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孩子,我该不该陪”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1日11:37 红网-三湘都市报

  

“孩子,我该不该陪”

  书一上市,立刻热销。本报3月19日A1版报道了株洲“陪读妈妈”刘强写书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很多读者对刘强的举动表示敬佩,认为她是个成功、坚强又善解人意的母亲。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人提出疑问:孩子高考,家长到底该不该陪读?

  “陪读妈妈”刘强>>>

  陪读是门学问

  刘强强调,在陪读之前,家长须考虑4个问题:孩子需要你陪读吗?你是个罗嗦的人吗?你有足够的耐心吗?你是个合格的听众吗?她说,陪读是门学问。

  “在常人眼里,陪读意味着在学校附近租间小屋,然后给孩子做好一日三餐,料理孩子的生活琐事。这样的陪读,我认为毫无意义,不仅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还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同时也会让孩子变得依赖、懒惰。在我的眼里,陪读意味着陪孩子学习,陪孩子快乐,陪孩子一起面对挫折。”

  在《与孩子一起跨越高考》一文里,有着这样的阐释:孩子不需要一个监视器,天天盘问“谈恋爱了吗,有人追吗,是不是又上网了”,孩子也不需要一个传声器,天天提示“该看书了”“该努力了”。做为家长,应该学会倾听,学会分享孩子的喜怒哀乐,学会成为孩子的朋友。

  这位“陪读妈妈”说,她写陪读日记,是想见证孩子经历高考磨难时的心理状态,反映孩子与家长汗水交织泪水、兴奋伴随苦痛、期待隐含失望的备考过程。她说,不管高考与否,不管陪读与否,做为家长,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明白:宝贝!爸妈永远和你在一起,永远支持你。

  读者砸砖>>>

  陪读=“陪绑”

  网名为“与诗俱进”的网友表示很反对陪读,他说陪读无异于“陪绑”,大多数孩子并不要求父母陪读,整天处在父母的监督、罗嗦下,违背孩子的个性。尤其是在高考准备期间。他说,在湖北黄石二中对面的柯尔山村,租住着几百个陪读家庭,人称“陪读村”。然而这些年来,从黄石二中出来的高考状元,没有一个是“陪读生”。

  会不会弄巧成拙

  长沙一位吴妈妈在网上看完书后,显得焦躁不安,她说,之前有很多专家分析,陪读弊大于利,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现在《与孩子一起跨越高考》又表明,陪读能缓解孩子的压力,刘强的女儿宋哲正是在母亲的陪读下由成绩一般到考出627的高分,考上北京理工大学。她说,她的孩子在一重点高中读书,今年6月就要面临高考,成绩不是很稳定,她想过去陪读,可又担心会弄巧成拙。

  会不会壮大“陪读大军”

  而许多中小学老师表示了担忧:出书会不会给家长们造成一种错觉,不管孩子进行什么样的考试,面对什么样的困难,家长都要陪读、陪考。这样就容易使学生养成凡事依赖父母的懒惰心理。有的老师甚至担心,这样会不会引发越来越壮大的“陪读大军”,从而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专家直白>>>

  陪读不可取

  换位思考理解孩子很重要

  这么多人对陪读表示了担忧,那陪读究竟有些什么利与弊呢?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理咨询室主任、博士生导师蔡太生教授就此发表了看法:陪读会给孩子带来很多的不利。家长牺牲自己的工作、耗费精力财力陪读,过高的期望值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而科学表明,测试成绩与紧张度成倒“U”形比例,适当的压力和紧张能激发人的斗志,而过多的紧张和焦虑则适得其反。蔡教授认为,陪读会影响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缩小孩子的交往圈,容易使孩子滋生焦躁心理。

  不赞成陪读的蔡教授对刘强在陪读中提出的“轻轻松松学习”表示赞同,他说,这个母亲最大的成功就是能换位思考理解孩子,倾听孩子的心声,与孩子沟通,一起分析情绪波动的原因,并帮助孩子及时调整和宣泄。蔡教授说,父母与孩子间的交往应该形成一种和谐、平等的氛围,不仅仅是体现在高考时期,平时更重要。

  文/图 实习记者 杨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