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今后,我们怎样写“网评”?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6日00:00 新华网

  于景宁

  最近,一位网友在“新华网评”上发表文章,指出:“一些时评作者近来有很不好的倾向。只要网络上出现一些热点新闻,很多人就一哄而上,片面理解,草草成文,以求尽快在媒体发表。至于社会反响如何,会不会造成虚假的舆论误导则一概不闻不问。”笔者认为,此论值得所有写“网评”的作者都好好想一想:今后,我们怎样写“网评”?

  愚以为,“只要网络上出现一些热点新闻,很多人就一哄而上”,这并不是什么坏事情,作为“网评”作者,你就是要关注“热点新闻”,就是要有这种敏感性,就是要“一哄而上”,只有如此,才能深化、扩展“热点新闻”的内涵,才能及时、快速、集中地反映各方的观点,才能使“言论频道”成为时代的晴雨表,才能使“网评”成为“声音的广场”,才能丰富人们的认识,也只有如此,“编辑”才能从众多“一哄而上”的来稿中选出正确引导舆论的高质量的稿件。倘若大家见了“热点新闻”都无动于衷,都一哄而“下”,都去关注那些“冷点新闻”,那么,“网评”还有什么吸引力,还有什么可读性呢?所以,一旦出现“热点新闻”,作者便比较集中地争相来“评”,应是一种“网评”写作的正常情况,大可不必把它视为“很不好的倾向”,2003年新华网言论频道全新改版时就公开宣称:“将继续结合当前热点问题,精选网友来稿,让更多来自民间的声音和权威媒体的声音充分交流,立体展示不同层次的观点,”现在,“新华网评”上由编辑发起的关于“公务员买私车”这个热点新闻的讨论,也是编辑在鼓励众多时评作者“一哄而上”。

  至于这位网友在文章中对一些时评作者“片面理解,草草成文,以求尽快在媒体发表”的批评,我觉得也颇值得商榷,写“时评”就是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有人“见”出的是“仁”,有人“见”出的是“智”,那就是因为对“热点新闻”的理解不同,相对而言,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新华网评”在“编读往来”中才特意提出“应当容许有争议的观点出现”,因此一些“言论频道”的页面上才有“观点碰撞”、“观点交锋”的栏目。如果大家都理解的非常全面,那还争论什么呢?还有什么可论辩的呢?反过来,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和交锋,反而有利于大家去认识最初的理解的片面,起到“互补”的作用。当然,也有不少高水平的作者,一开始就对某条“热点新闻”理解很全面,这自然更好,但决不能因此就把另外一些作者的“片面理解”认为是“很不好的倾向”,尤其是还有些互相认为对方是“片面理解”的东西,在近期还不会有什么定论,那就更得容许双方争论下去了。

  写文章自然要讲究“文道统一”,“言而无文,行而不远”,“草草”显然是会影响文章的质量和传播的,但是作者“以求尽快在媒体发表”的愿望是不错的,因为“时评”是一种时限性很强的评论,它一要求“快”,二要求“评”,如果“评”得再好但姗姗来迟的话,谁都不会用,首先“新华网评 ”就不会用。我们从一般的“言论频道”告诉作者“48小时未见采用,即可自行处理”的“通知”中,就可看出“尽快”的必要。

  至此,笔者认为这位网友所批评的那种“很不好的倾向”,“至于社会反响如何,会不会造成虚假的舆论误导则一概不闻不问”的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现象不大会出现,即使确有这样不负责任的作者,编辑也不会给他们开“绿灯”,因为“新华网评”的编辑在“编读往来”中早就告诉我们:“网友来稿都是经编辑精心处理过的”,我们从编辑编发的稿件、包括那些观点不同的稿件中,已完全可以看出和领略到编辑们所信守的原则和掌握的分寸。

  指出当前时评写作的一种“很不好的倾向”的网友,我理解其要与之探讨的对象当是一些已经登堂入室的时评作者,决不是笔者这般刚入“网评”写作之门、毫无资格“谈经论道”的新手,但笔者既然要写“网评”,看到涉及“网评”写作的大作,自然就要认真拜读,并想在提问中顺便谈谈自己对“时评”写作的粗浅认识和看法,限于水平、经验和受篇幅所限,我敢肯定,我的观点很可能也是片面的。

  (本文所引网友观点见3月24日“新华网评” )

  相关文章: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