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央视主持人重返大别山专题 > 正文

希望医院 为老区人敲响“希望的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4日09:33 大河网-大河报

  

希望医院 为老区人敲响“希望的钟”

  

希望医院 为老区人敲响“希望的钟”
引言

  7月25日,全国第一所、第二所“希望医院”——“仁和希望医院”和“华帝希望医院”将分别在新县箭厂河乡和卡房乡奠基,这是本报和

中央电视台联办的“重访大别山建设
新农村”大型专题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连日来,本报报道组奔波在大别山深处,对当地群众的医疗现状作了初步调查,情况不容乐观。

  来自

卫生部的资料显示:一些农村地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人占贫困人口三分之二。

  没有医疗保障的富裕,是不牢靠的富裕;已经取得巨大建设成就、正在追求更加富裕和更大幸福感的大别山乡亲,在热切期待更多的健康关怀——

  希望

  两所“希望医院”的奠基,为大别山人防病治病带来了新的希望

  □首席记者李钊何正权文图

  大别山腹地的新县,是当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首府所在地,该县走出了43位共和国将军。这块红色的土地,现如今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全国第一所、第二所“希望医院”——“仁和希望医院”和“华帝希望医院”将于7月25日上午8时30分、10时30分分别在该县的箭厂河乡和卡房乡奠基。

  第一所“希望医院”,将建在红四方面军后方总医院的旧址上

  7月23日上午,记者驱车赶往箭厂河乡卫生院,这个被确定资助将成为我国第一所“希望医院”的医院,位于红四方面军后方总医院的旧址之上。目前,该医院的现状是:病床不到10张,注册护士只有一人,主要医疗设备几乎都不能正常工作。因外欠账20多万元,医院不得已将临街一楼改成了卖建材、

摩托车和兽药的出租门面房。如果不是挂了块牌子,几乎看不出这是一家医院。

  在该医院,一直为危房拆建而忙碌的院长马科松谈起该院辉煌的历史,如数家珍。马院长说:1930年秋,中共鄂豫皖边区特委和红一军前委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决定在箭厂河建立鄂豫皖边区红军总医院。1931年8月,总医院建成,其规模迅速扩大,院内除门诊各科外,住院部还设有500多张病床,同时,在根据地境内还建有中医院和5个分院。红四方面军成立后,总医院改名为红四方面军后方总医院。

  第二、三次反“围剿”斗争中,战斗激烈,红军轻重伤员有千余人。重伤员在总医院抢救,轻伤员散住在各分院和周围的群众家里治疗,根据地人民给这些伤员以无微不至的关怀。由于老区人民的支持和医务人员的努力,克服了当时医药缺乏和设备不足等困难,使许多伤员得以恢复健康,重返战场,充实了部队的有生力量,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这一具有辉煌历史的医院,在1932年秋红四方面军主力西移后,于当年的10月被敌军89师烧毁。解放后,其旧址上建起了箭厂河乡卫生院。马科松说,半个多世纪以来,由于缺乏资金投入,医疗器械长年无法更新,严重老化。现如今,卫生院连阑尾炎、疝气之类的小手术都无法完成。中国青年基金会捐资100万元用于医院基础设施建设,给医院带来了生机和希望。

  箭厂河乡乡长叶苏说:在中国青年基金会的资助下,即将奠基的“仁和希望医院”(即过去的箭厂河乡卫生院)建设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基础设施建设,第二步是先进医疗设备的配备,第三步是对全院医护人员的进京医护技术培训。走完这三步,医院可基本实现“一般病不出乡”。

  据了解,我国第二所“希望医院”——“华帝希望医院”建设资金也已投资到位。这两所“希望医院”的建设,承载着大别山人防病治病的希望。

  当年的红军护士解放后操起“老本行”,几十年来,她已记不清自己为多少人接生过

  记者在箭厂河乡走访期间,老区人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祖祖辈辈住在山区,交通不便,最怕的是患病。有病可医,是山区人最大的愿望。在箭厂河乡,一位当年的红军小护士见乡亲们看病难,几十年来一直在默默地行医,深受人们的尊敬。这位当年红军小护士名叫闵国华,现如今已88岁高龄。闵国华老人家住箭厂河乡代畈村观音桥村民组。7月23日中午,记者来到闵老太太家时,见老人正坐在院门口梳头。老人虽然眼睛有些花,耳有些背,但身子骨却十分硬朗。

  谈起当年在红四方面军后方总医院做护士的情景,老人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之中。老人说:当年她还是个十几岁的娃娃,受哥姐的影响当了红军护士。她的哥哥闵学银、姐姐闵国勤十几岁时都参加了红军,后来都在作战中牺牲了。1930年秋,已懂事的她跑到村北5华里外的鄂豫皖边区红军总医院(即后来的红四方面军后方总医院),要求做护士,医院答应了她的请求。当时的医院里,从战场上下来的受伤战士大都是外伤,医生做的手术最多的是截肢和包扎,护士每天的任务是给伤员打针、喂药和洗绷带。1932年秋,医院医护人员大转移,转移途中她跌进深谷右踝骨骨折,被迫落下。解放后,政府认定她为红军流失人员,每月给她发放抚恤金。

  解放后,由于当地医生十分缺乏,她又操起了“老本行”,经常免费给乡亲们看些小病。在记者与老人交谈时,老人走进屋,从床头柜里翻出一个铁盒和一副老花镜。老人摆弄着铁盒里的镊子、卫生钳说:几十年来,到底在当地为多少人接生已记不清楚了。近些年来,她年纪大了,眼力不行了,再说没行医证不准再行医,她才停止给人看病。

  当乡里的“仁和希望医院”即将奠基的消息传到老人耳中时,老人说:“这是一件实实在在、天大的好事,这件好事办到了老区人的心坎上。“

  现状

  目前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不能完全解决农村群众的医疗保健需求

  连日来记者奔走在大别山腹地,调查了解当地群众医疗现状。调查结果让人不容乐观。

  7月23日,记者在新县吴陈河镇走访时,一位满腿长疮的中年农民,来到该镇行政服务大厅向工作人员诉说自己的病情和家庭的贫困,要求政府给予救济。这位农民叫谢复忠,患有肺结核,小腿上有不明癣疾,属孤寡人员。工作人员打开其拿来的“新型农民合作医疗证”,发现证上的报销登记一栏里,未有任何报销记录。工作人员耐心解释说,一年缴10元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持证在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就诊买药,可按比例给予报销。“你不在指定的地方瞧病买药,无法报销实在太可惜了。”谢复忠却说,对于这样的规定他不知道。

  谢复忠告诉记者,他患病多年,吃药都是在集市药店里随便买的。因为根据合作医疗的规定,在乡卫生院里看病,只有住院且要花费100元钱以上,才能凭相关票据去报销30%。“可我根本就没有100元钱,这种病也不够住院的标准,照这个办法,我就只能自己掏钱,每次掏10元或8元、几十元的看看,钱是花了不少。”

  正说话间,有一位因患内风湿关节炎、走路十分艰难的大嫂,持“新型农民合作医疗证”也来到了该镇行政服务大厅,反映说因缴不起住院的起付线钱100元,无法在镇卫生院住院治疗。

  在新县陡山乡陡河村,村民们向记者诉说了一名叫杨正宇的村支书的不幸。这位村支书因患胃病卧床两年,妻子偏瘫、儿子在上高中。两年之间,为了保证孩子上学,他自己舍不得吃药和打针,胃疼的时候,就吃点去痛片。半个月前,在得知儿子今年高考分数为640分的那一天,他喜忧交加离开人世。当地一名医生说,他可能是胃病拖久了,才转化成了胃癌。

  合作医疗尚需不断完善,因起付线钱的限制,一些农民看病时受到限制

  7月23日下午,记者在新县卫生局采访时得知,新县是今年我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之一,现正在全县各乡镇积极推行这一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该县卫生局副局长程书强告诉记者:推行半年多来,全县30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比率已达79.46%。

  该局负责人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正在试行中,在试行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有些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吃不透,说明宣传还没完全到

  位。下一步,全县将加大宣传力度使其家喻户晓。对于参合农民到乡镇医院住院收取起付线钱100元这一问题,该局已向县政府提出了申请,申请将起付线钱调整为零,以最大限度方便参合农民住得起院,瞧得起病,吃得起药。

  “目前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尚不能完全解决农村群众的医疗保健需求。”该局有关人员直言,“全县筹集的资金有限,按现在的办法,保障不了数量过多的大病群众的需求。“

  一些没有推行合作医疗制度的县区群众表示,看病已成为困扰他们的最大问题。

  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新县尚且如此,没推行该制度的大别山其他县区,情况更不容乐观。

  商城县汪桥镇的静静和雯雯(均为化名)是姐妹,她们本来有一个十分幸福的家庭。昨日,说起自己在互联网上“叫卖自己”的经历,19岁的女孩静静掉了泪:“在网络上发这个帖子时,我和爸爸都很痛苦,也都下定了决心。虽然爸爸后来后悔了,把电脑砸了,但我还是不改初衷:不管自己付出多大代价,也要帮助9岁的妹妹挽回生命!”

  去年10月,小雯雯被发现患上了再生障碍性贫血。一家人从此陷入了痛苦的深渊中,为给雯雯治病,姐姐静静和爸爸妈妈到处奔走,四处筹钱为雯雯治病。不久,这个本来小康的家庭债台高筑,虽然经过化疗,但雯雯每天仍然需要服用昂贵的药物。

  焦急的爸爸赶回家中,和妈妈商量卖掉自己的肾脏。正在家里上网查询治疗再障良方的静静听见了,十分痛苦。她喊来父亲,和父亲商量给雯雯治病的事,于是,她毅然决定由父亲出面,将自己的个人资料发到一个南方网站上,并在上面表示愿意用自己的青春为妹妹换取30万元骨髓移植的医疗费用。第二天,静静的爸爸后悔了,看到静静正在网络上收集网友们的回应信息,他又悔又恼,把电脑从桌子上掀下去,将显示屏砸掉。

  …………

  而近日,记者在光山县马畈镇、白雀镇等地采访时,一些农民也向记者表示,看病已成为困扰当地群众最大的问题。“我们生病了,能拖就拖,真拖不过了,尽量在乡村个体、私人诊所买点药。”当地一位村民无奈地说。

  新县农民谢复忠(左)咨询药费如何报销

  88岁的闵国华老人拿出行医时用的工具

  相关专题:央视主持人重返大别山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