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博客参政网民热捧 公众期待民意采集渠道制度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3日09:06 中国新闻网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代表委员利用博客收集民意,是今年“两会”出现的新事物。这一现象受到网民热捧,既是代表、委员“代表意识”的回归,也反映出公众对民意采集渠道制度化的期待

  吃过午饭,赵丽宏急步赶回自己在京丰宾馆的房间,迅速打开笔记本电脑。3月12日

中午整个午休时间,他都专注在“两会”博客的写作中。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这位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文学》杂志社社长一逮到空儿,就上网写博客,与网民交流各种问题。“为了能随时随地上网,我专门准备了无线网卡。”他说。

  “我真没想到,会有这么多网民点击我的博客,并给我留言。”赵丽宏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大部分留言是老百姓反映自己困难、疾苦和无奈的,有的内容让人触目惊心。

  让赵丽宏最受震撼的,是山东省滨州一位乡村教师在他的博客中留下的一封信:“今天是周六,我还在办公室里上班,明天周日还要给初三的学生上课,而我们的工资待遇如何呢?”“青年教师毕业,三年内不兑现工资,每月仅发300元,而且半年一发!”这位教师把自己称为“弱势群体”,并在信中说“希望寄托于您”。

  赵丽宏连夜给这位教师回了信《再坚持一下!致一位乡村教师》,并把这一情况转给了国务院农村工作办公室等相关部门。

  赵丽宏说,写博客也有让他感到兴奋的时候。3月5日,他的好友、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在会上提出了一个想法,请普通百姓旁听“两会”。赵晚上便在自己的博客里写了一篇的文章附和。“没想到引起网友的热烈响应。”赵丽宏干脆写了一份提案《建议让人民群众旁听两会》。

  赵丽宏把他在博客中了解到的种种情况带到了政协的小组讨论会上,“不同于千篇一律的表扬与赞美,来自基层的真实声音让人感到非常震惊。”一位政协委员对本刊记者说。

  全国政协委员、作家梁晓声得知赵丽宏开了“两会”博客之后非常羡慕。他私下里请赵帮忙,请人民网工作人员给自己也开通一个“两会”博客。

  “但梁晓声不会电脑打字,只能把写好文章的稿纸传真给网站,请网络管理人员代为输入。”赵丽宏还替梁晓声向人民网工作人员提出了这个“额外”的要求。

  博客的影响力

  代表委员用博客收集民意,是今年“两会”上出现的新事物。此现象一出现,立刻受到网民的热捧。

  程贻举是第一个开通博客的“两会”代表。2月27日,他在一家商业网站以“全国人大代表程贻举”的实名开通个人博客。据《重庆晨报》报道,仅从2月27日21点正式开通到28日18点,程贻举博客的点击量就达1421人次,网友回帖61条。

  此后,一些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先后开通个人博客,并专为“两会”所用,与网民沟通、互动。

  开通“两会”博客的代表委员普遍感到,博客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代表“下访”、百姓“上访”的便捷通道,使他们更多地了解到来自基层的真实情况。

  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周洪宇在人民网上拥有一个“两会”博客。他告诉本刊,他非常看重这种收集民意的渠道,认为网络开放、互动的特质,打破了自说自话、强加于人的单向传输的传统模式,公众不再是会场之外沉默的大多数。

  事实上,这并非是周洪宇第一次利用网络收集民意。早在2003年9月,他就开设了自己的个人网站洪宇在线,被称为“中国第一个全国人大代表的议政性网站”。“近三年我提交给全国人大的60余件建议和议案中,有一半来自网友的建议和启发。”周洪宇说。

  其实,博客介入社会政治生活的现象所在多有。博客中国网站的创始人方兴东向本刊介绍,早在2003年7月,为美国总统候选人霍华德·迪安开设了博客网站“为美国而博客”,抓住了草根选民”,使他得到的捐款数额一度领先其他候选人。韩国总统府青瓦台今年1月16日分别在3个门户网站上开通了总统博客,使韩国老百姓可以与总统府实现互动交流。

  记者注意到,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一位网民在自己的博客上呼吁,“建议温总理开博客”,一时引起网民热烈讨论。

  “当今,博客这种网络技术已经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生态。”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评论道。

  当然,网络的开放性也增添了一些困扰:一是有的网民用粗话发泄情绪,二是一些网民反映的情况是指摘或揭发某个个人的,难以核实。

  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物价局副局长蔡玲就向本刊表达了她在人民网开通博客之前的一些犹豫:“我担心有人乱贴帖子。”不过,她又认为,“人民网把关还比较严”,所以最后还是开了。针对网民告状多的情况,赵丽宏说,一般来说,代表、委员个人很难就一个一个的案子展开调查及核实,因此,对这些举报,他们一般不予回复。

  对此,人民网“两会”博客的负责人张爱敬向本刊表示,“对于粗话以及涉及个人而又难以核实的举报,我们采取了删除的做法。”

  “其实网站没有必要进行这种过滤。”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蔡定剑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既然代表、委员选择了博客这种方式与公众沟通,就应该尊重这种方式本身的特性,包括倾听各种不中听、甚至不健康的声音。他认为,公众发泄情绪也是一种社会表达,是代表、委员值得重视的社会信息。

  期待民意采集渠道制度化

  很多人担心,博客这种沟通渠道,“两会”以后会飘然远去。为此,网友“澜滔”呼吁,代表、委员开设博客的做法应该长期坚持下去,建立一种网上沟通的“常态化”机制。

  然而,赵丽宏、蔡玲还是向本刊表示,“两会”结束了,他们要和网民说再见。而张爱敬也说,“两会”以后,人民网的“两会”博客也将告一段落。

  这不免使一些网民感到遗憾。事实上,公众希望“两会”博客继续下去的原因,是要求建立选民与代表之间的经常化、制度化联系,每年只能通过博客与部分代表、委员联系十几天,令人不满足。

  人民代表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同选举单位和选民保持密切的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然而目前在中我国,代表、委员与公众之间没有一个经常性、固定性的渠道沟通民意。”蔡定剑说。

  喻国明认为,在过去的传统体制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政治荣誉。那时,社会发育程度不足,利益博弈远不如今天这样明显,代表、委员们的想法也比较单纯,诉求基本一致,利益差异较小。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趋成熟,社会不同群体的利益分化愈甚。在这种情况下,代表、委员们单凭朴素的感情,已经很难满足民意的需求了。

  近年来,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征寻民意,也有公民在报上登广告寻找代表,反映民情——

  2004年,10位北京市人大代表和5位政协委员通过《新京报》和新浪网,向社会征集议案提案内容;

  还是这一年, 4位河南省全国人大代表在《大河报》、河南电视网的《中原焦点》、河南报业网分别开通全国人大代表热线和网站留言板,在全省范围内公开征集议案和建议;

  这些自发的彼此“寻找”的故事,既反映了公民意识的成熟,也体现了“代表意识”的回归;同时,又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在当今的社会中,人民代表、政协委员与公众的沟通交流,还缺乏制度性安排。

  今年“两会”,博客登台。这一开放性平台,给代表、委员与公众的沟通又增添了新的渠道。3月14日,“两会”结束之际,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据不完全统计,各主要网站上对政府提出的意见和给我本人提出的问题,多达几十万条,我从群众的意见当中,感受到大家对于政府的期待和鞭策。”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李杨)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