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青藏铁路通车专题 > 正文

2005年 我们走过天路——本报记者高原采访历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30日09:30 武汉晚报

  镜头一[感动] 风火山上下来的大学生

  海拔2800米的格尔木是青藏铁路的大本营。去年8月4日,我们到达这里的第二天,碰到身体单薄的施工技术员陈力群。

  风火山不通电话,电视没信号。家里催他找对象,但他近两年中没有看到一个女孩

  陈力群是因感冒下山来打针的。那天下午,我们执意陪他一起去打针。那不是医院,也不是诊所,而是一间民宅,一名丈夫也在山上的女子,在老家当过护士,就在这间屋子里给农民工打打针。

  陈力群熟练地躺在铺着大花被的地铺上,门板的一角挂吊瓶。他始终微笑着,咳着。我们的心痛着:他哪里像才毕业三年的大学生呢?他哪里像一个在工地上说一不二的技术员呢?

  后来,我们在青藏线上见到了很多像陈力群这样的年轻大学生,在艰苦环境里,他们忍受并乐观,他们留下感言:我筑青藏铁路,青藏铁路铸我。

  镜头二[惊奇]我们找不到女厕所

  

2005年我们走过天路——本报记者高原采访历程

  本报记者田巧萍杨春梅在“长江源头第一桥”前合影。

  翻过昆仑山,我们在高原上的第一个住宿点是海拔4637米的沱沱河“青指”招待所,这是沱沱河最好的宾馆,房间里有氧气可吸。

  傍晚在沱沱河中铁十一局基地打开电脑写稿,写着写着,思想就“短路”了,一些字怎么也想不起来了,头昏沉沉的,一阵阵恶心。

  晚上10点多钟,终于将当天的照片和文章发回报社,回到招待所,拉开卫生间的门,我们傻眼了:里面只有男式小便器,我们没法用。

  找来服务员,服务员笑着:“我们这里本来就不是女人来的地方,你们到外面将就一下!”

   镜头三[惊险] 安多睡觉吓坏了院长

  安多海拔480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县城。在唐古拉山上采访完后,我们借宿在中铁十一局安多基地。

  因为工棚漏雨,我们不得不一人住一间,冰雹打在用铁皮做的屋顶上,一夜未停。第二天早晨起来,春梅满脸惨白,却高兴地说:“我昨晚睡了三个小时。”在高原,这可是件了不起的事。她接着说:“我吃了一片安眠药,一晚没用氧气。”她的话把基地医院院长曹敦文吓得脸惨白:“这可是要命的!”他告诉我们,前不久,一位沿青藏铁路采访的身高马大的记者在睡梦里再也没有醒过来。

  在岗秀车站采访,一位老工人心疼地安慰我们:“再往前走50公里,就可以看到树了,你们就会感到好受一些。”有树才有氧,才适合人类生存。从格尔木出发后,路上6天我们没有看到一棵树!

  我们只经历了6天,但建设者们在这里一呆通常就是一二年啊。

   镜头四[激动]看到西藏首列火车

  

2005年我们走过天路——本报记者高原采访历程

  本报记者田巧萍杨春梅在布达拉宫前合影

  西藏历史上的第一列火车和它的主人,我们是在海拔4327米的达琼果车站看到的。

  中铁十一局编号为1083的内燃机车,2004年3月23日用一声长笛,结束了西藏没有火车的历史。

  眼前的火车,黑色的车身,钢板围成的车箱。我们却很激动,花了10多分钟,爬上5米高的路基,看它一眼,我们觉得很值。

  西藏第一辆火车,引来四面八方的藏族同胞租车前往参观,献哈达。他的主人吴军也终于实现了自已开着火车去看布达拉宫的梦想。

  天路上的“武汉造”

  明天,青藏铁路全钱通车。生命禁区里,留下了许多湖北武汉人的足迹,令世人惊叹的“天路”,用上了众多的“武汉造”。

  铁路桥梁由武汉企业打桩

  时间:2002年1月

  2002年-2004年,武汉武建机械施工有限公司在青藏铁路清水河特大桥、唐古拉山高架桥、安多高架桥等桩梁的桩基施工,青藏铁路桥墩桩项目共完成施工任务14500米。

  武汉科研啃下“冻土难题”

  时间:2002年9月5日

  青藏铁路一期建成后停建第二期格尔木至拉萨段,其中重要原因是550公里长的冻土技术难题无法解决。武汉岩土所还创造性地采用了热棒、片石通风路基、片石通风护道、通风管路基、铺设保温板等多项设施,提高冻土路基的稳定性。

  武汉培育青藏列车员

  时间:2002年9月

  武汉铁路运输学校接收了159名青藏铁路定向生的培训任务,其中有87名是藏族学生。

  武汉企业运送首台机车

  时间:2004年3月18日

  在-20℃、含氧量只有内地56%的环境下,武汉远洋大型汽车运输公司的三辆运输车将高原上的第一台火车——中铁十一局所属1083号东风4型内燃机车,“背”到海拔4705米的安多铺架基地。

  “武汉制造”铺下第一节铁轨

  时间:2004年6月22日

  11时30分,铁道部部长刘志军下达开铺令,一台标有“中铁十一局集团”的高原铺轨机伸出长长的巨臂,将一排25米轨道,稳稳地铺设在安多古老的土地上。这台高原铺轨机也是武汉制造。

  文/记者左洋通讯员周文叶昌福张荣文

  现代化的高原列车,明天就要奔驰在青藏铁路上了,时光回到去年8月,当时我们有幸成为本报采访青藏铁路建设的两名女记者。在15个难忘的日子里,我们从西宁乘火车抵达格尔木,随后在武汉中铁十一局的帮助下,乘汽车经过青藏铁路二期工程的起点南山口、昆仑山、长江源头沱沱河,翻越海拔5032米的唐古拉山,穿过藏北羌塘无人区,一路到达拉萨,全程1100公里。一路忍受着高原反应,沿途采访湖北籍的建设者,发回了“天路上的湖北佬”系列报道。

  

2005年我们走过天路——本报记者高原采访历程

  制图谢麦祥

  “天路上的湖北佬”发稿时间及人物

  1、8月4日发自南山口,海拔2800米,《严新金:谁不吃饭就罚款》

  2、8月5日发自格尔木,海拔2800米,《陈力群:下了高原就去相亲》

  3、8月6日发自五道梁,海拨4741米,《王德俊:棉大衣当雨衣穿》

  4、8月7日发自沱沱河,海拔4637米,《刘辉:别人能做的,我也能》

  5、8月8日发自唐古拉,海拔5072米,《陈会春:我的身高5072米+15米》

  6、8月9日发自安多,海拔4800米,《聂志娥:伸手能摸天上的云彩》

  7、8月10日发自安多,海拔4800米,《邓杰:丈夫在高原变了一个人》

  8、8月11日发自安多,海拔4800米,《洪记:回到湖北我会‘醉氧’》

  9、8月12日发自那曲岗秀车站海拔4646米,《王海:青藏铁路让我站起来》

  10、8月13日发自达琼果车站,海拔4327米,《吴军:西藏第一列火车的司机长》

  11、8月14日发自堆龙大峡谷,海拔4306米,《王智勇:飞向拉萨的‘九头鸟’队长》

  相关专题:青藏铁路通车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