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唐山大地震30周年专题 > 正文

唐山地震研究表明:避险得当可大大减少伤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8日09:26 新华网

  新华网唐山7月28日电 (记者张洪河) 人在地震时,有没有可能通过采取紧急避险行为获得生存?有关专家的研究表明:避险得当可大大减少伤亡。人们在震前对地震是否有知识、心理、行动的准备,对于震时的受损程度有较为明显影响,在震后如何对待已降临的灾害,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也会对灾害程度产生重要影响。

  地震社会学家王子平教授30年致力于地震社会学研究。他与另外几名国内专家在进
行广泛社会调查的基础上,研究出一系列地震社会学成果。专家调查表明,人们对地震的戒备程度,明显受到是否知道地震消息的制约,如震前曾听到过地震消息的人中,约有一半以上的人采取了一定的防震措施,其中加固房屋或采取其他防护措施的占33.1%,储备食物、饮用水的占11.6%,转移财物或老弱病人的约占12.9%,这对于减轻地震灾害无疑起到积极的作用。

  震前一些人因具有一定

地震知识而观察到一些前兆现象,因而加强了防范。以上表明,公众是否具备对于地震的知识、心理、行动准备是十分重要的,但令人遗憾的是,人们对于地震灾害的知识、心理与行动准备都十分不够,这也是一种潜在致灾因素。

  专家研究表明,地震灾害的大小和程度固然取决于地震的大小及地震受体的易损性程度,但震时人们能否选择正确的避险行为,对于减轻地震灾害,特别是减轻对人的伤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关于震后倒塌物中生存空间的存在已被多次地震所证实,地震后唐山市区被埋压在室内的约有63万人,其中约有20万-30万人是自行脱险的,约占被埋压人员的30%-40%,这充分表明,即使在房屋倒塌之后,只要避险得当,利用室内生存空间还是可以大大减少伤亡的。另据调查,约有70%的人是跑出室外或室内避险获得生存的,而有的采取了不当的避险方式,只有1.5%的人是跳楼、跳窗获生的,这表明,跳楼、跳窗不是有效的避险方式。

  震后采取怎样的行动,同样对灾害程度产生重要影响。专家调查表明,震后灾区一些人因极度悲哀、恐惧,或造成精神失常,或产生自杀念头,或欲离家出走,这无疑使受灾人们蒙受更大痛苦,也为救灾工作造成新困难。也有一些人因缺乏自救互救知识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如被埋压者因急于求生而大声呼喊,过多、过早地耗尽体力而身亡;救灾者急于求成或方法不当,使被救者蒙受新的伤害;长期在黑暗、饥饿下的被埋人员被救出后,因未得到正确护理而加重伤痛等等。(完)

  相关新闻:

  1976年7月28日凌晨,一场7.8级大地震使唐山这个有百万人口的工业重镇遭受灭顶之灾,瞬间夷为平地,24万多鲜活的生命葬身瓦砾之中。

  弹指一挥30年。唐山人民在战胜灾难、重建家园中凝结成的抗震精神,其所涵容的团结、坚韧、勇于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内核,不仅是唐山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全人类所共同追求的;世界科学家们络绎不绝地来到唐山,依据这个天然“实验场”进行大量研究,使人类加深了对地球的认识,防御地震灾难也迈出了一大步;在唐山抗震实践中,中国诞生了“地震社会学”,为解决全球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灾害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成功的防灾减灾范例。

  40年前的3月8日和22日,河北邢台连续两次强烈地震夺去了8000多人的生命;30年前的7月28日凌晨,24万多人在河北唐山地震中再也不能醒来。今天,当我们缅怀死难者时,也深切感到:对地震惨痛记忆的最好纪念,就是能够肯定地回答专家们忧心忡忡的一个提问:假如现在地震突然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是否能够从容应对?是否能够避免惊慌失措?

  相关专题:唐山大地震30周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