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汤河截流保证直升机取水灭火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7日05:15 新京报

  200米截流水面平稳且水位略高,两飞机出动78架次参与灭火

  

汤河截流保证直升机取水灭火

  从飞机上俯视,红吊斗底部打开,巨大的水柱倾泻而出,在半空如礼花散开。水柱呈白色,挂在半空中,底部如同浓雾四射,洒落于火场内,情景十分壮观。

  

汤河截流保证直升机取水灭火
汤河截流保证直升机取水灭火

  红吊斗底部打开,沉入水底,装满后底部盖子合上,过程不到1分钟。大约每10分钟,飞机往返一次。昨天两架飞机共出动78架次。

  本报讯昨日,陆军某部的两架直升机继续参与灭火,基本将东线火势控制。据机组人员称,昨日,两架机出动78架次,两日共出动125架次。为保证飞机取水方便,当地还对取水河流进行了截流。

  两架直升机于6时30分准时出发,每10分钟一轮次往返于火场与取水点之间。至下午5时许,两架飞机共出动78架次,东线的火被全部扑灭。在汤河取水点,记者看到,由于高空寒冷,红吊斗外侧和绳索上,都结满了冰。取水时,吊斗底部打开,沉入水里,然后底部盖子合上,飞机升空离去。整个取水过程不到一分钟。

  据机组人员称,刚开始,上级安排他们在火场附近的水库取水灭火,但经过飞行员观察,觉得喇沟门乡汤河对面更适合,并且,汤河对面的农贸市场适合降落。随后,工作人员将两米多深的汤河堤坝闸门关闭,以保证飞机取水便利。

  记者看到,两条堤坝间隔200米左右,中间的水面比较平稳,且水位高出堤坝外的水位。

  机组人员介绍,前日,他们到达现场后看见,火势由西向东呈现为倒V字型。东线火情较小,但因为西线靠近原始森林,所以先集中力量将西线大火扑灭。

  ■现场目击

  巨大雾状水柱从天砸下

  记者参与山火扑救,5小时记录东线山火扑灭过程

  昨天上午,记者跟随转山村的管护人员进山,感受灭火现场气氛,亲身参与灭火战斗,并目睹了直升机高空洒雨的壮观景象。

  5时40分

  昨天早上5时40分,数十名转山村的管护员在大北沟西梁入口处集合,整装待发。此刻空气寒冷,山脚下到处都是积雪和冰块。

  6时30分,记者爬到大北沟西梁最高峰高尖崖下,距火线仅数米之远。从该处往东面看去,一条连绵五六公里的火线,将记者所站位置附近的火线,与大北沟西梁的头道穴处火线,连接成一片火海,并往东边蔓延。火海所到之处,一片“劈劈啪啪”的声音。在火海的上空,浓烟滚滚,一层未来得及散去的烟灰压在头顶,让人根本瞧不见天空。

  6时45分

  6时45分,远方的天空传来“轰隆”声,一辆军用直升机由南飞来,迅速从火场上空掠过。紧接着,飞机在火海的上方盘旋了两圈,侦察了一番现场情况后离去。

  7时07分

  7时07分,一辆下方悬挂着红吊斗的飞机出现。它缓缓飞到大北沟西梁西边,突然,吊斗底部打开,巨大的水柱倾泻而出,在半空如礼花散开。远远看去,水柱呈白色,挂在半空中,底部如同浓雾四射,洒落于火场内,情景十分壮观。

  2分钟后,又一架悬挂水桶的直升机出现,恰好经过记者头顶,仅距数十米。飞机略停了一下,然后,吊斗底部打开。顿时,“大雨”迅速而干脆地砸了下来,记者立刻感觉眼前一片白雾,身体像被无数支水枪击中,十分疼痛。

  同时,四周也传出“哗哗”之声,仿佛给大火盖上了一个雨罩。“大雨”所到之处,山火瞬间熄灭,十分奏效。30秒后,飞机离去,“哗哗”的声音也戛然而止。

  7时20分

  7时20分,北京军区某部队数百名陆军官兵赶到记者所在山头下方。据了解,西线的山火本已扑灭,但由于前晚风向转变,昨天,东线的火势又逐渐往西烧去。上午8时29分,记者从武警官兵的对讲机听到“西线的山火已基本扑灭”的消息。

  由于东线地形稍好,植被较小,以杂草为主,前晚过后,火势明显变弱。灭火队员用便携式水枪等方式,近距离正面扑救。部队官兵则在火线的下方打防火隔离带。

  10时30分许

  经过数百名森林消防队员的扑救,火势基本被控制。

  东线从早上6时看到的五六公里长的火线,被拦腰辗成了几段,只剩下三四个山头还蹿着明火。10时30分,东线明火基本被扑灭。11时许,过火处的山头上空,烟雾终于散得一干二净,露出万里蓝天。

  14时30分

  14时30分许,部队官兵开始撤出。在山脚下,4名森林消防中队的队员正在给便携式灭火器加水,然后背在肩上进山。其中一队员称,他们仍要在到山里做进一步清理。

  一直停在进山入口处的120医务人员称,到目前为止,除了有少数人员在扑救过程中出现扭伤、剐伤外,没有其他的人员伤亡。

  17时许

  17时许,在转山村的上空,突然飘落不小的雪花,并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村里的一位管护员称,这雪让火复燃的可能降低了。18时许,森林消防队员全部撤离。但转山村的五六名管护员仍进山察看情况,待到今日凌晨后,另一批人将接替这班人通宵观测。

  A07-A10版统筹:本报记者 张剑锋

  采写:本报记者 钟亿军 崔木杨 展明辉 耿小勇 张剑锋 马力 廖卫华

  摄影:本报记者 王贵彬 张涛 赵亢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