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力量推动社会发展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7日05:08 光明网-光明日报 |
编者按 3月25日,本报头版头条发表通讯《文化繁花绽放彩云之南》,报道云南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可喜态势。今天,本报发表该通讯下篇,介绍“云南经验”的成效,供各地同志参考。 放手搞产业创新求发展 在云南,在大理,在洱海边,在苍山下,人们时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大理,一生不能不到的地方。过去,这句话里蕴含的深意,是指大理的美丽风光、悠久历史、民族风情和灿烂文化。而今天,当我们放眼神州,寻找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可供借鉴的成功范例和宝贵经验时,可以发现,大理,同样也是一个不能错过的地方。 大理是一个令旅游者向往的人间天堂。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这片世外桃源般的土地上,也开始滋生出阻碍大理人飞奔脚步的泥沼。各自经营的旅行社之间,三角债问题严重,互相拖欠,恶性循环;与一些著名景点满足于给游客浅表的视觉感受、不注重景点深层文化价值开发同时,个别旅行社甚至低价恶性竞争,带着游客到大理古城的城门前照个像就离开了。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着大理支柱产业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春风吹拂下,大理以转制改制为突破口积极推进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开始踏上了一条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文化力激活经济力的发展之路。大理旅游集团的组建,是这条发展之路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大理旅游集团由六个不同性质、不同管理体制的单位组建而成。其中,三塔公园、蝴蝶泉公园、洱海公园属事业单位,职工是国有事业单位职工身份;三塔公园归文化局管理,蝴蝶泉公园、洱海公园归建设局管理;几家旅行社既有国营的也有民营的,且分属不同的部门。要实现大理旅游业从事业型向产业型的转变,就必须重新整合资源,打破部门、行业、地域的界限,改革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才能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面对这一困境,大理州、市党决心下大力气,放手搞活文化产业,开创大理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局面。改革中,三塔公园、蝴蝶泉公园和洱海公园全部由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一次性转制为企业,职工中止事业身份,全部划归集团实行企业化管理。体制的转变和归属的改变,使大理著名景点的绝大部分融为一体,过去长期处于小、散、弱状态的大理旅游业,在改革中闯出了一条新路,壮大发展起来,在2003年遭遇非典负债亏损达1000余万元的状况下,2004年、2005年实现利润分别为2000万元和2300多万元。 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和谐发展同时,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也在大理全面铺开,《蝴蝶之梦》上演一年来演出超过400场,社会效益与市场效益双丰收,在去年底举行的中国舞蹈荷花奖评选中获得4项金奖银奖;大理州新华书店等4个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大理州、县(市)电影公司等14个国有企业一次性改制为民营企业;以天龙八部影视城为基础打造的国际性的影视拍摄基地令人瞩目…… 近年来,云南各地充分利用优美自然环境和浓郁民族特色,陆续开发建设了一批影视拍摄基地,大理天龙八部影视城是大理2002年为央视拍摄《天龙八部》一剧时量身建设的一座影视城。在昆明、曲靖、元谋、丽江、保山等地,昆明玉龙湾影视城、曲靖翠山影视城、元谋影视基地、丽江束河茶马古镇影视基地、保山哀牢王宫影视拍摄基地等一批影视基地已初具规模,《西游记》、《无极》、《千里走单骑》、《神话》、《茶马古道》等剧都曾在这些基地拍摄,云南已成为令众多影视导演瞩目的“天然摄影棚”。 与影视拍摄基地建立的同时,曾经诞生过《五朵金花》、《阿诗玛》、《山间铃响马帮来》等国产电影名片的云南,也不断呈现出影视创作拍摄的崭新局面。从《婼玛的十七岁》荣获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故事片奖、《德拉姆》获得华表奖最佳数字电影奖、《好大一对羊》荣获加拿大维多利亚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到成功举办纪念中国电影百年云南红河电影周,到聚集两岸三地10位青年女导演、在一年之内拍摄制作完成10部风格各异影片的《云南影响》新电影系列工程的启动,云南在影视拍摄制作这个最具国际文化产业标志性特质的文化品种上,呈现出一个快速推进、成绩卓著、异军突起的喜人态势,迎来了一个影视产业发展的高峰期,正在重铸云南电影曾经有过的辉煌。 三年来,云南拍摄了一批有影响的影视作品,却走了一条产业化的道路,没有拿国家的钱去拍,原来每年省财政有一大笔资金是作为影视拍摄和戏剧创作的预算,影视拍摄没花钱却在国际国内获了不少奖,这些钱省了下来,转到各州市推动各地文化艺术的创作发展。 找准突破口开创大局面 云南省委副书记丹增说,云南有着优美迷人的自然风光、温和宜人的气候、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绚烂多姿的文化,是一个进行文化艺术创作的富矿,也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富矿,搞文化产业不破坏自然生态,不污染环境,自然资源越开发越少,而文化资源是越开发越多,何乐而不为呢。 2003年,云南省在文化体制改革号角刚刚吹响的时候,就确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三年三步走”战略——2003年为“统一思想年”,2004年为“文艺繁荣年”,2005年为“产业发展年”。与此同时,还确定了全省重点发展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娱乐、民族民间工艺品、演出演艺、体育、会展等七大主导文化产业。在中央确定的全国综合试点丽江市之外,云南省委、省政府又确定了大理州、保山市的腾冲县作为全省文化改革发展的综合试点,将省图书馆、省杂技团、昆明市电影公司分别作为全省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试点,云南全省形成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三个不同层次6个地区和单位的试点格局,在全国率先踏上了一条以点带面,分多角度地探索改革发展之路。 为了让云南各地各级的干部更深刻地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云南省还先后在大理、丽江等地相继举行了数期全省文化产业高级研修班。全省16个州市的党政负责人在高级研修班上,听取了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以及专门邀请的国家著名文化产业专家所作的有关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题辅导,并围绕着“什么是文化产业?”“为什么要发展文化产业?”“怎样发展文化产业?”等主题,进行了深入学习和研讨,各级党政负责人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晏友琼说,当今时代,文化产业作为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的产物,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文化也是一种生产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丽江市委书记和自兴说,今天我们搞文化产业不能只盯着GDP,而应该讲“财富”,这个“财富”是包括文化、包括精神的,其价值远远大于GDP。大理州委书记顾伯平说,一个社会的整体力量无一不是文化力量与经济力量、政治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精神力量的文化力量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之中,一起推动社会前进的车轮。 云南各级党政部门负责同志对文化产业的深刻思想认识,对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了这个保障,云南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在全省各地迅速地开展起来。发展文化产业既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突破口,同时也成为体制改革的一个推动力和一个试验田。丹增说,根据云南的实际情况,我们觉得发展文化产业应该作为体制改革的一个探索,通过它积累一些经验,让体制改革所需要的力量,在文化产业化的过程中探索、生长出来,壮大起来,然后借此推动文化体制的改革。譬如说丽江市民族歌舞团和《丽水金沙》,如果我们不先探索文化产业化的道路、在获得成功之后才将其完全转制,而是一上来就搞体制改革,无疑是将其推向困境。事实上,我们是在歌舞团产业化道路进行了成功探索后,搞好以后才进行了整体转制,将整个产业交给了市场。 云南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成果,证明了这条探索、改革和发展之路的成功——改革之前的2002年,云南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为3.42%,改革之后的2003年占GDP的比重为4.01%,2004年已占GDP的4.5%,2005年云南文化产业的产值达到200多亿元,大约占全省GDP的5.6%。 最近,云南省委、省政府已经正式宣布,把文化产业作为云南的新兴的支柱产业,确定了“十一五”期间云南文化产业的产值要占到GDP的8%-10%的目标。云南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丰硕成果和可贵经验,已在当代中国社会和文化发展史册上写下了这样一笔——文化力已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一股强劲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