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真实为什么被冷落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2日08:21 法制日报

  被冷落的真实!

  不错,这是一本法学家著作的名字。

  我相信,很多熟悉田涛的人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肯定会说:“这书看上去和田涛做学问一样,让人感觉怪怪的。”

  书确实很怪。不仅名字怪,听上去仿佛是一部畅销小说;封面设计也很怪,泛墨的模糊背景之下,烫红的“被冷落的真实”六个大字触目惊心。

  在田涛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下方、岭根等山村因为语言、交通等原因近乎与世隔绝的生活,看到了有效“定分止争”的乡规民约和民俗习惯,知道了什么叫代书人、什么叫活字印刷。同时,也感受到了乡规民约、民俗习惯与现代法律的冲突和交融。这是活生生的制度变迁的过程。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田涛的感觉:真实被冷落了,不应该;真实这么长时间的被冷落,实不应该;真实这么长时间被这么多“学者”一起冷落,更不应该。

  如果不去黄岩,田涛说他心里都是净土,“满怀希望地愿意跟在那些法学家们的后面,以为从遥远的西方引进的各种现代化的法律,足以让普天下的人民都享受到法给他们的雨露和滋润”,从来不曾怀疑过在课堂上所学过的一切,深信着所有被称为道理的道理。

  一样,如果不看这本书,我知道地方习惯和现行法律会有冲突,但不会这么生动地体会到这种冲突;如果不看这本书,我理解的乡规民约不过是一张废纸,事实显然并非如此;如果不看这本书,法律在我的视野中永远好似书斋里的阳春白雪,庙堂上的治国宏论,与生活无关,与生民无涉,神圣而不容置疑,更遑论对错了。

  这么真实的民间社会生态,为什么往往被忽视了?其间,学者需要担当责任么,担当什么样的责任?

  表面上,这本书只不过是田涛和他的工作团队为查实黄岩县民间诉讼文书所进行的调查的日常记录而已;但实际上,无疑也是田涛展示自己怎样理解做学问的过程。

  作为一个法学家,他判断“20世纪50年代以后,理论先行的方法逐渐成为主流,而田野调查的方式渐渐被人遗忘”,(法学家)"已经习惯于对于法律及其传统的空泛的讨论”,于是他决定身体力行“挑战”固有的研究逻辑。说挑战一点都不过分,因为“……这样一个田野调查,无论如何不能支持已经成为‘经典’了的‘诸法合体,民刑不分’的观点”。田涛对当代中国学术研究现状的不满更多地是针对法学界想当然的宏大叙事的研究。然而,显然不仅法学研究唯是,严格来讲,缺少问题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是学术界作为一个整体表现出来的重要特征。

  纯理论研究当然必要,做学问的方式也可以探讨,有一点任何人却都不可置之不理,那就是做学问要“唯真唯实”。作为作家,如果冷落了真实,就不会奉献给人们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的作品;作为史学家和社会学家,如果冷落了真实,人们就了解不到社会演进和制度变迁确定过程,从而无法予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以正确的判断;作为经济学家,如果冷落了真实,就无法为政府决策提供有效的支持,从而易导致国家经济运行状况恶化;作为法学家,如果冷落了真实,则无法贡献美好的法律也无法使人们信仰法律,从而导致法治的实现遥遥无期。

  田涛做学问工于考据和收藏,自然是一种追求“真实”的作为。倘如他戏言,不入流入派,难为主流从心底接纳,则证明忽视真实的社会和生活已经在学术界至少在法学界是一种现象。学者对“冷落真实”是负有责任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