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环球时报专题 > 正文

别把“与国际接轨”当流行语(越洋视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7日09:52 环球时报

  ●“与国际接轨”这个词组的流行,证明中国彻底摆脱了长期闭关自守的窠臼,标志着国家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进步

  ●现在,“与国际接轨”有意无意地被滥用、误用、错用的例子屡见不鲜

  ●“与国际接轨”的两大问题是,与哪个“国际”“接轨”和“接”怎样的“轨”

  ●“与国际接轨”不应该是一句想说就说的流行语,而应该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

  我们正在“与国际接轨”

  现在老百姓出门办事、游玩时遇到不满意的事情常会抱怨对方:“你们是怎么与国际接的轨?”看来,“与国际接轨”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最流行的词组之一了。

  这个词组到底何时开始见诸报端,已经很难考证,但它的广泛使用并流行应该始于中国申请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的前后。在当时,此词有特定含义,主要是指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作为WTO成员,要按照WTO规则办事,为国家争取最大的利益。此后,“与国际接轨”一词也日益深入人心,适用范围也不断扩大,比如在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和动物保护、卫生防疫等方面,中国有国际承诺或承担有国际义务、按照特定的国际标准、规则或者惯例办事,这些都称为“与国际接轨”。

  “与国际接轨”这个词组的流行,证明中国彻底摆脱了长期闭关自守的窠臼,标志着国家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进步,但是,现在此词有意无意地被滥用、误用、错用的例子却屡见不鲜。

  到底怎样算“与国际接轨”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在许多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都有较大差距。如果上上下下都需要“接轨”的话,“接轨”应该从基础做起。然而,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所看见的“接轨”往往从高端做起。以

房地产开发为例,在西方发达国家固然有供高收入阶层享用的高档住房,但更多的是与一般工薪阶层收入水平相适应的
经济适用房
。而在中国的一些大城市里,却以“与国际接轨”的名义大兴土木。那些高档房地产项目,在价格水平、建筑质量、服务配套等方面都与国际水平相差无几,甚至连建筑名称都采用洋名。但是,这样的高档住房只有那些有经济实力的外国人、海外华侨和国内少数富人才能问津。相比之下,本来亟待改善的国内普通工薪阶层的住房条件和水平远没有与国际接轨。这种仅在“高端”片面接轨而忽视“底层”的现象,并不只存在于房地产产业。

  类似这种 “高端接轨,底层不接轨”现象,与部分地方决策者的“外面接轨、里面不接轨”的功利性态度不无关系。为官一方,希望留下与现代化大都市相称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本不一定是坏事。但是如果认为发达国家存在的,就是在中国合理的,仅以“与国际接轨”五个字代替详细的社会、技术、经济论证,那就难免交天价“学费”。比如,全国各大中小城市中都建起了自己的“标志性建筑”,“时代广场”、“世纪大道”、“高科技园区”、“世界公园”、“国际机场”比比皆是,虽然造价、气派、规模堪“与国际接轨”,但却忽视了城市本身的功能与需求。

  再比如,出过国的中国人惊讶地发现,许多发达国家出租车车型大多是高档名牌,比如德国的出租车多为奔驰,纽约出租车非林肯即卡迪拉克,东京出租车则多为丰田皇冠。因此,国内部分城市借鉴发达国家出租车高档化的经验,认定国内经济发达城市出租车的发展方向也必然是高档化和自主品牌化,大力鼓励、推动使用帕萨特、红旗、中华甚至奔驰等高档车作为“城市名片”。实际上,在发达国家,由于私人汽车普及率高,地铁、轻轨、公交等公共交通网络发达,所以出租车数量有限,而且多用于商务和少数公务活动。但在我国,出租车主要还是老百姓出门代步的工具。打车出行要的是实惠,不是给外人看的面子,很少有人单纯为了坐高档车而愿意多花钱。在这种情况下,由于

豪华车经营成本过高,出租车业者在低利甚至亏损的情况下难以为继。这样的“与国际接轨”只能是看上去很美,最终得不偿失的“面子工程”。

  当然,时下名目繁多的“与国际接轨”多不是政策主导,更多的是金钱驱动,硬把商业行为炒作成了流行时尚,商家“与国际接轨”,却要国内消费者埋单。“洋节”的引入就属于这类“接轨”的典型表现。平心而论,对于“洋节”我们并不一概排斥,“六一儿童节”、“三八妇女节”严格说来也属于“洋节”。某些“洋节”也确实起到了填补了中国传统节日空白的作用。比如母亲节、父亲节,这也与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相吻合。但是,有一些“洋节”却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与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任何交集,比如圣诞节。即便是在以基督教为主流文化的美国,为了顾及信奉其它宗教的民族,也把这个节日作为低调的家庭节日来过,在工作单位和办公室也不会随意祝贺他人“圣诞快乐”。把这样的宗教节日引进中国并炒作到与新年、春节并列的程度显然不伦不类。近年来在中国走红的“洋节”中还有 “情人节”,此词英语为Valentine’s Day,直译是“瓦仑丁日”,以纪念那位成全一对恋人而牺牲的神父瓦仑丁。在西方,任何人在这一天向异性、甚至同性朋友说声Happy Valentine’s Day(“瓦伦丁日快乐”),就如同元旦说一声“新年快乐”一样,并没有任何暧昧的意味,也没有任何忌讳。但在中国,“瓦仑丁日”被刻意翻译成为别有意味的“情人节”,谁不为异性朋友买东西送礼物仿佛就是“无情”,商家们赚得盆满钵满。这类商业文化上的“接轨”,有着不可忽视的潜移默化的社会效应,正在悄然改变着中国人的传统文化观念。

  到底该怎么“与国际接轨”

  “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出现诸多误区和弊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国际接轨”不是一个有严格定义和规范的术语。有学者认为,使用“国际通行做法”、“国际惯例”、“国际规则”、“国际标准”等提法,比使用“与国际接轨”更准确,且不容易产生歧义和误解。然而这些词组中都有一个关键词:“国际”。到底什么是“国际”?从字面上看就是“国家之间”,那么世界上所有国家都与国际有关,“国际”就是世界,包括美国、法国、德国,也包括赞比亚、印度、墨西哥等,当然也包括我们中国。但在部分国人的潜意识中,欧美才算是“国际”,“与国际接轨”往往成了通向西方的单行车道。这是对“国际”的片面理解。从这个角度上看,“与国际接轨”就不应该单纯地盯着欧美,也不应该是一厢情愿的单向接轨。

  “与国际接轨”第二个关键词是“接轨”。有些观点认为,“接轨”不仅是与国际规则、规范、标准接轨,更重要的是“观念的接轨”。如果这里说的“观念”是指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则无可厚非。但如果笼统地强调“观念的接轨”,则容易导致误解和偏差。“接轨”不成,反而“接鬼”。我们且不涉及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即便在价值观念、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等问题上,我们中国人也不宜轻言“与国际接轨”。比如中医药本是我们国宝,如以“与国际接轨”为名,以西药的理论和实践来检验中医药,势必丧失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更严重的是,当“与国际接轨”成为主流思维模式,中国人的创新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抑制。

  在学术界,“与国际接轨”甚至成为国内学术界个别人走捷径的保护伞。近年来国内揭露出来的学术腐败案例中,其中涉嫌剽窃、抄袭国外科学家的论文占有很大比例。长此以往,学术界逐渐丧失了思维能力,崇尚“拿来主义”,无论是在基础学科还是高科技的应用都只能跟在外国人后面“接轨”、亦步亦趋,无法建立自主创新的思想和学科流派。

  总之,“与国际接轨”不应该是一句想说就说的流行语,而应该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与国际接轨”要讲究参与性和主动性。既然我们是国际的一部分,我们就要维护自身利益,参与制定有关国际标准,与国际社会共同遵守。接轨要讲究统筹规划,明确接轨的范围,哪些地方需要接轨,哪些地方不可以接轨。经过论证可以接轨的地方,也要考虑自身条件,不同轨道的设计标准也有所不同。更重要的是,接轨要讲究双向性和互利性,在铺设好的轨道上别国的列车可开进来,而我们的列车也可开出去。▲

  (作者是亚洲开发银行项目官员。)

翟 华

  相关专题:环球时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