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吴秀岚京剧梦想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2日10:47 贵州都市报

  

  在贵阳一些小巷深处,活跃着这么一群人,年龄从40出头到90多岁,隔三岔五,他们便会聚集在一起,自拉自唱大家共同钟爱的京剧,在悠扬婉转的京腔京韵中,他们唱响自己幸福的夕阳红,成为贵阳社区老年人业余文化生活的一道景观。而74岁的吴秀岚老人就是其中一员,为了实现自己的京剧梦想,这位戏痴发明了“吴氏‘一带七’多功能京剧演奏架

”。

  吴老先生的“好帮手”

  整整30年来,吴秀岚,一个狂热的京剧票友,一直在忙忽一个狂热的梦想:能够让自己增添6双“手”。

  年届7旬的时候,吴老先生实现这个梦想,他成功地让自己多了6双“手”。经过10多年的磨合,“手”们变得越来越灵活,配合越来越默契,吴老先生也越来越满意。

  这6双“手”有自己的名字,吴老先生慎重地把它叫做“吴氏‘一带七’多功能京剧演奏架”。拥有这6双手,只需一个人,就可以替代七个人拉弹打京剧乐器:板鼓、大锣、小锣、水钹、堂鼓、梆子、胡琴。

  “如果有戏迷朋友们想要哼唱两段,只有一个人演奏乐器,现在已基本上可以应付了,让他们过把戏瘾。”看着自己数十年发明的宝贝,吴老先生说,不用再像从前,因为演奏乐器的人手不够,让前来唱京剧的戏迷朋友们不能尽兴的事情发生了。

  吴老先生的6双得力“帮手”高约一米,四四方方,铁木架结构,状如架子鼓样式。架子上,固定着水钹、小锣、大锣、堂鼓、板鼓、梆子等京剧演奏乐器,分别通过一个弹簧机关,巧妙地牵引到架子底部,再安上4个脚踏板,通过双脚控制,就可以操作6个人才能操作的演奏乐器了。剩余的双手,可以拉京胡,胡琴等乐器。

  于是,只需一个人的京剧演奏乐队,就这样组成了。吴老先生高兴之余,坐在演奏架前,来了一段《状元媒》。铿铿锵锵之中,多种乐器同时响起,热闹气氛不亚于5个人同时伴乐。

  吴老先生说,经过长时间的调节和改进,效果和多个人演奏相差无几,业余的京剧票友想要清唱两段,他发明的这套设备,完全可以胜任了。

  让京剧随时能自娱自乐

  吴老先生发明京剧多功能演奏架的初衷,苦于当初京剧乐器演奏的人手不齐。

  “发明这个东西,就是为了唱戏不受伴乐人手的限制。”吴老先生今年已经74岁,自小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就喜欢上京剧,14岁左右的时候,就已经常常和贵阳一些知名的票友们登台演出,他出演童生戏。吴老先生说,京剧就是这样,一旦入门了,就像吸上了大烟,一天不唱,就觉得浑身不自在。

  “但如果没有乐器伴奏,光是一个人唱,没有那种节奏,过不了瘾。”业余的时候,吴老先生就在盘算,能不能一个人同时操作多样乐器,解决没有固定操琴手的问题,就算一个人,也随时可以过把瘾。

  吴老先生说,从上世纪的70年代开始,他便在寻思发明一个多功能的京剧演奏架。直到90年代,从一个相馆退休后,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发明。历经多次设计和改装后,“吴氏‘一带七’多功能京剧演奏架”终于定型成功了。有了演奏架后,“我不会再为没有固定的乐器演奏者而发愁了。”

  这个发明给罗老先生带来了巨大的方便,“什么时候想唱京剧了,坐在演奏架旁,就自弹自唱一会儿”。而对京剧毫无兴趣的老伴,在他的影响下,也喜欢上了京剧。每次吴先生弹奏时,她总是会泡上一杯清茶,静静地坐在旁边,享受老伴带来的京剧乐趣。而子女孙子也受到熏陶,对戏曲艺术也特别感兴趣,“我有个大孙女正在上北影,可能还多少受到一些我的影响吧。”中央电视台的戏曲频道,是吴老先生家经常看的栏目。

  多功能京剧演奏架随着戏迷朋友们的传开,“一些保守的京剧票友对我的发明也逐渐认可了”,吴先生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家里聚集的戏迷朋友越来越多,于是,京剧之家就这样形成了。

  社区里的京剧之家

  吴老先生的家,有一个足让所有京剧迷羡慕不已的称号:京剧之家。中南办事处赠送的一块社区京剧之家的匾牌,挂在门前。门框上贴着一副对联:哼哼唱唱吐故纳新京腔韵;拉拉弹弹舒筋活络琴弦鸣,这是吴老先生自己写的春联。门的两旁,还贴着一些京剧常识,两个纸画的脸谱,一幅国画。未进家门,记者就已感受到一股京剧味道。

  京剧之家的“剧场”,是吴老先生家只有16个平方米的客厅。客厅正前方,用木板垫起一个10余厘米高、4平方米大小的地方,支上一个麦克风,围上两圈彩灯,算是戏台了。戏台上方,挂一个红幅“京剧清唱戏迷角”,旁边,挂着老先生亲手画的萧何、韩信、王宝钏生、旦、净、丑等人物脸谱。除了一个取暖用的火炉之外,别无其他家具。剩下的,便是吴老先生发明的多功能京剧演奏架和其他京剧乐器。

  这便是贵阳众多戏迷朋友所熟知的一个“京剧之家”。从成立至今,已经有11年的历史了。

  据吴老先生介绍说,京剧之家的前身,是他和六七个钟情京剧的朋友组建的“戏迷角”。最初,大家只是聚在一起清唱几句,自娱自乐,过过戏瘾。由于坚持每周一聚,10年来逐渐吸引了部分固定的中老年戏迷,规模越来越大,成为市内小有名气的业余“京剧俱乐部”京剧之家。与市内其他几个地方的戏迷角不一样的是,吴老先生的京剧之家完全免费和无门槛的加入方式,向所有喜欢京剧的朋友敞开大门。

  现在,每个周二,是戏迷们例行活动的日子,沉寂一周的京剧之家会热闹起来,笼罩在一层浓厚的京腔韵味之中。

  那帮戏迷朋友

  每逢周二,吴老先生家早早吃过午饭,像往常一样,不一会儿,戏迷朋友们便会陆续来到这里。

  12点30分,照例是第一个戏迷朋友罗运义来到京剧之家。

  不到13点,戏迷罗阿姨也来到了,简单寒暄一句后,在丁丁冬冬的戏曲声中,她唱起了《贵妃醉酒》。京剧之家开始热闹起来。罗阿姨是个新手,来京剧之家只有4个月的时间。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迷上了京剧,以前沉溺了几十年的麻将对她再也没有兴趣。知道这里可以免费唱戏后,每次都是很早来了,可以趁机多唱两段。

  由于每次活动参加者多,时间有限,戏友的表演欲望又非常强烈,为使大家都有登台表演的机会,吴老先生和几个常来的票友不得不做出一个规定:活动日的演唱曲目必须提前预约,每个人最多只能演唱两轮,每轮演唱的时间限定在5至7分钟。

  14点,京剧之家约定的正式开场时间。但屋子里已经聚集了近10名戏迷。

  随后,另外一名比较固定的操琴手刘启林也来了,“这里有一个好处就是,唱得好,大家捧场,唱得不好的,大家鼓励指点,谁也不会笑话谁。因此格外吸引人。”

  喜欢现代京剧的舒阿姨说:“戏友们都很珍惜这一周一次的交流机会,私底下也都做了精心准备,如果轮不到上台会很失望,一个星期感觉都不舒服。”80多岁的王老太太家离京剧之家很远,上下车都需要别人搀扶的她也是每次必到,就是为过唱戏的瘾。

  渐渐的,16平方米的京剧之家变得很拥挤。于是,后到的人们就悄悄地搬个小凳子坐在外面的小院里。记者细细一数,已经聚集了40名戏迷,时间是15:30。

  戏迷朋友们喜欢唱戏的,踊跃上前报名点戏;喜欢操琴的,积极拿过乐器;喜欢听戏的,静静地坐在后面品评一腔一调。京剧之家达到最高潮。

  慢慢的,过了京剧瘾的戏迷们逐渐走了,18点的时候,京剧之家终于逐渐平静下来,幽幽的小巷又恢复了平静。

  作者:徐子敬来源:金黔在线—贵州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