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诺贝尔只是一个痒痒挠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5日14:14 信息时报

  要明白诺贝尔只是一个痒痒挠而已,你身上若是痒的话,越是用她挠,就越是痒入了骨;反之,若是你身上不痒的话,那她就成了一个摆设。———曹霁

  一个人为了证明自己是好人,他一下子拿出30张证明,这又能证明什么呢?———殷国安

  曹霁文化评论家

  不知从何时开始,中国人认识了一个五大三粗的北欧村姑,别看她满褶子涂脂抹粉,可是有个充满想象力的名字,叫诺贝尔。这名字可有讲究。中国有个老祖宗叫尾生,和情人约好在河边的一棵歪脖子树下幽会,望穿双眼,等到花都谢了,情人没来(有可能是放了鸽子),大水却来了,一“诺”千金的尾生抱着树愣是没敢走,结果给淹死了;贝,就是钱,化贝为货,满脑子弯弯绕的汉字有时候也会直来直去的。尔等娶了诺贝尔这门亲,想不发财都难。

  到底何时坠入情网的,可能难以考证。最热烈的追求者是那些文人们,尤其是听说一个姓高的搬到诺贝尔家的邻村去了,并且与她有过一次暧昧的约会,不由得醋劲大发。

  最近又传出诺贝尔有意在中国“相亲”:应中国的邀请,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代表团光临中国访问。据说这是诺贝尔奖百余年的历史上,该评选委员会首次组织三项科学奖的评委一起访问中国。访问中,一个姓贝的医学奖评委还故意透露出那么一点意思:中国人将来有希望在文学奖与和平奖上得以“突破”。消息传开,翘首以盼一近芳泽的家伙们不由得群情振奋,奔走相告。有人迅速罗列出一个长长的候选名单,并且为那些最有希望娶回诺贝尔的人英年早逝而感叹不已。害相思病最深的是个赵生,他不仅比高生更早搬到诺贝尔家的后院,而且连名字都改成了诺贝尔村的名字,唤作“北岛”。

  可惜女人心如天上云,诺贝尔这村姑深谙妇道,每年探出脑袋顾盼一番,撒出一地媚眼,让追求者纷纷感觉到自己这下子被她看中了。募然回首,伊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番“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滋味,真是熬人啊。

  得不到的总是好东西,中国人的诺贝尔情结源于妻不如妾,妾不如妓,妓不如偷,要偷不如偷个文化DNA。三五十年,这个根植于文明大国心理的文化基因恐怕难以变异。仿佛得不到诺贝尔的青睐,便是丢了祖宗的脸,人前人后都撑不直腰。文人对诺贝尔奖企盼心切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认为中国作家是最有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汉语文学源远流长,是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拥有十几亿的读者,使用中文写作的那些杰出作家的成就并不比曾经获得过诺贝尔奖的外国作家逊色。诺贝尔奖之所以没授予中国作家,表面原因是中国文学缺乏在国际领域的广泛传播,因此在西方世界影响力不够,不过,实质上却是因为诺贝尔这个村姑对中国作家有偏见。诺贝尔奖过去奉为圭臬的艺术标杆在全球经济化的飓风中摇摇欲折,只好再绑上一根结实的意识形态铁旗杆。瑞典“翰林院”的那几个老夫子说的话不再算数了。

  近年来,诺贝尔文学奖越发意识形态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南非的库切,他最著名的长篇小说《耻》1983年获得英联邦布克奖之后,曾经被激进的评论家讥讽为“仅适合摩门教神甫阅读”;另一位以小说《卑微的神灵》获得1997年布克奖的印度女作家阿伦德哈蒂·罗伊是近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大热门,为了讨诺贝尔的欢心,她居然拒绝领取印度最重要的文学大奖,并且给印度文学院写信说反感“今天的印度依然坚持这些政策”。这都表明,诺贝尔文学奖已经堕落为一个西方意识形态的痒痒挠。

  看来,咱们既不用爱之深,也不用恨之切。要明白诺贝尔只是一个痒痒挠而已,你身上若是痒的话,越是用她挠,就越是痒入了骨;反之,若是你身上不痒的话,那她就成了一个摆设,家里有一个不多,没一个也不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