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气象台探秘(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4日10:01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气象台探秘(图)

  西安市气象台观测场全景图。

  文/图记者杨小明实习生马凯郑婷

  我们每天看到的天气预报究竟是怎么制作出来的?观测人员是怎样观测天气变化的?人类又是如何人工影响天气“呼风唤雨”的?世界气象日前夕,记者带着种种疑问和好奇,走进西安市气象台。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今年气象日的主题是“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000万公顷,受台风、暴雨(雪)、干旱、沙尘暴、雷电、冰雹、霜冻和大雾等重大气象灾害影响的人口达4亿多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3%。准确及时的气象预报警报对提高全社会防御灾害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发展经济和社会进步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预报员

  上万信息制成天气预报

  从未央路肖家村附近一条小巷向西走100多米,就进入了西安市气象局的大院,气象台的位置在最里边一栋四层高小楼的第三层。这是一个面积大约200平方米的大办公室,四周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计算机。初看起来,这里和许多单位的办公室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可仔细一了解才知道,西安市每天的天气阴晴冷暖、风雨雷电的实况和预报信息,都是从这个普通的办公室里发出去的。

  今天值班的预报员是丁旭辉和高维英,他们显得非常忙碌,一直顾不上和记者交谈。

  上午10点钟的预报发出去后,丁旭辉和高维英终于坐在了记者的面前。“我们每天要发布4次天气预报,早上6时30分、上午10时、下午4时30分、晚上10时各一次。”“要作好天气预报,最重要的就是收集各种气象资料信息,天气预报就是在收集到充分的资料的基础上,再通过加工制作而成。”

  目前,西安市气象台的资料信息主要来自中国气象局卫星传送的资料和自己观测的资料。这些资料信息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天气实况信息,如今天的温度是多少,风是多大,什么地方有云有雨。二是卫星云图信息,通过对资料进行接收后,再用软件就可以直观地看到国内和世界各地风云的变化情况。三是数值预报信息,这些数据信息就是将大气如何运动、风云如何变化等各种信息用方程式解出来,预测未来天气的走向和趋势。四是西安气象台自己观测到的信息。包括地面观测站观测到的信息,探空站观测到的信息,雷达观测到的信息等。

  这些资料信息收集起来后,预报员需要对这些资料信息进行分析和加工,使用各种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后,对未来天气的走向和趋势作出判断,最后制作出天气预报。平时天气情况变化不大时,预报一般由值班预报员研究后作出,如果遇到重要的天气过程,如强降温、强降水等情况时,还要由全体预报员一起对天气过程进行会商,研究预报结果,最后由台长对预报进行签发。在汛期,预报员还要24小时值班,随时对天气情况作出预报。可以这样比喻,制作天气预报就像医生给病人看病一样,医生看病要根据病人的各种检查资料、片子、表情等对其病作出诊断,而预报员则是根据大气和各种资料、云图、实况、现状等对天气未来的走势和冷暖阴晴雨作出判断。

  天气预报作好后,预报员再通过传真、电话、网络等渠道将信息发布给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及公众,这就成了我们经常看到的天气预报。

  “那么,预报员每天处理的数据有多少呢?”一问到这个问题,丁师傅笑了起来,他说,“实际上,我们每天的工作就是和数据打交道,究竟有多少,我也说不准,但可以用成千上万这个成语来形容。”随后,他打开计算机看了一下今天接收到的数据,计算机上显示,接收的信息量就是150兆字节,“这还不包括我们自己观测的数据。”丁师傅说。

  观测站

  监测天气阴晴冷暖

  中午的院子里变得静悄悄,下班的人们都已经回家吃饭休息去了,可在一楼后边的一间小房间里,两名工作人员却一直坐在电脑前,一边观察着显示器上各种数据,一边整理收集到的资料。这里也是气象台的一部分,是专门记录天气实况的观测站。值班的两位师傅一个叫李晓丽,一个叫薛爱节,干观测工作都已20多年了。她们一边继续观察着电脑显示器,一边和记者聊了起来。

  观测员的主要任务就是观测和记录每天天气的变化情况,包括气温、风力风向、阴晴雨雪、气温的冷暖、气压的高低、风力风向、云起云飞、雨雪的多少、能见度和空气湿度等。每天从早到晚,每一个小时,她们都要准时准确地观测和记录各种天气变化的数据,还要及时将数据上传到气象台,为准确预报天气、收集气象情报、进行气候分析和科学研究提供依据。可以说,每天天气的阴晴冷暖都是他们最先知道。

  在外人看来,观测员的工作可能很轻松舒服,每天就是站在百叶箱前抄抄数据,坐在电脑前观察观察,实际情况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李师傅告诉记者,其实观测员的工作非常辛苦枯燥,而且责任重大,有时甚至会有很大的危险性。先不说每天要24小时坚持不断的观测,单是每天要记录和处理数不清的数据就令人感到头痛,这些数据到底有多少,光是从每天几十个签名中就可见一斑。

  她们还经常会遇到各种危险的考验。每当狂风暴雨来临时,别人都跑到房里去躲风避雨,而她们却抱着观测本冲向风雨之中,直到全部室外项目观测完毕,才能回到值班室。李师傅说,记得有一次下冰雹,她正在值班,乒乓球大小的雹子不停地往下落,为了及时收集数据,她急忙找来一个脸盆顶在头上,跑到外边去捡冰雹,虽然有脸盆护着头脸,但手上、腿上和腰等露在外面的身体仍被冰雹砸到了。回到观察室后,根本顾不上疼,因为必须对捡回来的冰雹马上进行测量,要不然冰雹就会化掉。还有一件事情让她们记忆犹新,一个夏天的夜晚,天空中阴云密布,顷刻间电闪雷鸣,一位观测员按照要求在打雷时发报,并打电话告知气象台,就在电话接通的一瞬间,惊险的一幕发生了,这位测报员被雷电击中了,瘫倒在地上。原来是一个闪电击中了户外的电话线,幸亏及时得到救治,才没有导致悲剧的发生。类似的危险很多测报员都经历过,对他们来说已经司空见惯了。

  高空站

  气球升空追风逐雨

  在观测站办公室里,还有另外一个观测天气数据的机构,那就是西安高空探测站。

  和地面观测相对应,高空探测就是利用科技手段对空中大气物理过程、现象及其化学性质等进行的系统观察和测量,主要包括高空中的风向、风速、温度、湿度、气压等内容。由于高空中的观测无法由人来完成,人们便借助飞机、气球等手段,对空中进行观测。西安高空探测站是用每天定时放气球的方法来进行的,每次释放的气球上都带着一个高空探空仪,气球升空后,探空仪上的传感器将收集来的数据传送给地面雷达,雷达接收到数据信息后,由观测人员记录下来,提供给气象台,并进行全球资料交换。

  西安高空站每天要放3次气球,早上7时15分,晚上7时15分,凌晨1时15分各一次,由于参加全球数据交换的高空探测站都要在同时一间进行升空观测,因此,放气球的时间不能早,也不能晚,必须在统一的时间准时升空,既使是狂风暴雨的天气,也不能耽误。每次放气球前,工作人员都要早早赶来,为放飞气球作准备,有的人为气球制氢充气,有的安装升空探空仪,有的准备启动雷达跟踪监测,气球放飞后,观测人员则必须在一分钟内用雷达抓住气球,然后开始紧张地观测记录工作。这个过程大概要持续2个小时左右,气球升空后会随风而飘,不断上升,不断变化位置,最高可以上升到3万米的高空。在这段时间内,雷达操作手必须时刻不停地转动雷达,保证对气球准确无误地跟踪。等到气球爆炸时,还要及时把观测资料输入计算机,编报,发报。高空站每天观测的数据有4次要进行全球资料交换,每一次交换都要在23分钟内完成。

  据统计,每年探空站总共要放氢气球1000多只,不算制氢和人工费用,仅是气球和探空仪的费用就达50多万元。

  人工影响

  因势利导“呼风唤雨”

  呼风唤雨、祛灾避害是人类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说到气象台的事情,就不能不说一说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如何“呼风唤雨”。

  规范地说,人工影响天气就是指为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在适当条件下通过科技手段对局部大气的物理、化学过程进行人工影响,实现增雨雪、防雹、消雨、消雾、防霜等目的的活动。

  由于天气过程的能量十分巨大,因此直接制造和消灭一个天气过程是不可能的,比较现实的作法是在云、降水和其他过程中某些关键环节,施放一些催化剂,因势利导,促使天气过程按预定方向发展,以少量代价换取巨大经济效益。目前正在各国试验的人工影响天气项目有:人工降水、人工消雾、人工防雹、人工削弱台风、人工消云、人工防霜冻、人工抑制雷电等。我国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至今已在大多数省(自治区)开展了人工影响天气试验。目前在广泛开展的人工影响天气项目主要是通过飞机和火箭进行人工增雨。

  在我市,目前的人工影响天气活动主要是以WR-98型火箭为工具进行的人工增雨作业。我市的火箭发射共有11个作业点,分布在周至、户县、长安、临潼、蓝田、高陵6个区县里,出于安全角度考虑,城区没有设置作业点。我市的火箭增雨工作从2002年开展以来,每年作业已达到5至6次,总体来看,增雨效果比较明显,对缓解旱情、净化空气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火箭作业人工增雨是利用火箭将随箭携带的碘化银喷洒到云层中。我市人工增雨使用的WR-98型火箭高1.45米,直径0.082米,每枚造价2000元,升空高度8公里,飞行半径8公里。火箭升空后,便分解为两部分,分别由降落伞控制,以比较慢的速度飞行,同时向空中喷洒碘化银。和高炮相比,火箭人工增雨作业也更为安全。

  天气预报

  走向精细化专业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气象与人们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现在,天气情况不仅是人们安排出行、工作、生活的重要参考,也是政府进行许多决策的重要依据,而且也是人类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

  目前,我国气象事业正朝着公共气象、安全气象、和资源气象的方向发展。近年来,西安市气象台的发展也很快,先后建立和建设了自动观测系统、新一代多普勒气象雷达等,这为我市天气预报、预警等各项工作的提高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天气预报也在向精细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以前一般只能预报24小时的天气,而现在,可以做到间隔12小时,6小时预报。预报的空间和区域也更趋细致。从种类上说,除了天气预报,还增加了生活指数、空气质量、森林火险等级、地质环境预报等,此外,气象台还在对大气成份、酸雨、紫外线、沙尘暴的监测和预警上进行多方位的研究和逐步深入发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