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环球时报专题 > 正文

巴拿马50亿美元扩建运河(详细报道)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8日08:01 环球时报

  

巴拿马50亿美元扩建运河(详细报道)
一艘货船通过巴拿马运河日益繁忙的现代贸易以及日益庞大的现代船只让有近百年历史的巴拿马运河有些招架不住。4月24日,巴拿马总统马丁·托里霍斯宣布要投资52.5亿美元扩建巴拿马运河,这将是该运河开通以来最大的扩建计划。

  总统公布扩建计划

  托里霍斯在24日晚的电视讲话中宣布了扩建决定,并详细介绍了扩建计划。工程不仅包括建造水坝和人工湖、拓宽河道、加深河床、新建港口,还有在运河上修建可以让巨型货轮通过的第三套船闸。这项宏大的计划经过巴拿马运河管理局6年的严谨调查研究,整理出了5.5万页的调查报告。8月,政府将把扩建计划的详细方案递交议会审核批准,一旦获得通过,3个月后,就将举行全民公决,由人民来最后决定是否实施这项历史性的巨大工程。

  托里霍斯介绍,52.5亿美元的扩建费将由运河通行费以及一些银行贷款组成。根据方案,从2007年开始运河每年的使用费将增长3.5%。此前,运河管理局已经与用户举行过两次听证会,都获得了成功。按计划,运河扩建工程将于2014年完工,也就是巴拿马运河开通100周年之际。

  托里霍斯承认这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但他同时也警告,如果不及时拓宽运河,就可能会有其他运河取代巴拿马运河的地位。

  巴拿马运河不堪重负

  巴拿马运河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运河之一。它1914年通航,1977年,在现任总统托里霍斯的父亲的努力下,美国与巴拿马签署归还运河主权的协议。1999年底,运河回归到巴拿马政府手中。巴拿马运河全长82公里,大大缩短了太平洋与大西洋的距离,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这条跨两大洋的水道将美国的东海岸与远东和南美洲的西海岸联系起来,成为运送石油和粮食等物资的重要水道,具有很高的运输和战略价值。

  据法新社报道,现在每天有38到40艘船通过巴拿马运河,一年大约是1.3万艘,每年可以为巴拿马带来近12亿美元的收入,占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6.4%。据管理局最新出示的一份报告显示,2006年巴拿马运河的预计收入将达到12.75亿美元。美国是巴拿马运河的最大用户,每年途经巴拿马运河的船只有70%来自美国或驶向美国。中国是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的第三大使用者,一年经过巴拿马运河的中国货轮有300多艘。

  与巴拿马运河重要地位不相称的是它狭窄的航道和落后的设备。巴拿马运河现有的船闸仅有33米宽,很多巨型货轮无法通过。而建造大容载能力的巨轮正是现在国际货运的趋势。尽管从今年开始,运河水闸的控制系统就要实现计算机化,但是很多装置还是92年前运河开通时使用的老古董。一般来说,货轮在一天之内都能够通过巴拿马运河上的六道船闸,从太平洋进入大西洋。然而,在交通状况繁忙的时候,货轮的通过时间被拖长到了五六天。

  运河管理局局长阿莱曼介绍说,目前,巴拿马运河的使用情况已经达到了容量的94%。专家分析,巴拿马运河将在3年内达到饱和。

  反对者认为成本太高

  扩建巴拿马运河是托里霍斯2004年上台以来一直的愿望。在宣布扩建的前三周,他召集企业界、工会、政党的领导人、前总统和学生代表开会,向他们介绍了扩建运河计划的详细情况。他在24日的讲话中呼吁巴拿马人民在全民公决中投赞成票。他说:“这是第一次我们可以不在国际企业利益驱动下实现自己的梦想。扩建运河迫在眉睫,我们的运河经营就如同一家现代化公司,要讲

竞争力和效率,越是拖延时间,就越有风险。”《美洲巴拿马日报》的民意调查显示,62.5%的巴拿马人支持运河扩建。

  巴拿马国内也有一批人持反对意见,原因主要集中在成本高昂、风险巨大以及对环境可能造成的破坏上。还有一些农民担心住地被淹。据反对者估计,这项计划将耗资80亿美元,如果把投资费用追加在运河使用费上,会赶走用户。巴拿马运河的前管理局长曼弗雷德表示,扩建计划没有必要,如此大的投资能否有回报要取决于未来海上运输增长快慢、世界经济波动甚至政治局势,风险太大。他说:“我们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并不是运河,而是我们的地理位置。”

  面对日益繁忙的世界海运,扩建成了很多“老运河”的共同选择。有近140年历史的苏伊士运河先后进行过8次大规模的整修和扩建。▲

本报驻
墨西哥
特派记者 张 蕾

  相关专题:环球时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