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2006年高考专题 > 正文

高考作文虽趋恒常 多情揣度惯性依旧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8日09:42 南方新闻网

  社论

  昨天是高考第一日,各地语文作文考题曝光。和往年一样,这些题目立刻引来各方评说。

  与高考直接相关的人,例如中学语文教师,应届及下届高考生,他们的关注更具技
术性和功利性:判断考题的难度,猜想命题者的思路;还有人像分析股票一样,做“近年高考作文轨迹分析”。这种越看越专业的预测行为背后,存在着一个很难核实的预设:高考作文命题包含着某种必然规律可供寻找,可以把握。这也是人之常情,在巨大压力之下,考生和教师自然想要揣摩命题者的心意。对他们来说,新一年的考题是最好的范本,必须充分解读,难免过度解读。

  然而,关注

高考作文的人,远不止于高中师生;高考作文被附加的社会含义,早已超出了“作文”以及“高考”所涵盖的范围。近十年来,每一年的高考作文都像是向全社会抛出的一个命题,至少是一个话题。2001年,高考作文以“诚信”为题,此后半年,诚信话题在经济社会生活各个层面被广泛讨论。在研究命题规律的人看来,这说明高考作文紧贴社会热点。在社会观察者看来,这表明高考作文是向全民命题。此间因果,难以辨清。然而一次考试作文,被附加了如此沉重的时代内涵,让人感到并非常态。

  其实,经过多年的讨论,人们在理性上已经认识到,高考作文虽然不可避免要求要反映学生的精神风貌和思想状况,但它毕竟只是一场作文考试。这个题目只需包含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并且能够区分出不同水平的写作能力,就足够了。

  因为受到广泛而尖锐的批评,近年高考作文已经逐渐摆脱了“泛政治化”、“泛道德化”的倾向。很多地方考题也超越了泛时事的范畴,给出了趋于恒常、关注哲学与人性思辩的题目,例如“一枝一叶一世界”,“一个圆圈”,“对人生、事物的看法”。且不论这样的题目是否适合高中生来写作,其中包含的“纯作文”气息已经非常明显。它至少证明了,高考作文命题,并不包含引导社会话语的意向,也并非来自社会控制力量。

  然而,人们仍然对高考作文命题津津乐道,并且过度解读,联想丰富。例如广东今年的题目是《雕刻心中的天使》,命题比较虚,自由度也比较宽,应该各种角度均可做出好文章。但是居然有人立刻想到,它的立意“应该”是:用心塑造真善美的自我!因为“在今天这丑恶横行、道德沦丧的社会背景下,出题者是想倡导一种真善美的精神,倡导大众加强自我修炼的意识”。其他评论虽然没有这么极端,但确有不少人有类似观点,认为这个题目包含了对学生的一种期待:要学会雕刻自己,面对社会,积极上进……

  显然,这种联想是牵强的、武断的。出题者没有必要也应该没有企图,要藉此在社会上倡导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然而,似乎是出于一种习惯,或者是存在这样一种需求,人们仍然在揣度,揣度出题者的心思,并且是字面之外的心思。出题人被毫无根据地假想成一个“健康”精神的倡导者和“正确”观念的发布人。似乎高考作文题目上,卷面的每一个字都是密码,每一句话都是隐喻。

  作文题目本身已经远离意识政治与道德,可是人们解读的方式却几乎没变。有人把1951年以来的高考作文题列出来,试图从中看出中国社会变迁的轨迹;也有人把作文题目与国家大时政联系在一起,论证高考中仍然包含未清除的科举传统——其实,始终未曾离去的,大概正是科举文人对神秘至高权力的多情揣度。

  (

南方都市报

  相关专题:2006年高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