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让发展的瓶颈成为产业升级的转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6日00:06 红网

  在3月22日的《国际金融报》上,读到一篇题为“历数浙江发展瓶颈”的文章,感觉到的并非是危言耸听。身为浙江人,这些年来,听惯了“浙江奇迹”、“浙江模式”、“浙江现象”……乍一见如此醒目地纵论“浙江发展瓶颈”,真不禁让人怵然生疑:浙江到底怎么了?等到读完文章,静心一想,浙江遭遇的这些发展瓶颈,也许正是浙江产业升级的转机。

  浙江是经济大省,却又是资源小省。资源的瓶颈制约,首先表现在能源上,“无油

、缺煤、少电”,确如哽喉之刺,击中浙江经济的软肋。一到夏天就让电,早就成了浙江许多企业主几年来挥之不去的痛。电能紧缺的问题还没解决,用地紧张的矛盾尖锐地表现出来,“有项目无地建设、有订单缺电生产”,成为浙江上下普遍遭遇的经济尴尬。许多一地难求的浙江人,只好携资离乡,另择高枝,数百亿计的民资外流,使浙江面临“空洞化”的威胁。随着浙江人均GDP超过3400美元,生活成本提升了劳力成本。对许多营利空间已经非常有限的企业来说,长了工资就没有利润,不长工资又招不到工人,“民工荒”已经使有些地方开工不足的比例,超过了生产能力的20%。浙江省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幅,虽然超过了预期目标,但增速比上一年回落2.1个百分点。这不能不说是能源紧张、用地紧张和工价上涨这“三剑封喉”的结果。

  浙江一度引以为豪的“块状经济”,竟也被认为“渐渐成为刺痛脊梁的芒针”。产业集群曾经带来规模经济、模仿学习成本的下降以及交易成本的下降,带来市场的品牌力和影响力,这确是浙江许多地区经济繁荣的重要原因。但当产能过剩成为突出矛盾时,产业集群就有可能呈现整体性危机。 绍兴因全国化纤产能过剩四分之一,整个纺织印染业如落冰窟,近1/3的印染企业遭遇亏损,这已经成为浙商沉重的话题。

  种种制约,归结到一起,聚合成一个严峻的选择:在过剩经济下,遭遇了内销压价和外部反倾销双重挤压的“浙江制造”,以往驰名中外的浙江名牌,逐渐显示出技术含量偏低的弱点,产业不升级,就会失去市场;产业升级,又意味着加大成本。或者拒绝升级,被市场淘汰;或者脱胎换骨,实现“凤凰涅槃”式的产业升级:舍此,别无选择。这既是粗放型经济的危机,但正是向集约型经济转轨的良机。即使在这过程中,经济出现短期的回落,只要能换来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未必不是好事。就像跑步,往后蹬一脚,为的正是更快地前奔。

  能源的制约,将迫使浙江在产业导向上,更加强调能耗比;工业用地紧张,将迫使浙江的各级政府,更自觉地实施“腾笼换鸟”战略;“民工荒”的加剧,将迫使浙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增长劳动工资的同时谋求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破解“三剑封喉”,很有可能将浙江经济提升到一个新的平台。有了这样的“倒逼”,浙江的“块状经济”,就有可能在整体性危机中实现整体的“凤凰涅槃”,加快实现产业升级。因为浙江经济先天具备的市场适应能力,将注定了浙江经济在危机面前会表现出自觉的理性调整。产业升级,必将是浙江经济的自觉选择。习惯于投资驱动型的民资外流,将会迫使浙江加大力度,吸纳更多技术含量更高、创新能力更强、管理水平更先进的外资进入浙江。这也是一种值得期待的“倒逼”。至于“浙江经济”向“浙江人经济”的演变,则更是一种超越资源限制,甚至超越地域限制的“浴火新生”。

  刚闭幕的浙江省自主创新大会,作出了通过政策引导,用“约15年时间力挺自主创新,彻底实现经济发展由投资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的决策,并明确提出,要将产业升级的重点,放在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五大领域(3月22日《第一财经日报》)。而这样的决策,正是基于浙江20多年的高速发展主要是依靠劳动力、资本、资源等要素投入不断增加来实现的现实,表现的正是面对瓶颈制约应有的清醒。

  浙江遭遇的发展瓶颈,代表了一种趋势;浙江表现的清醒,也代表了一种趋势;要是能由此做成一篇产业升级的大文章,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继经济上领跑全国之后,浙江未必没有可能在转变生产方式上再次领跑全国。

稿源:红网 作者:慕毅飞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