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唐山大地震30周年专题 > 正文

甘肃省78个县已制定地震应急预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8日10:16 兰州晨报

  我省是全国少有的地震高烈度省份多年来

  已初步形成适合甘肃特点的综合预报思路和方法体系

  省地震局长谈“甘肃地震”

  近些年,随着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极大地增强了人们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但地震的破坏性和不能100%的准确预报性仍然是悬在老百姓头上的一把利剑,因此,老百姓期盼能了解更多的地震知识以正确地应对地震和减小地震带来的损失。在7月28日唐山地震30周年来临之际,本报记者就我省防震减灾工作等有关问题专访了省地震局局长王兰民。

  甘肃是

地震高烈度省份

  问:近年来,甘肃省的地震比较频繁,仅今年我省就相继发生了4月19日兰州市安宁区2.5级、6月13日张掖市4.5级、6月21日文县5.0级、7月21日景泰县4.1级等4次地震,为什么我省容易发生地震?

  答:这与我省所处的地质构造环境有关,甘肃省地处青藏块体东北缘,著名的南北地震带和河西走廊祁连山地震带基本贯通全省,是我国大陆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地震活动分布广、频率高、强度大、震源浅、震害重。全省4/5以上的面积、13个市州政府所在城市和93%的县城位于地震烈度Ⅶ度以上的高烈度区,其中兰州、天水、白银、武都等为Ⅷ度地区,甘肃是全国少有的地震高烈度省份。

  5分钟内速报地震三要素

  问:我省的地震监测体系能监测什么程度的地震?

  答:甘肃省地震监测体系经过多年的努力,建立了国家级、省级、市(县)级、社会以及专用地震台站160多个,形成了测震、形变、电磁和地下流体四大学科三级管理的地震监测网络体系。同时拥有跨断层水准、高精度重力、GPS、大地电磁测深和大地水准测量等5个流动观测网。特别是经过“九五”和“十五”数字化改造,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兰州大尖山地震核查台阵等系统。地震监测能力不断提高,测震台网能有效监测省内及周边地区2.5级以上地震、全国5级以上地震和全球7级以上地震,可在5分钟内速报包括发生时间、地点和震级在内的地震三要素,10分钟内给出准确的三要素测定结果。多年来,甘肃省地震观测资料质量在全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1990-2004年的15年间,在全国地震观测资料统评中共获前三名225项,位列全国第一。

  成功预报获副总理表扬

  问:我省作出过比较准确的地震预报吗?

  答:我省地震局承担着甘肃及周边地区震情监视、短临跟踪、震后趋势判定和全国7级以上地震趋势判定工作。经过多年的探索积累和预报实践,初步形成了具有西北地区区域特点、适合甘肃实际的综合预报思路和方法体系,地震中、短期预测水平不断提高。对多起破坏性地震,做出了较好的中、短期预报和震后趋势判定,特别是对2003年民乐-山丹6.1级地震和岷县-临潭-卓尼5.2级地震做出了成功的短期预测和准确及时的震后趋势判定,使省、市、县各级政府在震前做了较充分的地震应急准备,在震后迅速有条不紊地开展抗震救灾工作,为政府的震前准备和震后组织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省委、省政府对省地震局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地震局予以了表彰和奖励,回良玉副总理在全国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等三次重要会议上给予了表扬。

  建筑物抗震力明显提高

  问:近年来我省如何提高建筑物和工程的地震灾害防御能力?

  答:我省长期以来坚持不懈地开展地震灾害防御工作,努力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重点依法开展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和监督、抗震设计和施工、建筑物的抗震加固、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等工作,审批、审核和确认了一大批建设工程项目的抗震设防要求。同时对交通、能源、通讯、石化等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以及城市生命线工程加大了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监督力度,近年来先后监督完成了兰州花庄中央直属棉花仓库、兰州-武威铁路复线、省内

高速公路特大桥梁建设场地、兰州中川机场、酒钢二期扩建工程、黄河黑山峡梯级水电工程、
青藏铁路
、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以及西电东送等数百项国家和省内重大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积极开展抗震设防专项检查,重要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法制化管理工作得到全社会的重视,重点城市及其生命线工程抗震加固等设防措施进一步落实,现有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78县制定地震应急预案

  问:我省地震紧急救援体系的现状怎么样?

  答:我省地震紧急救援体系建设始于2000年,目前省级有关部门和兰州军区、省军区、武警及驻甘大型企业以及14个市州和78个县级政府均制定或修改完善了本级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在近年来省内发生的破坏性地震应急和抗震救灾中,各级地震应急预案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也已建立,初步具备了奔赴破坏性地震灾害现场开展救援的能力。同时,建立了省、市、县三级地震应急指挥机构,地震应急数据库进一步完善,数据库内容涉及区域活动构造图、县市行政区划图、城市街区图、县市人口、社会经济、建筑物数据、震害预测等基础图件和数据,可为震灾速报和震害损失评估提供技术平台。

  5级地震启动应急预案

  问:在什么情况下启动地震应急预案?

  答:在建立应急指挥系统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建立了地震信息发布和应急启动系统,做到了省内发生3级以上地震、国内发生5级以上地震和国外发生7级以上地震,能够及时告知省地震局应急岗位工作人员。省内发生4级以上地震,省地震局立即启动应急工作,5级以上地震立即启动地震应急预案,基本形成了反应灵敏的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

  专业地震救援队分设四组

  问:我省有地震救援队吗?

  答:2003年11月20日,甘肃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正式成立,当时是全国第四支省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由省地震局、武警甘肃总队联合组建,编制为100人,分设搜索组、救援组、技术组、医疗急救组。救援队配备了部分救援装备,强化复杂条件下的训练,加强与外界的学习交流,救援理念和技能不断提高,基本具备了应对破坏性地震的救援能力。平凉、定西、白银市政府相继组建了本地区的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天水、张掖市制定了社区志愿者队伍组建方案并开始组织实施。省、市紧急救援队的成立和社区志愿者队伍的组建,使甘肃省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

  15年后“不怕”6级地震

  问:人们对地震的认知是不断增强的,10多年后我省在预防地震、减少损失上会达到什么水平?

  答:地震是甘肃省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从死亡人数和经济损失来讲,可谓是群灾之首,防震减灾工作十分艰巨,任重而道远。省政府编制了今后5年和15年我省防震减灾规划,提出了未来15年防震减灾总体目标,即到2020年,全省大部分地区基本具备综合抗御近场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的防震减灾能力力争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到“十一五”末,即2010年,兰州及部分中等城市率先达到基本抗御近场6级左右地震的目标要求;建立地震预警系统;建成若干个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区;部分重大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实现地震紧急处置示范;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率达到40%;发展2万人的志愿者队伍;初步建立全省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破坏性地震发生后,立即启动地震应急预案;震后24小时内灾民得到初步生活和医疗救助;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建成现代化立体观测网络。

  老百姓要科学对待地震

  问:老百姓怎样正确对待地震?

  答:第一,公众应该对地震这种自然现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增强防震减灾意识,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采取积极的防御措施。第二,不要轻信关于地震的谣传,政府和地震部门会通过合适的方式及时发布有关地震的信息,来自政府和地震部门的地震信息才是可靠的。受人类认知水平的限制,对地震的准确预报是目前世界科学的一个难题。如果有关于地震很精确的说法,如某日某时发生地震肯定是不可信的,因为目前的预测水平根本达不到如此精确的程度。第三,要了解一些地震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的常识,在地震来临时做好自身的紧急防护和第一时间的救援。

  本报记者刘凤宇实习生罗娟

  相关专题:唐山大地震30周年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