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经济时评:变“制造”为“创造”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3日01:45 大江网-江西日报

  制造与创造,前者指的是低技术含量的劳动,付出的是汗水和体力;后者指的是高科技含量的劳动,付出的是创新的心血和智慧。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灵魂。自主创新,更是一个国家的本质力量所在。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竟有个别经济学家提出“用N亿条裤子换一架波音飞机”的主张。正是这种以中国“制造”换外国“创造”的贸易,欧美发达国家不仅从中获取了巨大的好

处,而且对方得了好处还偏不领情。英国撒切尔夫人最近说过:中国不会成为超级大国,因为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电视机播放的思想观念。这位铁娘子的话听来固然有点逆耳,但警示意义却不容小觑。不难想象,我们如果真听信了某位经济学家用“裤子换波音”的高论,只求“制造”而不尚“创造”,充其量,中国也只不过是人家的“硬件加工厂”而已,自主创新、持续发展无从谈起。

  具有卓越创新传统的炎黄子孙完全有能力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王选及其团队研制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技术,中星微电子公司推出“中国芯”,特别是“神六”升空、巡天并安全返回,这诸多贴着“中国创造”标签的杰出科研成果无不闪耀着自主创新的灵光,大大升华了炎黄子孙爱国、强国的热情,也赢得了世界的喝彩。

  据悉,西方一家著名软件公司在华招聘员工,上海和西安两所高校分别去了800和1000人应聘,结果只各录取了1人。招聘者称,这些大学生真像是从一个模子里铸出来的,缺乏个性。看来,为了弘扬民族创新精神,急需我们敢想敢闯,甚至“异想天开”。只有形成“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社会氛围,敢于并善于创新的杰出人才方能崭露头角。有人认为,在“劳”上,我们即使培养出1万个“愚公”,原贫困的也照旧贫困;而在“智”上,我们只需造就100个袁隆平、钱学森、杨振宁,中华富强的美梦定会成真。该观点虽然有失偏颇,但从拥有创新实力的人才对富民强国的决定作用上看,其认识不无道理。

  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只有涌现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才能解决好变“制造”为“创造”这个时代大课题。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