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道不尽文人风骨 忍不住泪洒会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6日08:58 南方日报

  中大追思戏曲研究泰斗王季思董每戡

  道不尽文人风骨忍不住泪洒会场

  本报讯(记者/李晓玲梅志清)斯人虽已逝,风范自长存。昨日,100多位海内外戏曲研究专家齐聚南海,参加中山大学中文系举办的“纪念王季思、董每戡百年诞辰暨中国传统

戏曲国际学术研讨会”。两位大师的弟子亲友共聚一堂,深情追思大师的文人风骨。说不尽的往事,道不完的感慨,不少人忍不住泪洒会场。

  搀扶任课老师感动学生

  中大中文系黄天骥教授至今仍清晰记得那一幕,1979年,拨乱反正未久,学术百废待兴。有同学向王季思先生反映,某任课老师普通话讲得不好,教学效果不佳;等到新学期的第一节文学史课,王先生不顾年迈体衰,赶在任课老师之前来到教室,对同学说:“大家对任课老师教学的意见,我是知道的。不过,你们也许不知道,任课老师遭遇坎坷,他20年没有教课了。今天,他能走上讲台,这已经很不容易了……”上课时,王先生不仅坐在第一排听讲,还几次走上讲台替任课老师擦黑板;下课之后,同学们齐齐起立向任课老师致意,而任课老师也向王先生鞠躬,然后搀扶着老人家,一起离开课室。当时在场的同学们感动得眼睛都湿润了。黄天骥说他一辈子都忘不了王老师那高大的身影,更懂得怎样做人,怎样助人,怎样教书育人。

  不能握笔双手夹着写巨著

  另一位大师董每戡教授一生坎坷艰难,因董先生1957年后就被迫离开中大,随夫人回到湖南,直到1979年才归校,董先生的弟子相对少一些,但这些都无法阻挡后人对这位人生如戏的戏剧家的深情缅怀。

  戏曲研究专家苏寰中教授在追思会上讲述了董每戡教授艰难的治学经历。1957年,董每戡被划为极右分子。一天,董每戡听到门外声音嘈杂,担心红卫兵前来抄家抄走自己的书稿,匆忙将200万字的书稿塞进厨房。谁知这一塞就是许多年,书稿被老鼠啃噬毁坏一半,后来董每戡先生只得凭记忆重写、修改、补充。

  “当时董先生家徒四壁,苏东坡被贬海南的时候曾说过一个‘六无’,即‘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董先生连这‘六无’都不如。”苏寰中说,据他的儿子董苗回忆,董每戡先生睡的是两个空书箱搭起的门板,没钱买稿纸,就上街捡烟盒当稿纸用,为了节约,笔划写得小如蝇头,齐整工细。

  然而最艰难的还不是经济方面,董每戡先生的双手当时已病颤得握不住笔。不得已他先是用右手握拳写字,右手写不了又换左手,两只手都写不了的时候就用双手夹着笔写字。最终写就的那200万字书稿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说剧》和《五大名剧论》等著作,奠定了中国戏曲的研究方向。

  人物简介

  王季思,原名王起,中国古代戏曲研究专家,特别是对元杂剧《西厢记》的研究甚深,力作《西厢记校注》尤为学术界所重视和推许。晚年带领中大老中青三代学者为核心力量,耗时6年整理出版《全元戏曲》,“一代之文学”的元曲终于有了和它地位相称的文集。

  董每戡,我国现代著名的戏曲史研究专家、戏剧理论家和剧作家。他学贯中西,国学功底尤深,是继王国维之后,抓住戏剧艺术的行动性、表演性物质,独辟蹊径地研究中国古今戏剧而成就卓著的学者之一。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