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南大+东大 20年悬疑谁解?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6日01:35 江南时报

  近日,一个搞笑的帖子在南京大学的小白合BBS上广为流传:一直以来,影响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合并的最大障碍是合并后的命名问题,南大坚持取南京大学的“京”字与东南大学的“南”字,叫“南京大学”;而东大要求取其“东”字与南大的“南”字,叫东南大学……不久,这个帖子活跃在各大高校的论坛上,并被评为“全新2006高校BBS最热门笑话”。

  其实,有关两校合并的传闻,并非空穴来风,据有关人士透露,这一说法,在教育

界至少流传了20年。

  相关人士合并之说由来已久针对两校合并的传闻,从

  事媒体的孙先生说:“这样的争论太多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在南大读书时就有这种传闻,后来争论一直不断。两个学校即使现在真的合并,我感觉也没什么新鲜了。争论的时间太长了,听也听疲劳了。”

  而对此有关注的人士则称:“关于南大东大合并的说法差不多流传了二十年,什么级别的人,什么样的形式都谈论过,很多时候都有点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味道了,但是到最后往往又没什么动静了。”他还开玩笑说,“可能这是国内高校合并现象中最‘吉尼斯’的一个。”

  实际上,南京大学从2000年以来曾考虑过与有关高校的合并,而东南大学(即原来的南京工学院)始终是南大“联姻”的首选对象。

  据笔者所掌握的材料,在南京大学百年校庆前后,体制内外至少作了四次郑重其事的努力,试图重新启动与东南大学的合并。其中包括蒋树声校长向东南大学主要领导提出的“携手共创世界高水平大学”的建议;包括2001年7月南大和东大共10位著名学者(其中6人分别为中科院、工程院院士,有5人曾担任过南大或东大的校长、副校长或研究生院院长)向江苏省及中央高层领导提出的《关于南大、东大合并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议》;包括百年校庆期间在北京的15位高层老校友向中央和江苏省委、省政府呈送的关于两校合并的书面建议。2003年9月,南大和东大的50多位知名教授学者(半数以上为院士、“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等等)联名给国家教育部和江苏省主要领导写信,呼吁政府积极稳妥地推动两校合并,以组建一所多学科集成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不但在国内卓然领先,而且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奠定基础。”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些努力迄今未获成功。南京大学也就成为首批进入“985工程”建设的9所高校中唯一未合并其他高校的大学。

  随后,记者对这二十年的论争进行了采访与梳理,试图勾勒出一个大致的轮廓。两校师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几日来,记者在两校浦口

  校区进行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对这一话题仍然津津乐道,特别是一些刚入校的新生。他们普遍认为,从历史上看,两校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从地理上看,两校不仅本部是“邻居”,分部也是“邻居”,形影不离,从发展趋势来讲,正好南大的文理配东大的工科,“珠联璧合”,基本上找不出什么不能合并的理由。

  采访时,东大一位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研究生小张告诉本报记者,“南大、东大、河海都是好学校,客观来讲南大的理科令人敬重,东大的工科确能跻身全国前列,河海在水利相关学科方面对手也不多。南京的其他学校如中医药大学、南理工、南航、审计学院等等,在各自的领域也不弱。如果为了追求规模,合并当然更好,甚至把这些学校都合并更好。但事实上合并如果不能达到整合资源的目的,还不如维持现状。就像大企业一样,真正的主营项目总是相对稳定的,真要把各有长项的企业硬并到一起,一旦体制上没能有所创新,最终只不过把目前省里的难以平衡转移到学校身上。”

  他还举了自己老家扬州的大学城,他说,扬州号称中国最大或者唯一的大学城,就是把所有的学校并到了一起———但真正主打并赢得尊重的还是他的农学院和师范学院。

  一位网友如是分析两校合并的传闻为何一直没有实现:“社会上虽然多次而广泛流传两校合并,但了解者并不多,也没有对合并的真切可行真正相信过。在近二十年的争执中,南大、东大都成为了国家985工程高校,两校校长和书记都已是副部长级,由中央组织部直接管理。合并肯定至少会使其中的一个学校消失,但到了这种地步,恐怕两校没有一位领导敢承担“历史责任”的后果。合并话题似乎成为双方互相打压的策略,而非终极的需求。历史的积怨、现实解不开的心结、对各自历史责任的固守等等,这些可能都是两校合并绕不过去的坎。”

  南大中文系的刘恒同学认为:“东大的学生有些小家子气,坦白点有些市侩,老以为两校合并等价于南大吃掉了东南,其实至于两校合并与否,与我们这一届学生很少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因为在这一事件面前,我们太微不足道了,她关系着两校将来的命运,关系着中国大学发展的布局,关系着江苏在未来的竞争力。”同时他也明确表示:“我感觉江苏以前有点只顾发展经济的倾向,殊不知在一个只是产业比重日益加大的社会,没有一所与其经济地位相匹配的大学输入人才,只会江河日下。一流的学生去了清华北大,二流的学生去了复旦上交,留下来的将会是江苏90%的建设者,如此以往……很难想像。”

  东大一位退休的老教授分析说:“本来,合并或不合并是见仁见智的事。赞成和反对的都可以找到适当的理由。在一定的范围内展开讨论或辩论,或许能达成某种共识。无奈双方在合并一事上有着长期的痛苦经历,彼此对对方失去了耐心。很多时候,论争的结果不在于两校是否合并,而在于通过论证能让很多相关的问题更为明晰。”

  南大行政系统一位不愿透漏姓名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事情根本不像大家想像的这么简单,如果只是这种意义的合并,不可能历经二十年论争都没有结果,并校操作起来的难度很大,关系也很复杂。”当记者问难度大在哪?关系有多复杂时,他却建议记者最好别采访这一话题,“你可以关注教育的产业化呀,或者是什么乱收费的,这个话题已经没什么意义了。”记者追问他为什么没有意义,他直截了当地善意劝告:“我个人认为,现在如果说你的报道能促进并校,那么还有采访的必要,如果不能促进,就显得没有意义了。”

  教育专家曾有可能,失之交臂

  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龚放教授在《南京大学个案:创建一流大学的方略与路径》一文中坦言,“从注重SCI到慎重应对“合并”浪潮,南京大学的‘另辟蹊径’和‘别树一帜’得到人们的赞誉,也引起某些质疑。”

  其实,南京大学是最早倡导通过“强强联合”来加速创建高水平大学的。

  早在1985年10月,南京大学就以校长曲钦岳的名义在《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要建一批高水平的综合大学》的文章,提出“为了培养能够适应21世纪的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需要的人才,应当尽快建立若干所高水平、多科性的综合大学”;“它们应当集文、理、工、农、医、技术、管理等学科于一校,使各学科易于交叉、渗透,相互结合,形成和发展新的学科”;这些真正多学科综合的高水平大学将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骨干”,成为国家科学研究的“强大基地”,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有力依托。文章同时认为,这种两校或数校的合并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比如:历史上有密切的关系,地理上又彼此相近,既有合作的学科基础,又有合并的共同意愿等等”。

  事实上,南京大学当时正在酝酿和南京工学院合并之事。据了解,在此之前,1985年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香山举行的首次中美大学校长会议,曾就“中国高校学科结构与改进办法”作了专题研讨。在讨论中,美国校长建议“对中国高校的设置模式从根本结构上加以变革”。他们也支持南京大学提出的与南京工学院合并的设想,“因为,在工学院再建文科、理科,或在文理型大学中重设工科,毕竟要困难得多,同时也不太经济。”

  促成南大和南工这两所同出一脉、学科互补性极强的高校郑重考虑合并的另一个因素,是两校“合则双赢”,不但可以摆脱未能列入“七五”“重中之重”所造成的被动局面,且足以与超越复旦、交大,

  直逼北大、清华并成“鼎立”之势。经过多回合的研讨,两校达成分阶段合并以组建“中国综合大学”的意向。经过国家教委批准,成立了“中国综合大学筹备组”,以国家教委副主任刘忠德为组长,曲钦岳(南大)和陈万年(南工)为副组长,匡亚明(南大)和管致中(南工)为顾问。

  合并、筹建工作次第展开之际,两校高层向国家教委提出增列为国家“七五”重点建设大学并在5年内增加投资1个亿的要求。国家教委负责人表示可以争取但无法保证,因为这一问题超出了他们的权限。而两校高层认为若没有重点投资则两校合并的难度很大,合并事宜遂因旷日持久的争取重点投资而延宕下来,失去了当初的热气和激情。进入1986年以后,由于形势的变化和南工更名为“东南大学”,两校合并之事被束之高阁。

  龚放教授认为,如果当初两校高层“风物长宜放眼量”,不拘泥于校名之争,不计较和等待国家的重点投资(其实,两校合并以后,还是有可能从多个渠道获得可观的经费支持的,例如海外的中央大学校友就许诺筹集相当数量的捐赠等等),而是坚决而果断地推进两校合并,珠联璧合,必然会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大学竞争发展的格局。机遇稍纵即逝,胜算功亏一篑,不能不让人扼腕叹息。

  政协委员优势互补,合并可行

  据了解,两年前,关于两校合并甚至已经写到了政协委员的议案中。2004年,政协江苏省委员会九届二次会议提案中有一个特别的议案:“建议江苏省组建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型大学”,提案人是南京大学环境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郑正教授,他在分析各个因素后,建议:1

  、省委省政府认真研究将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和河海大学合并的可能性。我们认为合并是可行的,优势互补的,合并后的南京大学总体实力将决不逊于复旦和浙江大学,将扩大对后面大学的优势;通过合并,江苏省将拥有一所仅次于处在首都的北大和清华的旗舰式综合型大学,而不会输给广东、山东和浙江等省,甚至也不会亚于上海;合并后东大和河海也不会有任何不利后果,只会共享合并所带来的好处,包括实力和知名度上升。合并后的新南京大学学科齐全,资源优化配置,生源也会更好。同时还可减少省委省政府为解决南大、东大之争的烦恼和负担。江苏的211学校数本来就很大,也不怕合并而少掉两个。

  2、进一步考虑将南京艺术学院和南京审计学院(全国仅有)合并进来,这样就更有特色,一些北大、清华、复旦均没有的特色,成为国内可以与北大、清华三足鼎立的大学,为进一步在国际上打响牌子创造条件。

  3、合并后仍称南京大学,因为1949年一解放南京就将当时的中央大学改称南京大学,在参与合并诸校中以南京大学实力最强,国内外知名度最高。

  4、合并后,举全省之力将新南京大学做大做强,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合理规划调整校区,提高舆论宣传力度,将其建设成为江苏的一面旗帜,江苏文化科技教育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一个反映江苏建设成就的窗口,一个联系江苏与国外的桥梁。

  校方低调奋蹄扬鞭,自力更生

  90年代风起云涌般的高校合并热使南京大学面临新的挑战和新的选择。

  对此,蒋树声校长明确了一个原则,即“并校与否应取决于是否有利于南大实现创建世界高水平大学的战略目标”。具体而言,就是看合并是否有利于学科结构的整体优化和交叉渗透,是否有利于南大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当然也要适度考虑到规模效应和社会评价等方面的问题。在《南京大学创建世界高水平大学规划》中,明确了该校的总体思路是:……力争到2020年前后,以其科学作风严谨、学术环境卓越及多学科综合优势,跻身世界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前沿,进入以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为重要标志的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而对于这个规划的细节解读,龚放教授认为“综合性”是指拥有结构比较优化、门类相对齐全的学科体系,能够覆盖文、理、医、工等主要基础学科及应用学科领域,其中大部分学科要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若干学科要在国际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和较强的竞争力。

  然而南大目前的学科设置与这些规划指标是存着明显差别的。听说记者采访这一话题,一位从事媒体的朋友发来一个电子邮件,说这是在不少论坛里出现的很有深度也较为准确的一种洞察:“事实可能证明,南京大学与东南大学的合并一事从此已无可能。两校的现任校长即将到龄身退,南大的蒋树声校长已升任民盟中央主席,东大的顾冠群校长已被安排江苏省科协主席一职;与此同时,两校都安排了正厅级常务副校长和常务副书记,接班人选大致有了着落。两校合并之事的建议虽曾在小范围内征求意见和酝酿,但省部领导层对两校合并尚未形成统一认识,虽然周济部长倾向合并,但教育部不少领导在公开场合表示大规模合并已告一段落,教育部直属高校不再进行合并;虽然江苏领导层对需要与之相称的高水平大学有共识,但需要一所还是两所甚至更多,无法从公开的讲话或报告中发现些许端倪,听说李源潮书记希望合并,但春节期间,江苏梁保华省长看望了东大新当选的孙伟院士,拿出2000万元省长特别金支持其建实验室,另外又去看了南工大的徐南平院士,也给了1000万元,是否去了南大或给了钱,不得而知,省长的行动这不仅增强了东大方面反对合并的信心,也无疑给人们留下许多联想的空间可想而知,两校合并在议事日程上就要退后一档了。”

  同时,本报记者发现,东大校长顾冠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达出对高校合并现象的看法:合并不是一流大学建设惟一的路径。“大学合并,尤其是强校之间的合并,会使部分名牌大学的无形资产彻底丧失,会在一段时间内产生不安定现象,需要艰巨磨合,这就耽误发展时机,也会增加管理成本和管理难度。‘强强合并’还会使我国大学的面貌严重趋同,都成为文理工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反而失去了特色。”同时,顾冠群说,“一个城市或地区有两所甚至多所重点大学不是坏事,而是好事。这样可以构建更加合理的学术生态,在合作和竞争中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江南时报》(2006年03月26日第十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