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唐山寻亲专题 > 正文

唐山大地震造成3000多人高等级残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6日10:22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唐山大地震造成3000多人高等级残疾

  窦志红编辑感言

  山崩地裂,墙倒屋塌。4000多名孩子失去双亲,3000多人成为高等级伤残者!他们的人生一夜间变得孤单苦涩,他们的未来一夜间变得不可预测……所幸,面对这些灾难的受
害者,社会没有沉默,善良的人们更没有沉默:震后,石家庄、邢台、唐山迅速建起了5所育红学校,伤残者也被送往全国11个省市区医院治疗。无私的关爱,改变了孤儿们可能孤苦的命运,鼓起了伤残者重新生活的勇气,使他们的生命虽遭暴雨,但终见彩虹。

  对于那些孤儿和伤残者来说,那场

地震恐怖悲凄,他们宁愿选择忘却。但事实是,30年后,他们不仅没有忘却,反而更加执著地追忆当年。因为,他们可以努力忘却灾难,却永远无法忘却灾难使他们感受到的人间最圣洁无私的爱。

  有人说,唐山人在这场灾难中最深刻体悟到的东西就是“爱”。其实,从这场灾难中体悟到爱的,不仅仅是唐山人,还有千千万万的中国人。

  最后的忧伤

  唐山大地震留给后人的忧伤之一,是4000多名孤儿和3000多名高等级残疾人。

  从踏上唐山的第一天起,我们搜寻的目光就没有离开过这两个特殊群体。由于多种原因,直到7月25日,幸亏在唐山工作的老乡热情相助,我们才得以走近他们。

  地震过后的悲声中,大批受伤的人员经过抢救,最终达到生活自理的程度。但是,也有3000多人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他们只能在轮椅上度过后半生。而4000个孩子的亲人,在巨灾的轰鸣声中突然消失,地震的废墟上徒留下孩子们嘶哑的呐喊……

  30年一晃而过,那些伤残的和失去亲人的人们,终于走到了今天。这30年,他们是怎么走过来的?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唐山的康复院和育红院接收了他们。虽然失去了健康,虽然失去了亲人,但这些孤残的人们没有失去温暖和关爱。社会各界给了他们长期的无私的帮助,志愿者们几乎没有中断过给他们的慰藉。相对于残疾人,那些因为双亲失去而成为孤儿的孩子们,更值得同情,他们幼小的心灵首先遭受灾难迎头一击,然后就突然没有了依靠,仿佛站在悬崖的风中,随时都有跌落的危险,是我们社会的大爱拯救了这些孩子。

  7月24日,当地媒体报道,当年的孤儿(以最小的一个月,最大的高中生计,今日他们的年龄在30~45岁之间),如今已经长大成人,他们在自己不同的岗位上成长,成长为共和国的栋梁。这一天,他们相约到一起,买了电视、洗衣机给曾经的育红院,并且和自己当年的班主任、老师相见。泪雨飞溅,却全是劫后余生幸福生活的喜悦。场面真的很动人。

  还有一个消息让我们心动,那些孤儿中的许多人,在他们刚刚成人的时候,毅然选择了参军。可以想像的是,其中的很多人,当他们很小的时候被解放军从废墟中救出,当他们长大,发自内心地喊出“感谢亲人解放军叔叔”时,那时候他们一定便做了终生的选择:当兵。也许只有当兵,才能让这些充满波涛的孩子心灵,渐渐地平复下来。

  伤残者和孤儿,如同7座已经成为文物的地震遗址一样,他们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留在人间的印迹,是历史的最鲜活的解说者,也是唐山,一座悲情城市、抗争城市、不屈城市和胜利城市的最后的忧伤。我们记下来,为了不再忧伤。诺思

  18处疗伤的港湾

  震后的唐山百废待兴,整个城市在一点点复苏,城市里的人们也在不断愈合着残缺的肢体和受创的心灵。

  根据震后的统计数字,唐山因地震导致的截瘫者数量达3817人,这其中有许多人成为家里仅存的生还者。随即,这一特殊群体的康复和生活成为了唐山人心中最牵挂的事情之一。

  也就是在震后的第三个年头,唐山市及各县区内陆续出现了18所以救治截瘫伤者为主的专业疗养院,这些疗养院全部由政府出资兴建,承担着地震截瘫伤员的医疗康复、心理治疗以及协助民政部门制定截瘫伤员的救济政策等职能。这些疗养院很快便成为这一特殊群体康复和生活的港湾,位于唐山路南区的唐山市截瘫疗养院便是18所温馨港湾里的一处。

  记者昨日走进这里时,首先看到的是8名年轻人忙碌的身影。他们身穿统一的黄色T恤,都来自唐山一家政服务公司。昨天一上午的时间里,8名年轻人为疗养院提供了义务清洁服务,其中两名年轻人还主动承担起了门卫的工作。记者从他们那里了解到,像他们这样定期前来疗养院的志愿服务团队还有许多。其中,一名姓李的志愿者主动迎上来,愿意为“前来寻人”的记者提供帮助,3年的时间里,他已经和这里的截瘫伤者相互熟识,可以准确的报出任何一人所在的病区和床号。

  感受唐山精神

  李冬梅,地震截瘫伤者,受伤时年仅14岁。对于经历地震的详细过程,她没有过多的记忆,只是记得自己苏醒时已昏迷了4天,是父亲告诉她地震的消息,而母亲则被埋在了废墟下。震后经过北京和唐山一矿区

医院的救治后,李冬梅在1981年成为首批入住唐山市截瘫疗养院的伤者,25年来始终未离开过该院。在医护人员的鼓励下,进入疗养院5年后,高位截瘫的李冬梅重拾自己“当体育兵”的儿时梦想投入到体育训练中,身心得到不断康复的同时,她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参加轮椅竞速、标枪、篮球等比赛项目,并在国际、国内残疾人运动会上获得22枚金牌。

  用护士的话说,李冬梅是她们疗养院的“宝”,医护人员为她的精神所感动,其他伤员也在她的激励下不断激起生活的勇气。李冬梅的自强正是唐山这座城市在一步步重建时所拥有的城市精神。

  结束对李冬梅的采访时,李冬梅请记者为她和护士照张合影,她没有直唤护士的姓氏,而是叫对方“宝贝儿”。从这细节中,记者再次感受到唐山这座城市所蕴含的互助精神。当年,有近三分之一的唐山地震生还者是在相互救助下从废墟中脱险的。30年后,这种互助精神仍在持续着。

  建院25年来,唐山市截瘫疗养院建筑面积已达1.2万平方米,5个病区收治的截瘫伤者稳定在80余名,收治截瘫伤员共计上万人次。

  问候陕西的医护人员

  在这些医护人员无微不至的照顾下,许多截瘫病人自强不息,重燃起继续生活的勇气。

  曾在陕西接受过救治的窦志红现在就住在唐山市截瘫康复医院。她告诉记者,当年她知道自己的伤势严重后,便有了轻生的念头。是陕西的医生搬着小板凳坐在她身边守护了几天几夜,耐心劝导她重新树立起继续生活下去的信心。

  事隔30年后,来自陕西的医护人员在本月初来到唐山,并准确的一个个叫出了窦志红和其他伤者的名字。如今,年逾六旬的窦志红生活在截瘫疗养院中,依然自强而乐观,对生活满怀激情。已变得坚强起来的窦志红叮咛记者,给救助过她的陕西医护人带回她的问候和感激。

  相关专题:唐山寻亲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