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纪念唐山大地震30周年系列报道(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1日10:02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纪念唐山大地震30周年系列报道(图)

  李丽霞现在的日子很平静。

  

纪念唐山大地震30周年系列报道(图)

  尹铁军、本报记者诺思与“缘”合影。

  

纪念唐山大地震30周年系列报道(图)

  唐山街头,人们用白菊勾勒图案告慰亡灵。

  数字解读

  陕西接收唐山伤员9083人7•28地震当中,16.4万多人重伤。

  10万重伤员、4000多孤儿被转到外省市治疗救助。从7月30日到8月25日,唐山发出火车专列199列次、飞机470架次,100623名伤员被转移到吉林、辽宁、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湖北、江苏、安徽、浙江、上海等11个省市。

  先后动用飞机474架次,转运伤员20734人;铁路卫生列车159列次,转运伤员72818人。

  辽宁省接收伤员最多,19828人。

  陕西省接收9083人。1976年8月7日晚,咸阳医疗抢救中队赶到唐山,接收伤员531人,其中重伤员232人,男伤员228人,女伤员273人,儿童30人,除5名伤员因病情垂危被安置到沿途的通州、丰台等地,一名伤员因夜游症被洛阳收治外,其余525人被送到西安救治。

  亲历唐山

  倾情纪念慰亡灵

  唐山“7•28”系列活动已筹备就绪

  本报记者发自唐山电弹指一挥间,30年过去了。在抗震纪念日来临前夕,唐山方面有关纪念的活动也日趋紧凑,他们要告诉逝者,告诉生者,唐山没有忘记他们,唐山的变化日新月异。

  7月18日晚,记者刚走进唐山市,就深深感受到抗震30周年带来的影响。一口唐山话的司机王师傅告诉记者,这么大的事情,唐山人怎么可能忘记。据司机讲,他的家人在地震当中幸运地躲过一劫,但前一天还和他玩的小伙伴却在灾难中遭遇不幸,时而想起,总让他感慨不已。对于纪念活动,王师傅说公司要求他们更加要注意竭诚服务,礼貌用语,车容整洁干净。

  而随着7•28的临近,纪念的气氛越来越浓。陕西老乡、唐山市委宣传部的李云对记者讲,抗震30周年对于唐山来说,实在是一件大事情,从今年2月份开始,宣传部门就开始着手宣传的准备工作,截至目前,包括抗震纪念馆布置在内的10个大的户外宣传已经完成。李云颇为感慨地说,其实唐山生机勃勃的现状,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

  走在唐山街头,有关抗震纪念活动的宣传一天比一天多。7月20日一大早,记者在唐山百货大楼前的广场看到,有工人正在一个雕塑上用白色的菊花勾勒唐山地区大样,在图样下边,写着“感动与希望纪念抗震30周年”等字样,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面图样就要插七八千朵白菊,过几天,还有可能换成其他花色。工作人员的忙碌,吸引了很多市民的目光,大家纷纷驻足花前,默默念想。在一些公交车上,也喷涂着纪念抗震30周年的字样,在商场的门前,在十字路口,都有醒目的宣传标牌,这不是形式,因为记者在和工作人员的闲聊中,能深切的感受到灾难带给唐山人的伤痛,也能体会到他们因今日唐山取得的成就而产生的自豪。

  记者赶到唐山的当天,唐山市委机关报唐山劳动日报社图片社就已经举办了威廉•约瑟夫的《一九七二年唐山》的摄影作品展,这些拍摄于震前的彩色胶卷历史照片,成为记录唐山生动的文物,在抗震30周年来临之际,更显得弥足珍贵。记者从唐山市委宣传部门了解到,官方的纪念活动从7月14日开始的中国国际第四届救援医学论坛暨纪念唐山抗震30周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高级研讨会就已在唐山召开,在随后的日子里,唐山方面还将举办纪念唐山抗震30周年全国摄影、书画艺术大展。7月28日当天,将有更高级别的纪念活动,各界给抗震纪念碑献花仪式、纪念唐山抗震30周年大会、文艺大会等重大活动,在7月28日以后,唐山还将开展一系列纪念活动,展示朝气蓬勃的新唐山,以告慰在灾难中遇难的24万多亡灵。

  截至临发稿前,记者从唐山市委宣传部门获悉,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在内的各级媒体60多家、200多名记者都已先后赶到唐山,共同关注这一牵动亿万人心弦的纪念活动。

  真情故事

  李丽霞与尹铁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他们在地震中受伤,同样在北京做截肢,随后被送往陕西汉中,床头相对却陌生良久,最终却牵手定情。从同病相怜到互相照顾,彼此爱怜,人间最真最纯的情感,被鲜活地演绎出来了

  汉中•唐山之爱

  天灾 最不幸的生日礼物

  在唐山,凡是经历过30年前那场浩劫的人们,脑海深处都无一例外的定格着永久的记忆画面,若将这些画面用文字逐一还原,总是离不开“大地与天空连起一道道地光,晃动几乎使人晕厥”的描述,而每个记忆的细节里,却不乏寻觅到让人为之动容的人性闪光以及生命显现出的坚韧。

  1976年7月28日凌晨,李丽霞即将迎来22岁生日的第一个黎明,地震发生的前一刻,憧憬着未来的她并未入睡,亲眼看到了地光的出现。

  “我误以为是天气转坏要下大雨,还到里屋告诉了母亲。”李丽霞回忆说,母亲叮咛她将窗户刚关好后,大地便开始震撼,她一边向母亲喊着“要地震”,一边动身往屋外冲,没等脚来得及往炕下伸展,灾难顷刻间就降临了。

  “房子先往左晃了一下,再往右一晃,紧接着就是一颠,屋顶落了下来。”

  尽管李丽霞的身体没被整个埋住,但一块大石砸在了脊椎上,废墟卡住了她的腿部。街区里哭喊声一片,右胳膊已经脱臼的大哥强忍着痛赶到李丽霞身边。听到废墟中传来母亲微弱的呻吟,李丽霞让大哥先救母亲。大哥俯下身,从缝隙中确认母亲的位置后,用双手把母亲从废墟中扒了出来。稍后赶来的父亲才把李丽霞转移到了安全的空地上。

  由于当年是在唐山煤矿医学院附属医院(现华北煤炭医院)供职,懂得一些医疗常识的李丽霞感觉到下肢不能活动,毫无知觉。她意识到,自己可能再也无法站立起来了。

  22岁的生日。灾难不仅送来了如此不幸的“礼物”,还带走了李丽霞弟弟的生命。那年弟弟刚满17岁。

  也许是机缘的巧合。李丽霞当年经历不幸的地点,现在正是唐山市地震纪念馆的位置。

  陕西 带给她希望的地方

  经历过这一切不幸之后,李丽霞被辗转送到陕西接受救治,并受到医护人员亲人般的照料。

  震后第二天,李丽霞被转往北京接受手术,因大批伤员集中北京,她于8月5日改乘部队的卫生专列外迁。当时她并不知道要被送往陕西汉中,专列每到一站就运下一些最急需救治的伤员,无外伤的李丽霞乘专列4天后到达汉中,随最后一批伤员被送往当地医院。

  “一下火车,4个人就接起我的担架。”李丽霞清晰的记得,她初到汉中时来了很多人迎接。平躺在担架上的她看到,人群中有人为他们留下了眼泪,尽管不完全听得懂当地的方言,但她还是听到了母亲般温柔的话语———“这么年轻,娃娃们受罪了。”

  在陕西接受救治期间,李丽霞因截瘫产生的并发症就没有间断过,一直高烧不退。最严重时,她用手握住体温计,刻度显示体温就达到了40摄氏度。

  平时在家就比较挑食的她,受了重伤后胃口更差。就在这时,陕西当地的胡中林大夫成了她的主治医生。除了每天例行的查房外,胡医生每天下班时还要再来病房察看一次。

  得知李丽霞的情况后,胡中林医生的妻子姚玉珍也加入到护理她的工作中。与丈夫一样,姚玉珍也是当地医院的医生,不但担负起医生应尽的职责,还为李丽霞提供了无微不至的照顾。

  用李丽霞的话说,“亲人该咋样,他们就咋样。”当年不过40岁左右的姚玉珍大夫胜过了自己的亲生母亲,给李丽霞洗脸擦背,甚至刷牙全部由姚大夫代劳。“她还变着花样地做各种饭菜,就是希望能让我吃点儿。”后来经过征求医院的同意,姚玉珍医生把厨房也“搬进”了医院,就是为了方便给伤员们改善伙食。

  李丽霞随口一句:“想吃苹果。”医院为她找来了满满一大袋子苹果。

  李丽霞知道,汉中当地并不盛产苹果,尤其在那个年月,苹果更是少见。她记得,每个苹果都是用纸精心包裹好的。后来,她通过姚玉珍大夫得知,这些苹果是医院从专供驻当地机场的飞行员那里“协调”来的。

  回程 希望依旧延续

  在并发症频发的日子里,李丽霞一直住在抢救室。血压计、输液针头占据了双臂,严重时还要输血。但最终,她在陕西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下逐渐康复。

  1977年10月24日,李丽霞回到唐山。她记得,那天阳光明媚。

  此时,她震前所在唐山煤矿医学院附属医院已经恢复开诊,医疗条件好转,医院就为她成立了截瘫病房,与单位另外两个截瘫人员一起继续接受治疗。

  记者昨日在唐山康复村见到李丽霞时,从她丈夫尹铁军那里得知,他们两人的结合正是从在陕西的相识开始的。

  丈夫尹铁军也是在唐山地震中受的伤,与李丽霞同乘一趟专列到达陕西,但他们的初次见面却是在入住汉中半年以后了。尹铁军说,当时受伤太重,他和另一名伤者在一间病房里头对头住了一个半月,相互都没见过面。因为有着相同的经历,通过灾难重新认识了人生。他和李丽霞在分别回到唐山后继续保持着联系。1983年,34岁的尹铁军和小他4岁的李丽霞走到了一起。如今,他们的姑娘都已经18岁了,而即将上大学的她,通过聆听父母的讲述,对解放军和医生有着特别的情感,对陕西和汉中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她最希望考入西安一所培养军医的院校。

  一家人用挂在脸庞的微笑延续着幸福的生活。

  他们现在所居住的康复村,是1991年由唐山市兴建的,专门用于安置震后残疾人的居住场所,现有25户,49名村民中年龄最大的60岁,最小的43岁。每户村民享有58平方米的永久性住房,残疾人康复设施等一应俱全。

  今日 遥祝陕西恩人

  李丽霞动情地向记者诉说,她在陕西伤势稍微好转后,就时常到胡中林家改善伙食,一回到唐山就写信给护理过她的医护人员。书信来往中,当她得知当年护理她的两名护士中,有一人病逝时,她难受了好些日子。1982年汉中发生洪水后,李丽霞接连向汉中发出三封信,都无回音,从此与陕西的“亲人”们失去了联系。尤其在相识30年后的今天,他们特别想得知有关胡中林夫妇的消息,并希望能恢复联系。

  昨日下午记者采访中,一名叫张翠生的残疾人从25公里外赶到李丽霞家,他也是当年在陕西获得救治的重伤员之一。回到唐山后,他与李丽霞、尹铁军已经29年没见面了。

  当得知记者来自陕西后,张翠生紧紧拉住记者的手,不断重复着:“我做梦都是在陕西。”

  对于那些他们曾共同熟识的陕西医护人员,尹铁军特意挥笔写下一个“缘”字,并用“汉唐一家”表达对陕西人民的感谢。三人虽然都已年过半百,但陕西留给他们的记忆,依然温暖而清晰。他们共同举起透着墨香的“缘”字,为远在陕西的“亲人”们祝福。

  感受唐山

  爱情之城

  ———唐山采访日记之二

  1976年的唐山发生过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爱情便是其中的一部分。按常识推断,一个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在这个特殊的年份,相识,相知,相爱乃至相结合,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何况,患难见真情,这真情有很大一部分是要爱情做升华的。

  在唐山采访,我们听到看到了许多在那场地震中由帮助而相爱的人和事,最让人感动的恐怕是唐山当地媒体近日披露的,唐山人张晓东,地震时失去5个亲人,成为孤儿,受伤的他被转至洛阳第一人民医院,在护士马淑云的悉心照料下完满康复。30年岁月流逝,张晓东一直感恩马护士。44岁的他近日与曾经照顾他的马淑云,喜定终身。成就了所谓“震后三十年,恩人成恋人”的佳话。

  实际上,浪漫的唐山早就以多情而永载史册: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率军东征朝鲜半岛。归途中在现在的唐山大城山驻扎,其爱妃曹氏不幸病逝。李世民感念其情,特别允许使用国名,将此山命名为唐山,后成市名。了解了唐山这个由来,我们也许会对今日唐山发生的这些故事有了些许的旁注吧。

  而本报记者今日采写的李丽霞与尹铁军的故事,也同样充满传奇色彩,地震中受伤,同样在北京做截肢,随后被送往陕西汉中,床头相对却陌生良久,最终却牵手定情。从同病相怜到互相照顾,彼此爱怜,人间最真最纯的情感,被鲜活地演绎出来了。

  灾难是永远的,在骄傲的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无法彻底避免与灾难的接触;真情是永恒的,在永远进步的人类面前,大自然是永远无法阻遏人类间传递真情的力量。

  一个社会要发展进步,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自律作用丝毫不逊于国家法律制度的强力遏止作用。唐山地震中发生的爱情故事,活像一幕幕真情话剧,她让更多的人意识到,倡导人与人的互信、互敬、互励、互助行为,充分发挥真正的友情、亲情、爱情的力量,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必备条件,也是未来建设美好家园的必由之途和最终归宿。

  初到唐山,市委宣传部的一位干部告诉记者,放心吧,唐山的出租车司机绝不会绕路或多收你的钱。三日过去了,记者充分地体会到“斯言不虚”。官方和市民的言行都证实,这些美好的精神财富累积,一定和那场大灾难有关。

  经历了生死严峻考验的人,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心,因为灾难而变得善良,变得充盈着人间大爱了。

  本组稿件文/图记者诺思吴飞雷县鸿发自唐山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