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国距离科技自主化是远还是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6日15:21 新华网

  

中国距离科技自主化是远还是近?

  2005年6月,信息产业部在北京发布了由海信集团研发的我国音视频领域第一枚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的数字电视处理芯片―“信芯”。(新华)

  中国的科技企业只是世界的打工者?中国到底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高科技?中国距

离科技自主化还有多远?这些似乎不是新鲜的话题,只是近来这个话题重又被提起,它提出的时机恰逢中国刚刚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之后不久,因而让这个旧话题再次引出新的讨论。

  2月初中国发布的《纲要》表示,“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而要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就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纲要》还指出,“自主创新的主体是企业”。

  20世纪90年代初,为了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中国政府做出了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决策,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应运而生。高新区以智力密集和开放环境条件为依托,主要依靠国内的科技和经济实力,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科技资源、资金和管理手段,通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的优惠政策和各项改革措施,实现软硬环境的局部优化,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建立起来的集中区域。

  高新区为科技成果快速商品化、产业化提供了一个环境条件,使得一批年轻的高新技术企业,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迅速成长,显示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

  如今15年过去,中国的高科技企业发展如何呢?从数据上看,截至到去年年底,中国国家高新区列入统计的企业有45000家,其中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有30000家,营业收入超亿元企业达3000家,外商投资企业(含港澳台企业)达8000家,年末从业人员达到480万人。全国53个国家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都取得大幅度的增长。

  2005年,中国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本土高新技术企业快速成长,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已经超过200亿美元。

  对此,经济学家郎咸平最近提出,单纯的数量不能证明园区的成绩。中国的高科技思维是中餐馆似的思维,是不讲工序、不讲纪律的思维,一个没有纪律的团队是根本无法成长为微软的;中国根本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高科技,因此,中国也没有真正意义的高科技企业。一些对此观点表示赞同的人士认为,中国距离科技自主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而反对的观点则认为,在高科技发展方面,中国已经走上了自成体系的快速发展之路,在产业政策、产业规划、产业支持、产业品牌、产业宣传等全方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中国高科技:一个幻象

  

中国距离科技自主化是远还是近?

  成为国际奥委会全球合作伙伴的联想集团依然经常被评价缺乏自主科技能力。(张旭)

  经济学家郎咸平: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高科技,因而也就没有真正意义的高科技企业。国内数得上号的高科技企业如清华紫光、方正、中关村(实际上是一家地产公司)以及大唐集团都是反面案例,唯一值得称道的仅中兴通讯一家。

  通过数据分析,我认为联想早期的收购和注资行动使其资产不断增加,然而由于联想在购入新的业务时并没有详细的发展蓝图,联想的总资产虽有增加但其资产回报率却逐年下滑,由2001年的19%下降至2003年的12%。联想的互联网业务经营艰难,与赢时通的合作于一年后宣告失败,亏损超过2亿港元,其后与美国在线的合作亦因双方各自的内部问题,致使合资公司在两年内没有实际运作的情况下以亏损收场。

  “目光短浅”主要表现在联想的IT服务业务方面。联想的IT服务业虽然一直处在亏损状态,但其业务的发展却有很高的增长,甚至比市场的增长还高出很多。例如,2003年,全国IT服务业的增长为31.5%,而联想的增长是198%;另外,联想在IT服务业内的咨询服务表现出众,2003年,联想以3.5%的市场份额首次跻身中国IT咨询市场前三名,仅次于IBM的11%及惠普的8%,在国内IT咨询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但联想却在此时戛然而止,停止进攻。在2004年7月将旗下的IT服务作价3亿元转让给亚信科技,以换取亚信科技15%的股权。联想退出,究其原因是IT服务业收入并未能达到联想预先订立的目标。我认为,联想并未给予IT服务足够的时间来达到目标,就匆忙退出,此为目光短浅之举。

  联想轻视研发,它从2000年就一直实行“贸工技”战略,把技术放在较次要位置,在2004年才有所转变,开始重视研发,但当年只投入2亿元作研发资金,占当年总营业额还不到1.2%,而相比华为和海尔的研发投入,联想只能望其项背。华为每年投放不少于营业额的10%资金作为研发,海尔亦拨出不少于营业额的5%的资金,联想明显是落后的。

  我的案例研究都是透过公开数据,因此无法分析华为。以中兴的例子来看,华为也应该是好的,但是以中国如此之大,而今仅有少数几家高科技公司是绝对不够的。

  2002~2003年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发表的《国际竞争力分析报告》显示,中国2002年的技术基础设施和科学基础设施分别排在42位和24位,是非常低的。而中国的总体竞争力(包括经济表现、政府效率、企业效率、基础设施四大指标组成),从1998年的21位下降为2002年的31位。

  即便是这个排名结果,很大程度上还得益于“经济表现”一项,因为中国近年来一直保持了高速的经济增长,但其他的几项如政府效率、企业效率、基础设施等在世界上排名一直都在30~40位左右,一般来讲,经济增长长期的高速度是很难保持的,如果去掉这一项,得分就更低了。

  另外,中国科技研究开发效率低下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我们的研究人员数量是世界第二,但我们的产出却在世界最低之列。

  自由撰稿人方家平:朗咸平的话听起来确实相当刺耳,然而“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对待朗教授的批评,我们的企业可以辩解,但切不可轻易地否定甚至不屑一顾,就算他的话可能有些过头,我们也应怀着兼听则明的理智心态去倾听、去反思。

  此次朗咸平对中国高科技企业幻象的批评可谓尖锐,必定会招来那些知名企业的不满,他们会千方百计地拿出自己拥有多少专利、如何重视研发的数据来证明自己是高科技企业。如果这样,那实在是误解了朗氏力促中国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的良苦用心。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对照朗氏的批评,反思检讨自身的不足,从而更好推进高新技术的发展。朗咸平对于联想等中国高科技企业的批评,决不是无中生有。只不过,我们身在科技的幻象之中,不易识庐山真面目罢了。前不久,新华社报道说,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2004年我国的发明专利申请为13万件,其中一半来自跨国公司;而且国内申请的专利仅有18%是发明专利,而国外企业86%为发明专利。这样的现实不正印证了朗氏批评的正确吗?就是联想等知名高新技术企业又能拿出多少在国际上领先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前沿技术呢?因技术的滞后拖累中国企业的发展的事实还少吗?

  “中国没有真正意义的高科技企业”这话虽然偏颇,但却击中了时下中国高科技企业发展的软肋,即便是朗咸平并没有到中关村等高科技园去考察过,但他的话值得我们深思。笔者曾经到过一些高科技园调研过,发现很多所谓的高科技企业无非是在组装人家的东西,没有半点技术含量,但是却打着高科技企业的幌子、享受着高科技企业的优惠政策。这种现象不是幻象是什么?

  人都喜欢听好话,企业也一样。如果我们整天沉浸在高科技发展的大好形势之中,而听不到不同的声音,那么于高科技企业本身、于整个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都将产生不利影响。在当前自主技术创新作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但愿郎氏的一番话能够成为一剂清醒剂,推动中国高科技变科技幻象为发展现实。

  自由撰稿人小海:我们国内太多的所谓科技产品都经不起推敲。因为太多我们以为骄傲的品牌及其产品,在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儿上都不是中国自主研发制造的。

  中国的确有着自己的高科技环境和相关产品,可关键是:有几个是在亿万国人面前的机器上使用着的?这些只给极其少数人使用、甚至有些还只是实验室样品的东西,怎么撑起“国产高科技”这几个字?就算主打未来,可这个未来有多远?当市场全部被人占据的时候,这些能高傲出什么?

  作为外行,无需要知道太多,只要想想手里用的、眼前看的和耳朵上听的,就知道国内的高科技市场及其产品是姓“中”还是姓“洋”了。

  没有人能否认中国在世界高科技环境下“打工者”的身份,最起码儿在短时间内我们难以更换这一角色,可这个短时间究竟有多短呢?在国际核心技术及其专利的围堵、洋产品的全方位市场蚕食打压和自我依然混沌的今天,所谓的中国高科技现状真的只能是场“幻象”。

  中国距离高科技完全自主化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别人还会留给你多少时间,对手还会给你机会?

  《中国新时代》杂志执行主编张刚:中国的企业,只是部分做大做强的企业意识到了研发或是高科技这一块,但大量的中小企业,还是在模仿甚至盗版,技术很低,结果生产了大量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

  中国高科技已经走上快速发展之路

  

中国距离科技自主化是远还是近?

  网络评论家金心异:中国的“高科技”企业虽有部分如同郎咸平所斥责的“幻象”,现实中,更多的“高科技”企业也在迅速发展。

  中国也许没有真正的高科技企业,但是高新技术企业还是有的吧?关键是如何给“高新技术企业”下个定义。

  要知道,中国绝大多数省份、许多城市宣称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像北京、深圳、上海这样的城市,纷纷宣称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已占到了其工业总产值的1/3甚至更多(上海的数字是40%强,深圳的数字是50%弱)。

  而且,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的科技主管部门,其中会有一个机构专门负责审定“高新技术企业”的资格,还有不少城市政府设有“高新办”,更不消说全国数以百计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我们国家从上到下,用的都是“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而不是“高科技产业”,后者是指在全球真正领先的技术及产品,而前者,外延要大多了,一般来说要包括:全球领先;国内领先;国内较领先且比原来有改进。

  即便一定要说高科技企业,难道中国真的就一家也没有吗?中国真正意义上的高科技企业也许不多,郎教授所提到的那些现象让人刺痛,但是也许还是有几家的吧。

  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高科技落后的事实,中国的研究人员数量全球第二,与中国技术落后,二者并不矛盾。从技术革命的角度来说,中国100年来一直就是一个所谓的“追赶国家”。

  “追赶国家”有多种追赶方法,说得拗口一点就叫“追赶战略”。比如说,人家领先的技术,一直未公开,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居然也掌握了,也许还比前面的人落后,但比后面的人已先进许多了,这是一种办法;

  比如,人家发明了一种技术,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更进一步,或者在这种技术形成产品的工艺或功能改进上,玩出新花样,这也是一种办法,据说日本人就是用的这一招;

  还有一种办法,技术也是商品嘛,你虽然研究出了新技术,但如果你愿意卖,而且我愿意买进,那就等于我获得了这种技术,这20年来中国实施的“技术换市场”,卖出市场买进技术,做一回交易,大概就是这种办法吧?这两年我们进行大反思,开始追求“自有知识产权、自有品牌”,大约是对这种方法的扬弃;

  也还有一种办法,选择在技术完全更新换代的当口,在技术革命的节骨眼儿上,实行卡位战略,掐准了点儿,取得领先,这大概是韩国三星的办法吧?据说有人就建议中国的汽车产业采取此种战略,在传统汽车上咱是拼不过你们,但是在电动汽车上,大家都同时站在起跑线上,说不定就此进入先进国家行列了呢。

  自由撰稿人李才:我听过郎先生的演讲,他那天是这样说的,他说中国上市公司的所谓的高科技股,没有几个是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都是引进了国外的某个尖端产品然后在国内进行生产,然后在国内他就是老大,可是这个老大是要依附国外的,说到底像个傀儡政府,如果国外中止合作或者有什么情况的话,这样的企业是无法保证其市场竞争力的。当然,我不得不说他说得有道理,因为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我们本来就需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但是他不能一叶知秋呀,我们难道没有危机感嘛?我们不正是在师夷长技以制夷嘛?

  我也承认,我们还没有拿人家那么多的诺贝尔奖,但是成功需要时间,科学也要过程。资本主义比我们先发展最少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现在纵观全球,没有那个国家能够像我们一样地稳定增长,这难道不证明我们是一个正在积极学习的国家嘛。有了这样好的气氛,不正是一个孕育高科技技术的气氛嘛?就算我们现在还没有,那这个时间还会很长么?已经可以说近在眼前了吧。更何况我们的飞船、我们的核运用……,我只是想说,要用乐观的态度来看待我们的企业,中国虽然还不是一个经济强体,但从各个数据来看,没有一个经济强体可以忽视中国,这不也就证明了我们的位置是不容忽视的嘛!如果我们没有技术,怎么可能取得这样的地位。

  高科技园区及高科技产业理论研究学者盖城:说中国根本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高科技,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高新技术企业,那是因为郎教授没有到过中关村。比如联想集团,据我所知,今年联想的研发投入预计高达25亿元人民币。2004年底联想集团整体并购IBM的PC业务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计算机公司,原IBM的1500余项专利皆归联想所有,加上此前自主拥有的1000余项专利,联想目前已拥有2500余项专利;最重要的是,联想将在此基础上进行持续创新,今后每年都将把营业收入的2%投入到产品研发与技术创新上。

  中关村自身拥有独特的创新文化,如果郎教授有机会到中关村参观考察就可以感受到。

  北京中关村V815民族品牌联盟:我们认为郎先生的观点失实。郎先生用5年前对中国个别高新技术企业的负面报道来说明整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显然有失偏颇。

  中国高科技绝对不是“一场幻象”--看华旗资讯的数码相机、信威通讯的手机、中星微的芯片、中关村科技软件的中间件软件、曙光计算机、海信的电视芯片等等,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已经获得了世界范围内的高度认可。这些企业哪家不是高科技企业?这些产品哪个不是高科技产品?华旗资讯的爱国者数码相机赢得了英国首相布莱尔的高度评价,还获得了国际专利;全球第一家研制出非典疫苗的就是中关村的企业;神舟六号飞船也是一件使用中关村上百家高科技企业技术的高科技产品。

  批判很容易,难的是能够有效地发展。中国在高科技发展方面,已经走上了自成体系的快速发展之路,在产业政策、产业规划、产业支持、产业品牌、产业宣传等全方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中国的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需要各位经济学家及时地认识和理解,需要更多的正面宣传。

  相关报道

  来源:北京周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