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用现代理念培育创新型人才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2日10:10 南方日报

  用现代理念培育创新型人才

  ——深圳市教苑中学素质教育纪实

  深圳教育新跨越——创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深圳特辑之深圳市教苑中学

  广东省一级学校深圳市教苑中学创办于1996年5月,是深圳市直属全日制完全中学。学校原名为深圳教育学院附属中学,2004年4月28日,更名为深圳市教苑中学。学校由初、高中两部组成。高中部即位于深圳市龙岗中心城的深圳市第三高级中学,她宛如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镶嵌在龙岗中心城,见证着深圳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现在,教苑中学已成为“深圳市办学效益先进单位”、“深圳市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单位”、全国百校德育科研强校、中央教科所“十五”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实验学校、中央教科所“十五”重点课题“个性化教学”全国十所示范学校之一、“北京师范大学深圳外语教学实验学校”、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单位、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与课程建设”实验学校、“广东省一级学校”、“深圳市一级学校”、“深圳市绿色学校”、“深圳市全民健身先进单位”、“深圳市体育工作先进单位”、“深圳市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广东省综合档案管理特级单位,为申报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创建深圳特区品牌学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素质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一个普通的数学概念,演绎出无数次推论过程;一道枯燥的数学习题,引来学生竞相上台演算;一次极富创意的难题擂台赛,让同学们在技巧和时间上角力,在数学知识的海洋中留连忘返……这不是公开课的活动,也不是学科节的场景,这只是高二(6)班一堂极为普通的数学课,执教人是2004年深圳市高中教学先进个人、2005年深圳市优秀班主任、深圳市教苑中学数学特级教师李志敏。

  为了奠定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数学知识及能力基础,李志敏老师在自己的“数学王国”中给学生营造了一个“教中学”、“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实践氛围。在他致力营造的“教学做合一”的课堂教学场景中,学生先读课本、先找规律、先做习题,走在了老师的前面;不厌其烦的启导探究,代替了枯燥的定理公式背诵,加深了学生对定理公式的理解和掌握;灵活多变的解题训练,使数学概念、数学例题的讲解演练变成师生互练、融会贯通的切磋过程,变成了学生研究数学规律和方法的思维活动课程,变成了学生培养兴趣、吸取知识、夯实基础、提高方法技巧的过程;难题解题擂台,营造了生趣盎然的比拚竞技氛围,给了学生更多的想像和创新空间、更多的实践能力锻炼机会、更多的展示实力和特长的平台。

  其实,在教苑中学,致力以探索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积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并不单单只是李老师一人。为学生搭建有益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平台,让学生走在教师的前面,将学生推向教育教学管理的前台,是教苑中学领导和众多老师在课程改革中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是该校全面落实“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办学思想体系、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成功实践。

  跨校交流拓宽师生教学的视野

  为了给学生搭建有益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平台,校领导和教师几度赴江苏洋思中学学习考察,学习借鉴洋思中学“以学定教”、“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学”、“生教生”、“在做中学”、“学生每节课都象考试一样紧张”的经验,在“教学生学;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方面大力探索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学新路,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中的“积极存在”。

  为了给学生搭建有益于开拓视野、吸收信息的交流平台,学校在2006年2月与加拿大维多利亚公立中学结成姊妹学校,以夏令营为主要形式,开展两地两校师生的互访、学习、交流等活动;开展了与香港、贵州支教学校的双向交流活动,与井冈山老区学校的帮扶活动,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

  为了给学生搭建有益于自我教育与管理的锻炼平台,学校放手让学生参与学生及学校的各项管理……

  在校领导的关注和教师的有效引导下,现在,教苑中学的学生活跃在学校的各种场合:违纪处理听证会上据理论证裁判的“小法官”、三尺讲台上稚嫩的“小教师”、课题研讨会上大胆放言的“小专家”、全国学科德育现场会上礼貌而又提问到位的校园电视台记者、学科节上展示能力才华的勇敢者、帮助身边同学补课解困的热心人、早操、眼保健操乃至校园的各个角落严肃认真履行神圣职责的值日生、监督员们……他们担当着课堂教学的“评判员”、校长的“小参谋”、老师的“小助手”、校风校纪的“小纠察”,融入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和全校教职工一道,用稚嫩的双手,托起了学校明天的太阳。

  在校领导的关注和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校九年来学生德育考核优良率在98%以上,后进生转化率在90%以上,始终保持了学生犯罪率为零,无重大校园伤害事故,无吸毒犯罪现象和记录;高考呈稳步上升的态势,从1999年的首届高三毕业到2005年高考,高考上线率分别为92.6%、96.4%、98%、98.5%、99.3%、99.4%和99.5%,培养出象王力这样的深圳市高考数学状元,吕品这样一大批考入北京大学等名校的学生。2002年荣获深圳市高中教育教学先进单位,2003年在深圳市高中教学质量评价中“重点、本科和省专三个层次的进步率P值分别为1.13、1.40和1.32,在市直属学校中分别列第三、第一和第二”,2004年高考重点、本科和省专三个层次的进步率(P值)分别为1.56、1.44和1.35,总分及单科700分以上的达到50人次,以显著的“低进高出”、“高进优出”人才加工能力得到了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的肯定与好评,再次被评为深圳市高中教育教学先进单位。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及体育艺术比赛获奖份额,历年来居深圳同级同类学校前列,共有537人次获奖,其中:国家级295人次,叶敏华同学等50余人次获得国家级一等奖;每年都有一批学生以体育、艺术特长考入全国重点院校;在中国语文报刊协会校园刊物评比中,学校中学生文学杂志《浅草》获一等奖;在历届深圳读书月“卓越杯·中小学现场作文比赛”中,学校学生连续获得初、高中组二等奖以上的奖额;在连续三届深圳市中小学合唱节比赛中,学校参赛节目都获得一等奖;在第七届中央电视台“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复赛中,学校高一(15)班学生宋洲阳荣获高中组特等奖并入围决赛。

  办学特色助学生放飞梦想

  一枝独秀的校园民族文化。学校在制订的《校园文化建设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涵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学校在初、高中两个校区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始终按该规划所确定的方向,进行民族优秀文化的系统介绍,以民族优秀文化熏陶、感染学生,形成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

  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活动文化三部分,其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体系中的基础部分,建设的重点是中国文明系列长廊,分为中国文化长廊、中国历史长廊、中国文学长廊、中国科技长廊、中国艺术长廊五部分。每个部分在内容上,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中华民族优秀文明的精髓,如中国文化长廊部分,就是从中国思想文化源头、汉字演变形成、中国文化典型现象三个方面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源与流,展示其主要内涵与重要特征;在形式上侧重采用中国书法、中国传统艺术形象等方式,着眼于展现中国文明的古典美,使学生在欣赏民族文化内涵时,也欣赏了民族文化的艺术魅力,培养了民族精神和情感。

  全国推广的学科德育模式

  2005年3月9-10日,中央教科所在深圳市教苑中学召开全国“学科德育”现场会,总结推广了学校“学科德育”模式及经验,并在《中国德育》第3期全文刊登了该校的经验介绍文章。学校的“学科德育”模式为:

  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构建大德育理念下的大德育框架,牢固树立“教师即为德育工作者”的大德育理念,科学构建“学科教学即学科德育”的大德育框架,总体把握和认识学校整体德育的目标要求,牢牢占据学科课堂这一德育阵地,大胆探索本学科教学与学科德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大力开发有利于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蕴涵学科德育内涵的校本课程,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科学精神和现代人文意识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科教学课堂既成为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课堂,又成为学生接受品德精神教育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校德育内容与学科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实现相关德育要求与教材中蕴含德育因素的自然融合,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德育内容的自然融合,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完美结合。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追求大德育氛围里的大德育效益根据学科的特性,在学科教学中采取具体内容直接渗透、思想方法和观点渗透以及结合课堂和学生实际随机渗透的方式,不失时机地在学科课堂教学、实践性教学中进行学科德育工作。同时,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全面贯穿民族优秀文化精髓的系统介绍,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精神熏陶、感染学生,突出“弘扬民族文化,培养民族精神”的办学特色,为学生创设学科德育隐性环境,加强了对学生的爱国爱校教育。通过学科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课堂教学与学科德育隐性力量的自然融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达到育人的目的;借助校园文化、教室文化、橱窗文化等,加强对学生熏陶、影响和教育,提高潜移默化的育人效应。

  单科德育与多科整合德育相结合,实现系列学科节中学科德育的交汇融合在抓好单科学科德育的同时,学校还大胆探索“以举办学科节形式,通过多学科教学与德育内容的整合,强化对学生教育”的德育工作途径,近年来成功举办了语文、英语、数学、体育、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的学科节,邀请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等著名科学家、学者来校讲学,开展了诸如生存挑战、数学知识及能力比赛、民族文化精神大会餐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拓宽了知识视野,提高了实践能力,培养了民族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为他们的成功人生奠定了扎实的知识、能力和品行基础。

  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教材

  2002年8月,学校启动了高中语文创新教育研究等校本课程研究,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已开发出《每日素养提高》、《中国诗歌阅读欣赏》、《中国文化》、《见贤思齐--中学生德育读本》、《发现与探究》、《男拳女舞》、《女子防身术》、《剑术》、《民族舞蹈》和《民族音乐》等校本教材,开设了相应的校本课程。通过李晓年等老师的高中语文创新教育研究,陈继英老师的“发现与探索”“教”“学”研究,魏书峥等老师的音、体、美学科分层分类选修模式研究,屈万春等老师的德育小故事读本的编撰,学校开发建设了一批具有显著特色的校本课程,构建了一系列突出师生“双主”地位,有利于师生双向发展的教学研究新模式,有效地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结合,进一步推动了研究状态下的教学,进一步促进了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加速了该校课程改革的进程。

  现在,《高中语文创新教育研究》校本课程,已以其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中央教科所的高度评价和重视,2004年4月28日,中央教科所在该校举行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教育部规划课题“新课程语文个性化教学实验研究”示范学校挂牌仪式,学校正式成为全国“新课程语文个性化教学”的十所示范学校之一。在中央教科所“全国校本课程开发研讨会”上,学校《高中语文创新教育研究》课题组老师应邀作专题经验介绍,该校本课程开发成果得到与会专家和代表的高度认同和评价。课题组编写的校本教材被中央教科所课程研究中心选定为向全国推荐的校本教材。

  2006年1月,深圳市教苑中学正式申报国家示范性高中,现在学校正按照《学校创建国家示范性高中三年发展规划》,在学校建设与发展中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改革创新精神,加快引进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加速学校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优质化、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我们坚信,伴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深圳市教苑中学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办学理念:

  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

  2004年3月,在不断总结办学经验、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思想和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校长严杰夫提出了“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办学思想,要求学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适应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贯彻“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确立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国家的合格公民和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秀学生。

  辅之以先进的办学理念,学校为学生成长奠定了厚实的师资基础。通过全面落实学校教育教学科研机制,学校在国家省市校四级课题的研究实验中造就教师,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中锻炼教师,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研究探索中培养教师,在学科之星的打造中成就教师,在案例分析研究和具体课堂教学场景中提升教师,建设了一支厚德载教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三位校领导都是从全国重点中学选调来深圳的中学高级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多次荣获国家、省、市级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党员、优秀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荣誉。其中校主要领导入选《深圳专家大辞典》和《中国德育》杂志封面人物,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百名德育科研专家”、中国西部教育顾问、深圳市化学学科带头人和《中国德育》杂志首届全国理事会副理事长,从教以来,辅导学生参加各级化学奥林匹克竞赛,获国家、省、市(地区)一、二、三等奖119人次,发表论文、编著500余万字。在高中部132名在编专职教师中,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特级教师5名,国家、省、市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50余名。中学高级教师63人,占专任教师的47.7%。近三年来,该校教师有90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课件及论文获市级以上奖励77项(篇),出版论著15部,连续获得了包括10个一等奖在内的32个国家级课题成果奖、包括18个一等奖在内的31项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以及全国性的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等国家级大奖;近五年来,有近70人次获得南粤优秀教师、南粤教坛新秀、深圳市优秀党员、深圳市优秀班主任、深圳市优秀教师、深圳市先进教育工作者、深圳市学科带头人、深圳市五星级义工等荣誉称号。

  辅之以先进的办学理念,学校为师生营造了温馨民主的“教”“学”氛围。“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渗透于全校教育教学行政管理的各个环节,教职工通过教代会更深地参与到学校重大事务的决策中,要策征询、大事公示、校务公开的民主管理,形成“民主管理、科学决策、积极参政”的良好氛围;2004年9月在深圳市中小学校中首试的“学生违纪违规处理听证会”制,成功构建了学校、教师与学生零距离对话、交流的平台,在学生管理中注入了更多的生本化、民主化、人性化的色彩,深受学生、家长和教师的称道,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白雪易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