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为什么民生?如何民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7日09:49 南方日报

  做新闻是为了什么?

  除了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反映百姓生存、生活现状当是应有之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和方法,正是对新时期新闻宣传和报道的明确指引。

  这种自上而下的指引,与百姓自下而上的诉求,交汇融合。“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老百姓的生计,除了自身的争取,也需要政府的关注,尤其是遇到困难时。哪怕是高端读者,他们也需要了解与其最密切相关的信息,需要在新闻纸上看到自己的生活。

  我们的新闻,因此锁定“民生”。

  民生新闻要做什么?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花?在南方日报珠三角新闻实战操作前期,我们在意识里模糊地以为民生新闻就是如此。然而,随着认知的不断明晰,我们明确:民生有小民生亦有大民生,民生新闻不仅仅要反映老百姓的起居饮食生存生活,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部门的举措,其实也是挺“民生”的,关键是我们在操作中站在民生的角度来打量、权衡和包装,以群众的语言去解读。

  民生不仅仅是内容,更是一种立场、一种视角、一种操作手段——“民生新闻”理念由是明确。

  民生新闻的报道如何令读者必读、易读甚至悦读?组合新闻成了必然的选择。我们认为,组合新闻是通过集合调动多种表现手法(如消息、通讯、言论、图片、表格、漫画等)对新闻事件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进行拓展,以完成对新闻事件深层信息的反映,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良性的互动,从策划到采访,从采写到编辑,从编辑到上版,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细节都必须存有组合新闻的意念才能最终得以实现。

  新闻要实现“三贴近”,不仅要求我们要做“必读民生新闻”,还要求我们贴近我们的城市。南方日报探索走市场之路,在巩固中心城市新闻报道的同时,贴近经济实力越来越强的珠三角二级区域城市,已成大势。“本土”,在“民生”的引领下,更进了一层。

  南方日报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它的主流和权威,在贴近次中心城市的过程中,不能放弃这一核心竞争力,我们的“贴近”,应是“有高度地贴近”。至此,完整的珠三角新闻操作理念完全成熟,那就是——

  用“本土+深度+整合”的方式,打造“必读民生新闻”。

  王溪勇

  民生·必读

  在开版之初,南方日报总编辑杨兴锋就为珠三角新闻版明确定位:“以必读的本地民生新闻服务珠三角,以生动鲜活的报道展现珠三角”。

  以前办报纸提倡用“可读”来打开读者的世界,于是,不少报纸用大量的负面新闻、社会新闻来取悦读者。但这些负面新闻容易引起当地政府和职能部门的不满。这样的新闻,与权威政经媒体的形象和定位也不相符。所以,我们要做读者必读的新闻,关注读者的衣食住行,关注民生。

  《高度决定影响力》P114

  杨兴锋著

  在珠三角新闻中心成立两周年,总编辑杨兴锋再一次强调“大民生”与“小民生”的操作:

  对于民生新闻,我以为可以由宏观而微观的三个不同层次来看它在传媒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国计与民生的关系;高度和贴近的关系;小民生和大民生的关系。

  所谓的小民生,就是将关注的着力点放在百姓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等寻常生活中,为百姓提供度身定做的生活信息和服务讯息,成为他们须臾而不能离的生活参考;所谓的大民生,就是更多注目于那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国家宏观政策及走势等新闻,比如,金融、房地产、汽车等方面的政策调整或者新规,同时大民生还包含“从民生角度对国计所进行的解读和诠释”这层意思,通过民生的角度来解读国计的内涵和对民生所将可能带来的具体、直接的影响,不但有利于促进国计的影响力,更有利于国计的深入人心。

  (三点思路)宣传好重大政策和决策,解释政策和决策出台的背景和依据,做好“大民生”;做好涉及民生的释疑和服务性报道,加强贴近性和亲和力;创新思路,加强新闻策划,强化新闻的信息意识,为读者提供更深层次的服务。

  《南方传媒研究》2006年第一辑

  大民生·小民生

  珠三角新闻版出版两个多月,“我家何时用上直饮水”、“广州市场九成豆腐姓‘黑’”、“‘六不准’难挡南下脚步”、“深圳河水变黑怎么办”等报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为什么南方日报要通过做民生新闻来落实“三贴近”的原则?这是因为:一、高端读者也在人间,他们也需要了解与他们最密切相关的信息,需要在新闻纸上看到自己的生活,也希望报纸能有更鲜活的语言,更独特的角度为他们讲述新闻事件。二、民生新闻不仅仅是老百姓的起居饮食、柴米油盐,更是新闻操作中必具的意识和视角。也就是说,不仅要关注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还要把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等站在民生的角度去打量、权衡、包装,以群众的语言去解读。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百姓意识”。

  在实践中,我们逐渐总结出这么一种理念:民生新闻既是一种报道的题材,更是一种处理和包装新闻的立场和视角。

  我们把民生新闻分成大民生新闻和小民生新闻两种。小民生新闻指的是与读者生活直接相关的题材,比如说天气冷了,菜价贵了等等一类;大民生新闻,则是那种未必与民生直接相关,但完全可以从民生角度出发来阐释,找到相关点,找到切合点的新闻,其领域十分宽泛,政治、经济、文化、体育无所不包。

  《实践“三贴近”办报思想做好“必读的民生新闻”——试析南方日报“珠三角新闻版现象”》

  姚燕永

  崔旭明

  《岭南新闻探索》2004年第2期

  观察·介入

  2004年6月25日,《佛山观察》创刊,随后的《东莞观察》、《深圳观察》、《江门观察》构成了珠三角新闻的二级平台,深圳整顿城中村报道、佛山对反倾销的报道等一系列贴近当地的深度新闻以及特色策划,使南方日报在周刊所在地获得更广泛的认同。

  南方日报出版观察系列周刊,是党报市场化的一次有益探索,也是一次成功的超越。

  观察系列周刊带来的明显变化是,南方日报在周刊所在地得到了从政府到民间的广泛认同。其中对政府有关政策的报道与解读本来就是南方日报的优势项目,由于观察周刊的贴近性,使这一优势得到进一步确立,典型的案例如《深圳观察》的整顿城中村系列报道。而在民生新闻方面,观察周刊可以更近距离地反映区域性社情民意,对市民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报道与分析,赢得了普通市民的强烈共鸣。尤为可贵的是,由于观察周刊对当地经济领域的深度介入,也得到了企业界的高度认可,经典案例是《佛山观察》对反倾销的报道及其策划的两次反倾销论坛,当地企业界人士普遍的评价是:“一家主流报纸能以如此大的力度关注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是一种创新。”

  一个可以说明的案例是《佛山观察》策划的两届反倾销论坛,从选题、筹备、举办到会后效应,无一不体现了南方日报的政治影响力:邀请到了包括龙永图在内的最高级别的相关专家学者及政府官员,论坛成果得到了当地政府及企业界的一致认可。至于市场影响力,得到了企业界认可的报纸,市场影响力是水到渠成的事。即使以最短视的标准看,这两届论坛本身也吸引了大量广告,何况此后的长期效应。

  《探索与超越——南方日报观察系列周刊的市场化意义》

  郭其龙

  《南方新闻研究》2005年8月

  三级平台·二级城市

  在实践了大半年之后,针对一些重要内容推出特刊报道(比如2004年的《南海虎威》和2005年的《南海虎威2》、中山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特刊等),全方位贴近二级城市,立体整合新闻资源、全面包装本地新闻。至此,日常新闻、地方《观察》、特刊报道,这“三步曲”成为南方日报在贴近二级城市的改革过程中,经过实践检验得出的较为有效的思路和办法。

  省级党报贴近二级城市的区域市场,是要在熟悉二级城市特性的基础上,找准党报的核心竞争力。我们认为,南方日报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它的主流和权威,在贴近二级城市的过程中,我们不可放弃这一核心竞争力,要“有高度地贴近”。只有这样,南方日报对二级城市的贴近,才会在保持固有优势和品质的前提下,盘活和做大市场。

  在实践了大半年之后,除了继续经营好每周一至周五的珠三角新闻版外,南方日报又相继推出《佛山观察》、《东莞观察》、《深圳观察》、《江门观察》四大周刊,更进一步地贴近当地读者。在不断丰富这两级新闻平台的同时,南方日报还适时衍生出第三级平台,即针对一些重要内容推出特刊报道(比如2004年的《南海虎威》和2005年的《南海虎威2》、中山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特刊等),全方位贴近二级城市,立体整合新闻资源、全面包装本地新闻。

  一、珠三角新闻版新闻的“落地”以及珠三角一体化的整合。

  抓住当地主流读者最敏感的神经,是南方日报珠三角新闻版贴近二级城市的有效切入点。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珠三角新闻版加强面向整个珠三角新闻的策划报道,这是体现南方日报“有高度的贴近”的重大运作思路,是南方日报应对珠三角新闻竞争一体化的重要采编手段,同时也是南方日报珠三角新闻的策划报道,使新闻具有更开阔的视野,将“本土”与“深度”、“高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新闻的差异化竞争取胜。

  二、打造各具本土特色的《观察》周刊,更进一步地实现“落地”。

  四地的《观察》周刊始终坚持以独家的新闻视角、独家的处理方式,加强本地新闻的资源整合,做深做透本地新闻,是南方日报在珠三角区域报业市场制胜法宝。

  各《观察》周刊根据各自不同的地方特色,有针对性地推出行业专刊。这些行业专刊,直接面对经济市场,为客户提供产品及服务展示的平台,为消费者提供丰富实用的消费资讯。

  三、衍生第三级平台,针对大项目,推出特刊报道。

  南方日报的高度和权威,对主流政经报道独树一帜,在创办地方区域性特刊中,这一对主流政经的深度报道和全面包装的特色应该保持和发扬,应该成为南方日报差异化竞争的着力点。

  南方日报一年多来的探索和实践表明,开辟珠三角新闻版,做足必读民生新闻;增设地方《观察》周刊,以“新闻+行业”模式贴近;衍生第三级平台,充分发挥优势,独树一帜制作特刊,这“三步曲”是南方日报在贴近二级城市的改革过程中,经过实践检验得出的较为有效的思路和办法。

  《贴近二级城市抢占竞争先机》

  姚燕永王溪勇曹轲

  《中国报业》2005年第8期

  高度·贴近

  2005年12月12日,珠三角新闻中心成立两周年,推出《珠三角竞争力2005年度报告》特刊。同日,由南方日报发起,联合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中国民生银行广州分行共同举办的“南方传媒民生新闻研讨会暨民生银行杯优秀论文评选”于广州大学城召开。

  民生新闻是一种立场

  我们认为,民生新闻首先是一种立场。也就是说,我们首先是站在民的地位、按民的态度来认识和处理新闻,而不是纯粹站在官的地位,更不是按照利益集团或其他什么人的态度来认识处理新闻。

  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立场?最重要的理由是:我们要实践“三贴近”的办报理想,力推党报“落地”走市场。

  为什么要树立这样的理念?因为市场的主体是民,党报要走进广阔的市场,关键的是要称民意、得民心。新闻报道不站在民的立场上,党报就不可能成为市场的主体。

  民生新闻是一种操作方式

  我们认为,民生新闻是一个混合的概念:既是新闻题材,更是包装、处理新闻题材的态度和操作方法。具体来说,我们把民生新闻分成小民生和大民生两类。

  小民生新闻是指与读者生活密切相关的题材和处理方法。

  服务性是重点。关键的是能否服务到位。所谓到位,就是要提供最直接的服务,“刀刀见血”。

  密切关注身边的新闻。写这种新闻需要真正的新闻敏感,需要记者关心自己的生活,他人的存在,真正成为一个上菜市场买菜、到肠粉店吃肠粉的“人”。

  大民生新闻是指未必与老百姓日常生活直接相关,但或者会对老百姓的未来生活产生深刻影响,或者会直接左右高端读者的决策,从而对民生产生间接影响,其题材十分宽泛,政治、经济、文化、体育无所不包。在这里,从民生出发找相关点、切合点很重要。事实上,国家重要法规出台也好,各级党委和政府重大政策调整或重大行动也好,只有“从民生的角度进行解度和诠释”,才有让老百姓喜爱的基础。

  民生新闻也要做出高度

  无论是做大民生新闻还是小民生新闻,我们还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不是简单地“就事论事”、有什么报什么,而是秉承“高度决定影响力”的理念,站在省委机关报独特的高度,对新闻事件、社会现象等进行分析,为读者指明:这些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与他们生活的交点在哪里,于他们意味着什么,读者参与社会生活的路径何在,等等,以此引导舆论,改进新闻宣传。

  这种“必读的民生新闻”,真正实现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既改善了我们的宣传,为我们的报纸拓宽了生存空间;同时,我们建设性的报道,不是但求短时轰动效应,而是切实解读政策,改善民生,可以获得政府部门强有力的支持,成为党报走市场并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之道。

  《立场与操作——南方日报〈珠三角新闻〉对民生新闻的认识和处理》

  姚燕永

  《南方传媒研究》2006年第一辑

  图:

  制图:曹琪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