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 开拓 跨越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7日05:08 光明网-光明日报 |
前不久,美国哈特森研究所发表题为《中国向前跳了一大步》的科技竞争力分析报告,重点分析了中国三个自主创新案例:一是中国未来几年将发射100颗卫星,从而形成全球地面观测系统;二是曙光4000-A超级计算机;三是能支持Linux和Windows操作系统的龙芯2号CPU芯片。后两个成果来自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而在全球地面观测系统中,包括以中科院微系统研究所为主研制的“创新一号”存储转发通信小卫星。 哈特森研究报告,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科院在“知识创新工程”中取得的激动人心的成果。 “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是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战略部署,中科院先行实施“知识创新试点”,从此,创新、开拓、跨越,成为中科院上上下下魂牵梦绕的追求,继而成为中科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追求。 90项重大成果星光灿烂 国际前列、国际先进、世界纪录,当关注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的成果时,这样的字眼不时跃入眼帘。 亮点之一:国外媒体惊叹,不知不觉间中国科技跨越发展 美国碲镉汞物理化学国际会议主席,评价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有关碲镉汞薄膜的14项研究结果时表示:“不仅赶上世界水平,而且在某些方面走在国际前列。”这一成果已被收入国际权威科学手册,作为碲镉汞研究的标准数据和表达式。 国际土壤分类委员会主席H·Eswaran指出,“人为土纲的建立是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重要创新之处。”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等37个单位进行的研究,在世界上率先建立了人为土分类体系,已被国际分类组织全盘接受,列入世界土壤百科全书,成为世界主流分类之一。 被誉为“我国大型科学仪器出口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范例”的,是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和同济大学联合开发的扫描电声显微镜,总体技术指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是国内外至今唯一实现商品化的电声显微镜。 在事关现代化全局的战略高技术领域,在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公益性创新领域,在原始科学创新和重要基础研究领域,在应对突发事件以及事关国家安全的科技创新领域,8年来取得的90项重大科技成果,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国外媒体惊叹:“载人航天的成功、基因图谱的破译……在不知不觉之间,中国的科学技术已经跃居世界前沿。” 亮点之二:我国科技人员说,基础研究领域的“英雄时代”结束了 国际权威科学刊物《细胞》在过去25年从未发表过中国科学家的论文,2005年却接二连三地发表中科院的论文。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张旭说:“以前国内学者只要在国际著名杂志上发一篇文章,似乎就成了英雄。从2005年开始,生命科学领域的‘英雄时代’结束了。今后可以用平常心对待论文发表,回归科学研究的本义。” 又岂止是生命科学领域的《细胞》杂志!以往,对于中国绝大多数科学家来说,国际综合性权威刊物《自然》和《科学》可望而不可及。然而,进入知识创新工程6年中,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学家就“光顾”43次。2005年中科院专家在上述两家权威刊物发表论文34篇,占据全国44.7%。 作为衡量科研机构“产出”能力的重要标准,2004年,中科院发表SCI(科学论文引用索引数据库)论文较1998年增长115%;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近14倍,软件著作权数增幅更高达20倍。有关方面统计,2004年度在全国科研机构中,以第一作者出现,被SCI收录的论文数和国际被引用论文数居前20名的单位均为中科院研究机构。 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科研成果、论文只是知识创新工程表层的亮点,”中国科学院新闻发言人、办公厅主任蒋协助说,“更深层次的亮点应是:具备了对世界科技前沿的战略眼光和把握能力,不再跟着国外科技文献亦步亦趋找选题;科研机构水平迅速提升,有的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解决了科研队伍代际断层问题,科研人员自信心明显增强。” 亮点之三:科研机构接近世界一流水平 中科院有这样一个研究所,曾先后有多位诺贝尔奖得主以及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物理奖提名委员会主席造访过,他们考察后对该所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这个所在该领域国际顶尖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从知识创新工程前的每年两三篇快速上升到2005年的二十七篇。据权威机构统计,这一领域的国外一流研究机构每年在这些顶尖刊物上发表的研究论文大致在20至50篇之间。 这个所就是中科院物理所。该所副所长孙牧介绍说,这几年每年都有来自哈佛大学、德国马普学会、东京大学物性所等国际一流研究机构的著名科学家来访。同时,近年来我们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应邀在国际重要学术大会上做邀请报告。 这些说明,物理所已经具备了和国际一流机构平等对话的实力。 目前中科院系统科研机构发表的科研成果,不论数量还是质量,与国际同行已基本相当。在创新工程三期,中科院可望有十几个所进入世界一流水平。 亮点之四:科技人员自信心明显增强 不仅物理所满怀自信,在知识创新工程中,中科院在创新实践中,培养、造就了自己的科研队伍,整个中科院科研人员精神面貌一新。 中科院综合计划局副局长、研究员吕永龙说,知识创新工程8年来最大的变化是自信心明显增强,这表现在各方面:在和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对话方面,10年前往往需要仰视对方,今天已开始平等对话;在国际会议设置翻译方面,10年前参加国际会议,考虑到一些人员的需要,我们需要设翻译,现在中科院举行国际会议,除非政府官员参加,一般不设翻译;在参与评审活动方面,以前更多的是我们邀请外国科学家为我国科研成果把关,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学家被国外聘请为评委,参与国际研究计划、项目、刊物论文乃至学位论文评审;在经费支持方面,以前,出国经费奇缺,很难住在会议指定宾馆里,这样就缺乏与外国科学家平等交流的机会,现在,不但经济上有一定保证,更主要的是中国科学家的工作受到国际同行认可,一些国际机构乐于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现在,外国科学界越来越希望听到中国科学家的声音。 引领科技创新辐射全国 随着知识创新工程的开展,中科院引领辐射科技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 亮点之五:院地合作快速推进 中科院院地合作局局长助理白建原介绍,作为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地,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8年来,面向全国经济建设主战场,积极推进院所投资企业社会化、产业化,院所引导创办企业,营业收入从1998年的232亿元达到2005年的1230亿元。截至2004年6月,中科院与27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全院通过技术转移转化为地方新增销售收入从2000年的72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414亿元,利税46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