那天早上从广播里听说的,我心里一凉,又一热,就赶紧往医院跑。路上,我看到成群的市民正围在一起听广播,脸上都木木的……”当年的医院食堂管理员,今年已经72岁的退休老人曹献德告诉记者,“我到医院时,院领导已经在开会了,已经有好多人要报名、申请去唐山参加抗震救灾!”

  奔赴灾区——

  医疗队救治患者1297人

  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立即把人员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在医院做好接治唐山伤员的准备,另一部分赶赴唐山抗震救灾。1976年7月29日,医院组成了以党委委员黄玺英为队长的27人唐山抗震救灾医疗队。

  现如今,黄玺英老人由于偏瘫、说话困难,不能接受采访。“医疗队成立后当天,黄队长带领我们和洛阳市其他医院组织的医疗队一起,先到郑州和河南省抗震救灾医疗队会合(共718人,记者注),第二天到达北京。在北京,卫生部已经为各医疗队准备好了奔赴唐山的汽车。”跟随医疗队做后勤保障的曹献德回忆说,“一路上我们多次开会、表态:绝不辜负洛阳人民对我们的重托,为兄弟的唐山人民服好务。”

  曹献德说,当时,唐山附近的路都坏了。1976年7月31日,离唐山还有将近3公里时,由于堵车,医疗队被就近分配到乐亭县大杨庄公社救灾。当晚就在一个学校露天住了一宿,第二天用草席搭建起简易手术室和住所。“医疗队有的在倒下的房子和地面的裂缝中搜寻伤员,有的在驻地抢救送回的伤员。当时面粉和大米优先供应灾区群众和伤员,我们吃的是东北的高粱米。咱河南人吃不惯这东西,不好消化,没有不拉肚子的,可谁也没有抱怨过。”曹献德说,当地一个老大娘把分给她的面粉做了河南人爱吃的馍送来:“别推了,啥你们我们的,你们来唐山救灾,咱就是一家人!”

  据该院院志记载,院医疗队在唐山救灾期间共治疗各种疾病患者1297人,计2163人次,抢救危重病人67人,出诊97次,进行大小手术42次,同时还开展了卫生防疫工作,消毒水井47眼,消毒厕所602个。

  洛阳救治——

  医生把自己的皮肤植给患者

  1976年8月8日,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接收了从唐山送来的首批伤员30多人,这其中就有要到洛阳感恩的张晓东。

  “在7月底,医院的床位和药品等就已经准备好了,并成立了4个小组分别负责抢救、特护、康复、物资供应。”医院当时的麻醉师王志军说,“到火车站接伤员是晚上,当时我们医院就一辆救护车,所以临时赶做了简易担架,我们是从火车站把伤员抬回医院的。”

  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共接收唐山伤员68名,大多为骨折及严重组织外伤。

  收治第一批伤员的当天晚上,王志军他们就开始配合外科大夫开始手术探查或治疗。“医院那时只有3名麻醉师,一名去了唐山,在家的我们两个谁也闲不住,手术一台接一台做。在手术的空隙,我们才有时间吃点馍就咸菜。”

  秦月好,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专家,当时她负责截瘫伤员的康复治疗。她告诉记者:“洛阳市民在得知医院收治了唐山伤员后,自发地到医院献血,有的还多次献血。褥疮在治疗中是很困难的,有一个伤员皮肤溃烂长期不愈合,需要植皮治疗,但伤员又不具备自体取皮的条件,皮肤科的韩德亮大夫就主动从自己大腿上取下一块皮,给伤员植皮后居然没有发生排异反应,很快皮肤就愈合了。”

  心理治疗——

  唤起伤员对生活的渴望

  “这些伤员除了严重的伤病,还有巨大灾难后的严重精神障碍。刚来时,他们的表情给人一种非常冷漠的感觉,有时他们会在梦中突然惊醒或大喊大叫。”王志军回忆说,担心伤员因为失去亲人而绝望自残,医院把病房内所有带棱角的东西都用布裹了起来。“这还不够,每个医护人员都自觉地充当心理医生,为伤员们进行心理治疗。”

  王志军说,有一个震前在唐山搪瓷厂工作的韩姓女伤员告诉他,地震后,她的丈夫把她从废墟中扒出来告诉她:地震前一天傍晚,丈夫和朋友外出撒鱼,每一网下去,都打上来上百条鱼,这是以前没有过的事,但这并没有引起他的警觉。直到黎明前往家赶的时候,地下传来的蓝光一闪,他才知道灾难来临了。

  王志军说,这个女伤员刚到医院时常常自言自语,埋怨丈夫不及早回来告诉她。医生们就劝慰她,现有的科学技术尚不能准确预报地震,光凭预感又怎么能预测地震呢?劝她不要过多地责怪丈夫……在医护人员的心理治疗下,这位女伤员的精神状态终于恢复了正常。

  “他们普遍存在‘病治不好了,家没有了,家人没有了,将来到何处去’的恐惧心理,所以当时医护人员都自觉地对他们进行心理治疗。我查房的时候,每次都要花一两个小时和伤员谈心,唤起他们对生活的渴望。”秦月好告诉记者。

  物资供应——

  食油供应伤员比市民多一半

  那是一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买布要布票,买粮要粮票,买油要油票……唐山伤员在洛阳不仅吃住、治疗免费,而且供应他们的物资,要比洛阳市民多一半。

  “全国人民对唐山抗震救灾的支援是无私的,洛阳也是这样。”曹献德回忆说,当他随医疗队到达唐山半个月后,队里带的药品不够了,他奉命赶回洛阳向卫生局汇报,卫生局当夜调集了急需药品,用仅有的一辆吉普车连夜送往唐山。

  曹献德说,医院为了让伤员吃好,保证营养,6名厨师为伤员掌勺开小灶。截瘫的病人要吃流质食物,最好的就是奶粉了,那时候连面粉供应都困难,到哪儿去弄奶粉呢?

  医院将情况反映到当时的洛阳一商局,一商局立即给伤员特批了一批奶粉;伤员需要肉食,供应不加限制,只要医院写出申请,有关部门当即就批;洛阳成年人每人每月供应炒菜油半斤,伤员的指标是每人每月1斤。

  据王志军回忆,所有的唐山伤员在洛阳治疗时,洛阳有关部门通知:所有景区、景点对伤员免费开放。“那时,龙门石窟等景区出现了不少医护人员推着、陪着伤员逛景区的场面。”

  30年过去——

  洛阳人还惦念着唐山“亲人”

  “从《大河报》上看到,晓东不仅身体健康,还在唐山发展了自己的事业,这让我们为他感到高兴。这么多年,一闲下来,想起这个年龄最小的伤员,还真是非常牵挂。”王志军兴奋地说,“不知道晓东还记得不记得,他临离开洛阳之前,和另外3个伤员到我家做客,吃过洛阳人爱吃的饺子。我那时有个照相机,还照了个合影,遗憾的是照片找不到了!”

  秦月好找出仅存的和唐山伤员的两张合影:“30年了,每当看到照片,就想起了他们,非常想知道他们的近况。对他们的感情,远远超出了一般医患关系,甚至比亲人还亲。”

  “我从小没爹没娘,也是个孤儿。我虽说没文化,可我不缺感情,我的心早就和他们连到一块啦!”这,是曹献德老人的话。

  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宣传科艾科长告诉记者,得悉唐山大地震遗孤下个月要来洛阳感恩,他正在设法寻找退休或后来调离的医护人员,“到时候要让张晓东他们尽可能多地见到亲人”。

  □首席记者刘忠文图

  当年医护人员和伤员的合影(资料图片)

  秦月好(左)和同事手持老照片回忆当年的情景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