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学术腐败,知识分子要有把尺子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2日00:00 新华网 |
廖保平 据报道,由吉林大学法学院邓正来教授牵头发起,共有109名教授参与签名,呼吁抵制学术腐败、谴责“本校保护主义”、建议成立学术纪律仲裁委员会的公开信已经递交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领导,并将寄达各大学和地方社科院的领导。(3月21日《新京报》) 利益驱动是学术腐败的根源。现在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不以学术研究为根本,而以千方百计获得科研经费和科研奖励为目的。为此,不惜采取违法手段骗取国家科研经费和科研奖励。在这种利益至上的心理动机以及学术监督机制缺失的情况下,大学及学者都承受着巨大的道德考验。一旦道德考验失败,底线突破,腐败必然畅行无阻。如此,大学的学术之争就会演变成经费之争,学者的学术追求就会演变成学术商品化。简而言之,就是置学术道德于脑后,把学术变成捞钱工具。 在这种心理驱动下,很多学者的心灵逐渐被扭曲,别说冷板凳坐不住,就是热板凳也坐不住,为了又快又好地捞钱,抄袭、剽窃、伪造学历、权学交易、钱学交易等丑行自然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结果不但严重损害学术界、知识界的声誉,而且使身居大学与研究机构的大多数同行蒙受耻辱。因此,109名教授勇敢地站出来对学术腐败说“不”,是对学术、知识分子尊严的捍卫。 学术乃天下之公器,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为此,学术被赋予了极高的社会价值,知识分子也被赋予了极高的道德价值。学术的社会价值和生命力就在其原创性,抄袭、剽窃的作品不仅价值低微,而且还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道德价值和意义就在于他们承担着规范、提升社会知识和道德水平的责任,运用自己的知识话语权批判社会不公。如果这两项价值缺失,学术将不成其为学术,知识分子还不如文盲,即便有很好的监督机制也难保学术不“暗中腐败”,毕竟学术是一项心灵与智慧交融的事业。学术腐败、道德失范无疑是对天下公器的腐蚀,是对社会良心的戕害。 作为社会精英,知识分子的言行对社会具有极大的示范效应,如果知识分子道德败坏,治学时心中没有一把尺子,其缺德寡信的行为会败坏社会风气,造成上行下效的社会恶果。如此,言而无信,行而无义,就会在社会上被效仿而大行其道。因此,一定意义上垄断了知识的知识分子,就是手执公器者,手执公器而无公心,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