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一位公民三问“高等教育迈进大众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5日06:00 光明网
柏敏

  3月19日,教育部部长周济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1%,在校生已超过2300万人,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3月20《珠江晚报》)

  2300万、21%,啧啧,冷冰冰的数字确实喜人;这还不算,周济还说,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在最近几年实现了“又快又好”的发展。如此这般,真可谓“形势一片大好”。只可惜,在笔者看来,这样的大众化,只是人数的“大众化”,数字的“大众化”,于是也就生发

了“三问”。

  一问:入学机会什么时候能够“大众化”?不可否认,城市学生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明显高于农村。就拿拿上海来说吧,上海高考实行自主命题,使得上海高校入学机会远远高于其他省市,优秀学生考入名牌大学的机率均大大增加,而山东、河南等地的考生要想考上大学,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升学成本”。而要让考生机会平等、成本相当,要到什么时候?

  二问:收费标准什么时候能够“大众化”?社科院发布的教育蓝皮书《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显示:公众普遍对高校收费过高不满,82.3%的公众认为很不合理、不太合理。而在2005年9月,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曾表示:“我自己就知道,我和我夫人两个人的工资加在一起,也只供得起一个孩子上大学。”您看看,连教育部副部长都觉得高校收费“有点高”,可想而知,普通农民、下岗工人、低收入者又该怎么想,又如何能够供得起孩子上大学。

  三问:“毕业能就业”啥时候能够“大众化”?大学毕业生一年比一年多,今年更比去年多,与其相对应的是就业越来越难。《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显示,2005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真正签约者只有33.7%,低。虽然高等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提高国人素质,但是在目前情况下,特别是对农村孩子来说,“毕业即失业”将是多么残酷的事实。毕竟,迈进了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不应该“造就”大学毕业生失业的“大众化”。

  虽然“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是不是仅指“人数”的多寡,是不是就一定适合我们的现状?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就目前来说,高等教育迈进“大众化”,不能够掩盖教育现状的不平等化、不均衡化。高等教育更应该强调教育公平、公正,而不应该在“数字游戏”、“‘百分比’一升高,‘大众化’就来到”这些方面沾沾自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