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追寻当代中国的俄罗斯印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1日14:00 兰州晨报

  3月21日,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的到访,将拉开两国关系史上首个俄罗斯“国家年”的序幕,中俄双方将联合举办上百项活动,涉及政治、经贸、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领域。几十年来,前苏联对中国影响之大,尽管大部已经涤荡在历史尘埃当中,但至今仍丝丝可见。也许借着“俄罗斯年”的机会,又将唤起中国人记忆深处的“俄罗斯热”。

  1954年建于北京展览馆西侧回廊上的莫斯科餐厅,是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的第一家西

餐厅,北京人亲昵地称之为“老莫”。它曾与政治密不可分,见证了中苏关系的蜜月期、冰冻期、复苏期。

  莫斯科餐厅最初因为它头上顶着特权的光环,来就餐的多是前苏联专家、官员和归国知识分子,门口站的不是门童而是武警,就餐须凭特殊餐券而不是付钱。人们穿着中山装和列宁装步入餐厅仿佛前来“朝圣”。

  “文化大革命”时期,“老莫”曾是一些高干子弟聚会的首选场所。后来,大批“红卫兵”拥进“老莫”。在他们所谓“谁吃,谁就是修正主义”的恐吓下,顾客不敢上门,餐厅被迫关张。

  进入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使莫斯科餐厅重获新生。在前苏联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科察金事迹感召下,1952年中国多个城市的学校里开设了“保尔班”。

  “保尔班”第一届的学生徐祖哲对记者说:“当斯大林逝世的消息通过大喇叭广播后,大家都很难过,我还掉了眼泪。”徐祖哲记得为斯大林举行追悼会当天,国内降了半旗,人们原地默哀,火车鸣笛致意。

  与徐祖哲那个时代不同,如今,年轻人可以主动通过因特网了解自己关心的全球热点人物。其中,俄罗斯总统普京成为了不少中国年轻人的偶像。

  中国的“普京迷”们喜欢称自己的偶像为“京哥”。由于普京拥有公认的“酷毙了”的外形,因此,不少中国网民将其称作“男人中的男人”,一些异想天开的女生希望有机会当他的秘书。舍宾———俄元素引领女白领当然,如果仔细寻找当代中国人生活中的俄罗斯元素,也不会失望而归。目前,在都市白领女性中有一定知名度的“舍宾”形体运动就发端于前苏联。

  套用专业术语,舍宾是“综合的人体美化系统工程”。据舍宾(中国)总部网站数据显示,目前该机构以特许加盟的形式在中国73个城市发展了200余家舍宾连锁俱乐部,其中光北京就有53家。

  当然,今天中国人生活中的俄罗斯元素,已很难达到令整个中国为之倾倒、追随的程度,列宁装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据《国际先驱导报》20世纪50年代,与前苏联结盟的新中国掀起大规模学习俄语的热潮。当时,人人都能说上两句“达瓦里西”(俄语“同志”的中文发音)、“哈拉哨”(俄语“好”的中文发音),许多人苦练“打嘟噜的大舌音”。

  “在那个时代,我们常常说外语是政治、外交的晴雨表。两国关系好,这门语言就热,不好,语言就冷。”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主席刘利民说。

  这股“俄语热”曾在上个世纪中期持续了几年,60年代随着中苏两国关系的紧张而降温。

  90年代初中俄边贸的飞速发展,使大批中国人再次进入高校和“速成班”学习俄语。总之,人们学俄语的动力从政治因素过渡到经济因素。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